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智慧
【摘 要】 目的:對比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進展期胃癌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收治的90例進展期胃癌患者,按照手術方式分為開腹組與腹腔鏡組各45例,對比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隨訪1年內腫瘤復發率、轉移率、生存率及病死率,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腹腔鏡組較開腹組相比手術時間縮短,術中出血量較少,術后下床活動時間縮短,切口長度較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67%,開腹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腹腔鏡相比于開腹手術治療進展期遠端胃癌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同時可獲得相同的生存率。
【關鍵詞】 進展期胃癌;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
【中圖分類號】R719.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3-079-01
胃癌作為臨床上一類發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據調查研究資料顯示,約有80%以上為進展期胃癌,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較大的影響。目前,針對進展期胃癌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憑借其創傷小,切口小,對周圍組織傷害小,出血量較少等優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部分臨床醫師對腹腔鏡手術治療進展期胃癌的臨床效果仍存在一定的爭議,本研究對收治的90例進展期胃癌患者分別給予開腹手術及腹腔鏡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收治的90例進展期胃癌患者,全部患者均在我院行胃鏡檢査、活檢后確診,排除了合并其他腫瘤的患者,排除了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按照手術方式分為開腹組與腹腔鏡組各45例,開腹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50~76歲,平均(63.2±2.4)歲;腫瘤直徑2.5~7.5cm,平均(4.3±0.3)cm;體質指數20~23kg/m2,平均(22.1±1.6)kg/m2;腫瘤分期:Ⅲ期40例,Ⅳ期5例。腹腔鏡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52~74歲,平均(62.7±2.6)歲;腫瘤直徑3.0~7.0cm,平均(4.1±0.7cm;體質指數19~24kg/m2,平均(22.3±1.9)kg/m2,腫瘤分期:Ⅲ期39例,Ⅳ期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開腹組方法:對患者行全身麻醉后氣管插管處理,幫助患者行仰臥位,于其上腹部正中處行一長約20cm的切口,逐層入腹,按照常規手術方法治療。腹腔鏡組方法:對患者行全身麻醉后氣管插管處理,幫助患者行仰臥位,適當分開其雙腿,成功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后,通過五孔法將腹腔鏡置入到患者腹腔內,對腫瘤部位、大小及與周圍組織關系進行探查,逐層剝離包膜后將胃韌帶、血管等進行切斷,清除No.4d、No4sb,待胃大彎暴露后尋找到腸系膜上靜脈,對胃結腸干進行解剖,清除No.14v;將胃網膜右靜脈與動脈離斷離斷后,清除N.6,對胃十二指腸動脈進行解剖,離斷胃右動脈,并清除No.7、No.8、No.9、No.llp,將病理標本于輔助切處取出送至實驗室檢查重建消化道,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手術切口長度、清掃淋巴結數目、并發癥發生率及隨訪1年內腫瘤復發率、轉移率、生存率及病死率。常見并發癥包括傷口感染、粘連性腸梗阻、吻合口瘺、胃癱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腹腔鏡組較開腹組相比手術時間縮短,術中出血量較少,術后下床活動時間縮短切口長度較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腹腔鏡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67%,開腹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腹腔鏡組較開腹組相比術后并發癥率相比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隨訪1年內腫瘤復發率、轉移率、生存率及病死率比較開腹組隨訪1年內腫瘤復發率、轉移率、生存率及病死率分別為17.78%(8/45)11.11%(5/45)75.56%(34/45)、24.44%(11/45),腹腔鏡組分15.56%(7/45)、13.33%(6/45)、77.78%(35145)、2222%(1045),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3 討論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組較開腹組相比手術? 時間縮短,術中出血量較少,術后下床活動時間縮短切口長度較小,但兩組患者清掃淋巴結數目相比均無明顯差異,提示腹腔鏡相比于開腹手術能夠更加精細的從神經、筋膜及小脈管等組織結構出發,幫助操作者更加直接的完成對胃癌的切除,能夠盡可能的將病灶清除干凈。而兩組清掃淋巴結的數目相比無明顯差異的原因可能與樣本量較少有關。另外,腹腔鏡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67%,開腹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0%,腹腔鏡組較開腹組相比術后并發癥率相比明顯降低,提示,腹腔鏡操作憑借其對周圍組織傷害小安全性較高等優勢縮短了術后康復時間,并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更有效的加快傷口愈合。而對比兩組患者遠期療效時可見,開腹組與腹腔鏡組相比隨訪1年內腫瘤復發率、轉移率、生存率及病死率均無明顯差異出現此結果的原因可能與樣本量較少,隨訪時間過短相關。但也有研究報道指出,腹腔鏡操作可通過擴大淋巴結的清掃面積,從根本上降低癌灶轉移瘤,并降低復發的風險,從而有效的改善預后,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同時也對腹腔鏡操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綜上所述,采用腹腔鏡相比于開腹手術治療進展期遠端胃癌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同時可獲得相同的生存率,臨床醫師可進步延長隨訪時間擴大樣本量以得出精確結論。
參考文獻
[1] 唐波,余佩武.腹腔鏡胃癌D2手術淋巴結清掃原則與技巧[]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1,18(2):114-115
[2] 李豫江,李志剛,孫旭凌等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對機體C應蛋白及細胞免疫影響的比較[]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