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媛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課程思政是高校專業教育的一個宏觀目標,教師不僅要從專業教育的角度出發對“民族服飾圖案設計”課程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好規劃和分析,更要積極結合課程思政的要求,通過實施教學改革的方式,實現本課程與思政課程的融合教學。
課程思政是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提出的一個重點要求,使得高校教育開展的背景向“大思政”方向轉變,即思政課程的教學要重視利用多方面資源充分開展,其中,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融合教學也是實踐“大思政”要求的有效方法。
在新的社會發展背景下,教育工作的目標逐步從文化知識教育轉向核心素養教育,即提高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力求培養出在思想道德素質以及專業能力水平方面都達到較高標準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由此可見,常規的專業課程教育內容需要結合實際尋找與思政課程融合的路徑,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全面實踐思政課程的要求,時刻重視思政教育的開展。
高校學生作為新時代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重要后備軍,個人的思想道德認知水平不僅會影響到其專業學習的能力和效果,更會對其個人的未來發展狀態和道路造成直接的影響。在學校教育階段就重視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的融合,是時刻保持和導正學生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方向的有效方法,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并且使其在課程教學開展的過程中保持嚴謹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有效促進專業課程學習效果的提升[1]。
思想道德教育從本質上來講,是需要終身完善和學習的,尤其是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大學期間也是其開展思政教育的黃金時期。結合專業課程教學開展思政教育,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政課程教學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更加明確的學習目標,并達到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目的。
“民族服飾圖案設計”課程是服裝設計專業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由于我國的少數民族種類豐富,且總體人口多,民族服飾無論是從特色款式還是從顏色搭配上都是非常豐富的。另外,不同的民族服飾中所應用的圖案還包含著一定的傳統文化內涵,部分少數民族的圖騰崇拜就是比較典型的代表。在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想融入思政課程的內容,就需要找準切入點,轉變教學方法[2]。
對于民族服飾圖案設計專業來講,常規的課程教學內容由理論知識和部分實踐課程組成,且由于民族服飾的多樣性特征,無論是理論知識教學還是實踐課程開展都具有較高的復雜性,意味著這門課程的常規教學存在一定的難度。另外,不同學生由于個人的家庭背景、民族背景不同,對民族服飾的圖案設計內涵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給課程教學本身增加了難度。在課程思政改革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將思政課程教學內容與民族服飾圖案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進行融合,從更加全面和宏觀的思想認知維度對民族服飾圖案設計的意義和內涵進行理解[3]。引入一部分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內容,幫助學生認識到無論是哪個民族的服裝與服飾圖案設計,都有各民族自身的特征和要求,且其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即使在民族和地域上有所差異,少數民族群眾也是華夏兒女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更宏觀的角度融入思政教育內容,能夠讓學生從思想上對專業課程的學習意義有更為全面且深入的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教師應當在開展專業教學前對“民族服飾圖案設計”課程的總體結構和內容體系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合理完成教學內容模塊的劃分。從細節入手尋找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實現融合的有效切入點。在劃分的過程中,分析并找出不同部分內容與思政課程教學融合的銜接點,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完成教學改革任務,改革的過程中也要特別注意不宜全方位統一實施,而應當結合實際,逐步完成改革與融合。例如,在“民族服飾圖案設計”中的色彩搭配課程教學環節,教師可以輔助應用圖片或多媒體教學工具,向學生展示不同類型的少數民族服飾圖案,讓學生從直觀的角度感受到少數民族服飾在色彩搭配上的多樣性;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挖掘色彩搭配環節中少數民族服飾用色的特征,從文化內涵的角度,分別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特色文化的內容對部分少數民族服飾的圖案色彩搭配特征進行分析,為學生打開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和區域性民族文化的通道,使學生感受到文化與服飾之間的緊密聯系,達到從文化層面滲透教育的目的。另外,在教育工作的開展中,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反饋情況,積極鼓勵學生打破傳統民族服飾設計的束縛,充分發揮個人的創新思考能力,從個人感受出發,將部分個人設計思維和價值觀融入到“民族服飾的圖案設計”實踐課程中去,不僅能夠起到鍛煉學生創新思維的作用,也有利于幫助學生發揮個人想象力,激發其主觀的設計思維。這對于服裝設計專業教學來說,也是提升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有效路徑。
在民族服飾的圖案設計能力提升的過程中,能力提升的路徑主要還需要依靠實踐課程教學的開展,為了滿足思政教育的需求,教師可以將專業課程的設計實踐部分通過組織主題實踐活動來實現。這樣不僅實現了教學內容本身的豐富和完善,也為教學內容層次的提升提供了契機[4],是創新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融合的有效方法。關于具體的實踐活動內容,教師可以舉辦類似文化交流藝術節形式的大型活動,將民族服飾的設計作為藝術節交流學習的一種形式或實踐作業的方式布置給學生,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行民族服飾的圖案設計;在交流藝術互動的主題定調上,通過思政教育核心思想的融合,提升整個活動的層次,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效融合,如將活動主題定為“弘揚民族文化、體現民族特色”。教師在交流活動結束后,可同步舉行座談會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讓學生對自己設計的作品從總體思路到設計要點再到文化內涵的體現等多方面的內容進行闡述和講解,為學生提供一個相互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教師要重視學生在實踐活動開展中提出的問題和困難,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通過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道德教育聯動的形式,幫助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擺正心態,正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并結合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掃清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的障礙,為學生未來學習的開展樹立信心。
思政教育與服裝設計專業教育的融合中,“民族服飾圖案設計”課程只是一個教學切入點,而正是由于其針對性強,教學評價工作才能進一步開展。教師也應當對融合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從理論知識學習掌握情況、實踐課程要求完成情況以及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個人價值觀認知的改善和提升情況等幾個重點方面對學生的融合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在評價主體的選擇上,既要重視教師團隊的評價功能,也要重視交流評價環節中學生互評信息的價值。通過綜合分析和衡量這兩部分評價工作的結果來對課程融合教學的總體效果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從而找出現階段課程融合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優化改革后的課程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在高校的服裝設計專業中,“民族服飾圖案設計”課程的教學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的改革是一個必然趨勢,教師和學校需要從教學思路、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資源的提供等多方面入手,為融合教學要求下的教學開展提供更加充分且便利的條件,實現融合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在豐富專業教育的內容、提高專業教育的質量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