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才 賈尋源 汪凱文


【摘 要】 目的:研究后路減壓融合釘棒系統內固定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抽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減壓融合釘棒系統內固定治療,患者治療前后均進行影像學檢查,根據其檢查結果對患者手術前后的椎間高度、腰椎間疼痛以及不同時間段內的腰椎功能、ODI指數的變化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手術治療后,在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患者的椎間隙高度和腰椎功能評分均有所上升、腰椎間疼痛程度和ODI指數評分有所下降,兩組患者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使用后路減壓融合釘棒系統內固定治療腰椎管狹窄癥具有安全性和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能夠有效的維持患者椎間盤的穩定性,縮短患者椎間隙高度,從而恢復患者的腰椎功能。
【關鍵詞】 腰椎管狹窄癥;后路減壓融合釘棒系統;內固定
【中圖分類號】R6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3-074-02
腰椎管狹窄癥是指由于多種原因引起患者的椎管各經線縮短,從而壓迫了患者的硬膜囊、馬尾神經或神經根,導致相應的神經功能出現障礙[1]。該疾病不僅會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嚴重的會造成患者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目前,腰椎管狹窄癥好發于40至50歲的男性群體,臨床中可以通過腰椎X線、CT、MRI檢查進行確診,一般采用牽引、按摩、理療及藥物等進行保守性的治療,但是其治療效果并不顯著,因此近幾年臨床上主要采用后路手術治療的方式。本文就研究后路減壓融合釘棒系統內固定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17年11月-18年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80例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過影像學確診為腰椎管狹窄癥,均出現腰腿疼及間歇性跛行的臨床癥狀。其中男性60例,女性20例;年齡40-50歲,平均年齡(44.23±2.5)歲;病程8個月至60個月,平均病程(2.87±0.47)年。排除標準:(1)具有嚴重的心肝腎肺器官功能性障礙的患者;(2)具有合并其它惡性腫瘤或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3)精神病患者;(4)具有手術禁忌癥及無法耐受的患者等。
1.2? 方法
80例實驗對象均采用后路減壓融合釘棒系統內固定治療,具體步驟如下:首先讓患者采取俯臥位姿勢躺在手術床上,隨后對患者進行全身性的藥物麻醉并插管;麻醉完成后將患者的胸部、骼前上棘墊高,使患者的腹部位置懸空,將患者病變節段的棘突作為手術的焦點,在患者的椎板、棘突上定位椎弓根,進行釘點;采取C臂透視機指導,椎弓根釘采取從上關節突外下側的手法進行釘點;患者若是存在骨質疏松癥狀需要將其釘點方向外外側偏離,并將入釘的角度進行相應的擴張,同時增加螺釘的直徑大小,增大內置物和骨組織的接觸面,從而使螺釘能夠緊密的貼近椎弓根外側的皮質骨。釘點完成后,將患者的病變節段棘突、椎板等組織進行相應的切除,且對患者的松質骨、雙側關節突關節部位進行相應的保留;隨后再切除患者的黃韌帶、擴神經根管、側隱窩、不穩定節段椎間盤等,使患者的神經根處于正常狀態;在手術過程中使用刮勺更除患者的椎間盤纖維環,在使用椎體撐開器是椎間隙高度恢復原狀。然后將患者的硬膜囊、神經根牽開,使其植骨窗完全裸露在外,隨后在使用椎間融合器將之前保留下來的松質骨進行相應的填充,置入患者的椎間隙中,具體的深度距離椎體后側3毫米范圍;置入完成后,采取C臂透視機進行確認,確認置入位置沒有問題后將椎弓根釘連接棒進行連接加壓,將患者關節突附近的關節囊、皮質骨及相應的軟組織進行刮除,清除干凈后對切口進行逐層關閉,保留引流管2至3天,待引流管內無液體排除后將其拔除。手術結束后,患者臥床休息,手術完成2天后,醫護人員叮囑患者進行相應的康復訓練。
1.3? 觀察指標
(1)比較患者術前和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的椎間隙高度和腰椎間疼痛程度,椎間隙高度通過影像學檢查測定,參照Mochidas法;腰椎間疼痛程度采取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分,評分標準為0至10分,評分越低,表示疼痛程度越低。(2)對比術前和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腰椎功能和ODI指數變化,腰椎功能的判定主要參照日本骨科協會腰椎功能評分標準,評分為0至29分,評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礙越低,患者的恢復越好;ODI指數參照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的評定標準,其中該指數越低,表示患者的功能障礙程度越低[2]。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0.0軟件做統計學結果分析。
2 結果
2.1 椎間隙高度和腰椎間疼痛程度
同術前相比,患者的椎間隙高度均有所上升、腰椎間疼痛程度有所下降(P<0.05)。見表1。
2.2 腰椎功能和ODI指數的變化
同術前相比,患者術后腰椎功能評分有所上升,ODI指數評分逐漸下降(P<0.05)。見表2。
3 討論
腰椎管狹窄癥主要是因為腰椎管結構異常,使其硬脊膜神經根受到擠壓從而導致間歇性跛行、腰腿痛癥狀的產生[3]。臨床上對病情較輕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療,病情較重的只能采取手術治療。目前,手術治療主要是采取后路減壓融合釘棒系統內固定,主要是后路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較小、手術風險較低,手術操作較為簡單,對身體器官的損害較小;釘棒內固定治療術能夠重建患者的腰椎穩定性,使滑脫關節進行復位,維持住腰椎結構的穩定。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治療后,患者的椎間隙高度和腰椎功能評分均有所上升、腰椎間疼痛程度和ODI指數評分有所下降。表明后路減壓融合釘棒系統內固定治療能夠充分減壓,有效的解除患者神經根的壓迫,從而恢復患者的脊柱結構,維持腰椎的穩定性,并且在術后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康復訓練,達到了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從而促進患者的康復。
綜上所述,使用后路減壓融合釘棒系統內固定治療腰椎管狹窄癥具有安全性和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能夠有效的維持患者椎間盤的穩定性,縮短患者椎間隙高度,從而恢復患者的腰椎功能。
參考文獻
[1] 趙順呂.后路減壓融合釘棒系統內固定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18,35(11):12-13.
[2] 夏輝.腰椎后路減壓內固定融合術應用于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的治療效果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17,15(2):123-124.
[3] 鄧必權,胡華,滕宇,等.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內固定改良術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J].中國臨床研究,2017,3(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