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平


【摘 要】 目的:分析糖皮質激素治療特發性間質性肺炎的效果及不良反應分析。方法:以2017年3月-2018年11月收治的特發性間質性肺炎76例病人作為對象,隨機分為參照組(常規治療)和治療組(在參照組上聯用強的松糖皮質激素治療)。對比兩者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病人的臨床指標相對比參照組更為優異P<0.05,治療前數據比較無明顯差異;相對比參照組,治療組病人用藥不良反應少,數據差異P<0.05。結論:在特發性間質性肺炎醫治期間,在常規治療上聯合潑尼松糖皮質激素臨床療效更為顯著。
【關鍵詞】 糖皮質激素;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效果;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563.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3-048-01
特發性間質性肺炎作為常見的一種肺部,其病理多以病人彌漫性肺實質為主,臨床表現則多以限制通氣障礙、低氧血癥等為主,不同群體患病的臨床表現存在差異性。目前針對特發性間質性肺炎疾病,臨床治療因無法明確判斷其發病機制,所以對此類病人無法展開有效的治療[1]。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給予病人糖皮質激素治療,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11月為試驗時段,抽取該時段內收治的76例特發性間質性肺炎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參照組38例,年齡30-75歲,平均(52.59±6.95)歲,男女病人各占據比例21/17;治療組38例,年齡30-76歲,平均(53.03±6.98)歲,男女病人各占據比例22/16。兩組病人的臨床數據比較,數據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參照組:常規治療。在此之上治療組應用糖皮質激素強的松(上海華源安徽錦輝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1482)治療,每日3次,30mg/日,堅持治療4周,病情逐漸好轉后,調整劑量為20mg/日,隨著病情的好轉每次減少2.5mg,維持治療劑量10mg/日,維持治療3個月[2]。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病人的臨床治療效果及用藥不良反應率,其中臨床治療從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及體征評分角度分析,每項分值0-4,不良反應:皮疹、氣短、惡心嘔吐。
1.4 統計學分析
研究中數據資料臨床治療效果分析是計量資料,用藥不良反應率分析是計數資料,通過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卡方檢驗,[n,%]表示,唯有數據差異P<0.05,代表統計學意義存在。
2 結果
2.1 臨床治療效果分析
治療后治療組評分相對比參照組更為優異,數據差異P<0.05,詳情見表1。
2.2 用藥不良反應率分析
治療組病人用藥不良反應率10.53%,參照組用藥不良反應率34.21%,數據差異P<0.05,詳情見表2。
3 討論
特發性間質性肺炎作為間質性肺部疾病,該疾病誘發因素多,臨床治療藥物雖然多,但是臨床治療有效率并不高。該疾病發作時前期多以呼吸急促、干咳病癥為主,但是病人往往將其作為普通的感冒忽視,導致病人的肺部受損嚴重,一般情況下,肺部損傷后會自動修復,但當自動修復作用失效時,肺部會出現纖維化。因此,針對特發性間質性肺炎臨床治療期間,給予病人抗炎、纖維化治療。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以皮質激素治療為主,其次是免疫抑制劑和中藥治療,臨床效果明顯[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病人治療后的臨床病癥及體征變化比參照組更為明顯,P<0.05,治療前組間數據差異不明顯;相對比參照組,治療組病人的用藥不良反應率少,數據差異P<0.05。原因分析:因特發性間質性肺炎在早期,其肺泡之間的間隔會增大,部分病人還會出現充血現象,導致病人的細支氣管上皮出現異變,從而引起蜂窩肺現象。強的松又被臨床稱之為潑尼松,是一種身上皮質激素類藥物,同對結締組織增生作用的抑制,改善毛細血管壁、細胞膜等通透度,促使炎性滲出減少,進而改善組胺及其他毒性物質的釋放抑制,充分發揮抗炎、抗過敏作用;與此同時該藥物還具有蛋白質分解、糖轉化、提高葡萄糖利用率的作用,所以對血糖、肝糖原具有促進作用,有效改善病人的食欲問題。
綜上所述,在特發性間質性肺炎醫治期間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病人臨床病癥及體征改善明顯,用藥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薦。
參考文獻
[1] 徐虹, 盧慧宇. 糖皮質激素、硫唑嘌呤聯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療特發性間質性肺炎的效果[J]. 廣東醫學, 2016, 37(16):2492-2493.
[2] 陳志強, 黃勝立, 蔡水峰. 環磷酰胺聯合潑尼松治療特發性間質性肺炎75例療效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7, 25(1):9-11.
[3] 邵旭光, 馬育霞, 孫昕, et al. 低分子肝素聯合環磷酰胺治療特發性間質性肺炎的臨床研究[J]. 現代藥物與臨床, 2016, 31(7):978-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