唐麗娟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延安716000)
陜北秧歌是我國漢族民間舞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是陜西省民間秧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關于陜北秧歌的起源有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陜北秧歌起源于原始信仰的“儺祭”,給人們帶來災禍的靈魂稱為“殃”,陜北秧歌是“殃歌”的演變。第二種說法認為,秧歌起源于古代單純的歌舞戲,唐代形成的“歌舞戲”,其中一部分走向民間,最終形成了今天千姿百態的“秧歌”。筆者認為陜北秧歌起源于農耕文化,是農民在插秧、勞作慶祝豐收時載歌載舞的生活寫照,聯系中國古人祈禱豐收情況來看,這種說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世代繁衍的過程中,秧歌逐漸和當地經濟生產以及人民群眾的思想信仰、風土世俗、性格情感等方面產生了極為密切的聯系,成為陜北群眾社會生活中和歡度春節時不可缺少的一項傳統的民間性舞蹈活動。
陜北秧歌長期流傳于陜北榆林延安等地,以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最為流行,陜北秧歌的動作粗獷豪邁、剛勁有力、瀟灑健美,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據普查考證,陜北秧歌的表現形式有近百余種,2000年,國家體育總局指導中心組織全國秧歌專家根據陜北秧歌中有益健康的動作,創編出了一套健身秧歌;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頒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6年5月20日,陜西省綏德縣申報的陜北秧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陜北秧歌進入了延安市中小學課堂,成為小學教育的必修課、中學教育的選修課,陜北各高校藝術專業也開設了陜北秧歌的教育教學科目。陜北秧歌的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健身價值、經濟價值,淋漓盡致地體現于陜北人民的文化生活中。
目前陜北秧歌以群眾化的廣場秧歌為展現形式,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由于我國現代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舞蹈和健身項目步入國際化的同時,瑜伽、國標舞、流行舞、街舞等等泊來舞種沖擊吸引著年輕人的藝術審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泊來舞種的學習中,導致陜北秧歌在年輕人當中少有問津,陜北秧歌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陜北秧歌傳承受阻、發展緩慢。如陳永龍《黃土舞魂》通過對陜北延安寶塔區部分社區參與陜北秧歌活動的人群走訪調查結果表明,寶塔區秧歌開展活動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且年齡偏高,文化層次不一,活動時段的選擇差異很大,活動動機各異,展開活動的方式大多為廣場秧歌。
師帶徒式的陜北秧歌傳承是從古至今最為傳統的傳承方式,這樣的傳承大多是一對一的教授,師傅在前面扭擺、學生模仿,口傳身教的傳承。這樣的傳承能保存陜北秧歌的民間風格,元素純正、風格淳樸,例如:陜北綏德秧歌的代表人物李增恒老藝人,藝名“六六旦”,他的踢場子表演,具有軟、活、輕、飄、俊、柔、美、秀等特色,堪稱一絕,李增恒多年藝術演出的實踐,形成他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凡是看過他表演的人,無不稱贊,百看不厭。群眾編順口溜道:“六六旦,綏德漢,高原舞叢奇葩艷。巧手舞花扇,輕足戲鼓點。扭如風擺柳,行若水漂船。爆竹鬧管弦,嗩吶綻紅氈。碎步悄然入洞房,誰人焉能辨女男!”在民間流傳著“寧看六六旦、不吃油撈飯”的說法。李增恒從民間藝術團退休后,以飽滿的熱情培訓和輔導秧歌新人,傳授秧歌技藝,李增恒死前為了不使陜北秧歌隨時間流逝,教授了許多弟子來傳承陜北秧歌,由他親臨指導的徒弟,“扭秧歌”的風格特點純正淳樸,傳承了陜北秧歌的精髓,有很多徒弟專業從事陜北秧歌推廣,帶出一代代秧歌傳承人。
但是,“單打獨斗”師帶徒式的傳承與創新,猶如小溪終無大海之深遠博大,加之師帶徒的形式單一,伴奏音樂缺乏,不能滿足年輕人創新思維,跟不上時代步伐,因此,師帶徒式的傳承方式承載著無數藝術家和民間藝人的藝術情懷,但趕不上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的步伐。
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創造活力需要人民群眾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和傳承創新的積極性,不善于繼承,就沒有創新的基礎;不善于創新,就缺乏繼承的活力,因此,陜北秧歌傳承需要大量的實踐運用來總結出更高效的傳承路徑,通過高效的傳承路徑才能將陜北秧歌延綿不斷地傳承與發揚。
目前,全國有多所高職院校均開設具備藝術傳承與創新能力的專業系部,開設陜北秧歌課程,大量招收有專業基礎愛好陜北秧歌,勵志從事陜北秧歌表演、研究、傳承陜北秧歌的大學生,部分高校和職業學院從專業角度研究陜北秧歌,成立陜北秧歌研究創作工作室、陜北秧歌研究會等等,將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和區域風格整理歸類,形成文檔或教材,藝術院校對陜北秧歌傳承工作的專業化、細致化、規范化管理和授課,為青年學子傳承陜北秧歌提供了平臺。
隨著互聯網+對資源分配的重構,以及與教育領域的融合發展,新媒體技術已經滲透至各高校及高職院校,引進多媒體教學錄制慕課、微課通過線上線下課堂教學,擴大陜北秧歌傳承的受眾面,運用新技術新理念,從事陜北秧歌文化傳承的藝術家結合年輕學子愛潮、愛美的興趣愛好,編排出無數新秧歌作品,運用現代的流行樂伴奏等手段,為陜北秧歌注入新的活力,例如:陜北秧歌原創作品《鼓舞生聲》、《延川大秧歌》、《跑旱船》等等均成為家喻戶曉的新秧歌。這些新創作的陜北秧歌通過新媒體的技術支撐,讓更多的秧歌愛好者受益,通過新媒體的宣傳,讓陜北秧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陜北的民間文化藝術,使陜北秧歌傳播與推廣邁上了新的征程。
1.深化三教改革、開辟新的傳承路徑
首先,確定陜北秧歌教學模式,實行“兩學一專”,組建團隊錄制在線課程,開設線上教學,改進課堂教學方法,通過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兩種學習方式,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專業發展。
線下課堂授課模式為對分易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發揮學生的發散思維;線上教學可引進高水平專家團隊,進一步保持“原生態”陜北秧歌風格特點,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
其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聘請陜北秧歌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擔任專業帶頭人,合作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舉辦陜北秧歌選派專業教師外出學習交流,最后,設立特色鮮明的陜北秧歌視頻及文字資料,搜集整理至項目資料庫,為積累和創新陜北秧歌教學資源庫做好準備。
2.開辟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路徑
鏈接校企合作企業,大膽進行教學實踐演出合作,在校生參與企業演出場次安排,通過實踐演出體驗逆向教學成果,學生通過實踐演出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深刻理解陜北秧歌風格特點、文化內涵,以此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
與合作企業簽訂委培協議,為企業定向委培專業舞蹈演員,為傳承陜北秧歌培養優秀人才。
與高校簽訂合作協議,通過校校合作提升教師團隊建設,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降低辦學成本,提高辦學效益。使學生能跨進更高的藝術殿堂,能夠接觸更廣泛的知識面,同時學生感受不同學校的學校氛圍,有利于提高全面素質。
3.實踐是傳承的核心
高職院校的特點是突出職業化,以培養適應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根本,以社會需求為目標,在貫徹執行國家對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的同時,陜北秧歌作為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保護、傳承、創新的價值無法估量,作為區域性高職院校的藝術教學單位,陜北秧歌無論是教學實踐、社會實踐,均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發揮陜北秧歌實踐作用,為陜北秧歌的創新打好基礎。高職院校可申專項資金,制定秧歌創新建設方案和實施方案,成立專項團隊整合校內外優秀資源參與建設,優化師資隊伍,合理配備專兼職教學團隊,順應學生和青年人的表達形式,通過各類大賽培養學生學習秧歌的興趣,發掘優秀人才重點培養;構建看、學、練“三步驟”,通過培養興趣、進行專業培訓、選拔專業人才突出創新點。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作為藝術教育教學單位,以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發揮區域優勢,突出專業特點,在課程設置中增設陜北秧歌課程,豐富民族民間舞教學,為建設特色鮮明的專業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多年來,藝術系與合作企業通過請進來、走出去,以人才資源共享、文藝演出共擔、頂崗實習、協議就業等合作形式,增加了校企合作的粘合度。
參加了大量的文藝演出比賽活動,以陜北秧歌為元素編創的舞蹈《那是一個誰》曾榮獲第二十八屆陜西省大學生藝術節舞蹈大賽銅獎,《再現南泥灣》、《鼓舞生聲》、《水墨春韻》、《追趕陽光》等原創作品多次參加延安市春節聯歡晚會,通過逆向教學實踐提高了學生的表演水平。
陜北秧歌在高職院校的傳承路徑與實踐是可持續性發展的,繼續發揮高職院校的專業優勢,調動師生的積極性,通過實踐來傳承創新陜北秧歌是高職藝術教學單位的職責與任務。生長在這塊土地的文藝工作者們,都應該努力正視這個事實,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傳統,即便是那些曾經非常好的東西,也必須在一種現代的思維方式,現代的文化結構,現代的價值度量,現代的生活態勢中去調適、融合、消化后才能重新得到升華。如何將陜北傳統的鄉土風格與現代人的審美眼光,地域的文化符號與現代觀眾的欣賞需求,本土的人文情懷與生命意識、世界意識等緊密的結合,是當前陜北秧歌發展急需解決的課題。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讓陜北秧歌真正走進千家萬戶,讓陜北秧歌這一具有鮮明藝術特性的民族文化繼續享譽全國闊步走向世界,讓高校的藝術教育單位不斷加強質量文化建設,讓陜北秧歌形成高效的傳承模式和寬闊的傳播路徑,讓我們的下一代成為熱愛傳統文化,具有民族信仰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