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平
近年來,學校體育工作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頻頻出臺重要文件。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劃時代的現實意義。與以往相關文件相比,《意見》呈現出許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舉措,昭示著新時代、新使命、新擔當。
一、目標明確,任務艱巨
《意見》明確提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體,加強體教融合,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意見》提出了到2022年配齊配強體育教師、開齊開足體育課的近期目標和到2035年基本形成“多樣化、現代化、高質量的學校體育教育體系”的遠期目標。就近期目標而言,要實現目標仍需付出巨大努力。目前全國大約有50萬名體育教師,缺口20萬左右。2018年《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顯示,同樣是小學四年級,每周的語文課課時數多于國家規定6節的學校占比為72%,數學課多于國家規定5節的學校占比為67.2%,而體育課少于國家規定3節的學校占比為44.3%。顯然,體育課被語文課、數學課擠占了。小學如此,面臨中考壓力的初中、面臨高考壓力的高中,體育課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一些學校的體育課僅僅出現在課表上。除了開齊開足體育課,如何杜絕“溫柔體育課”,讓體育課“有強度、有難度、有對抗”,真正上好體育課,讓學生真正掌握1~2項運動技能,還需要各界的努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傳統體育,重點發展
所謂傳統體育,不單指隸屬于某個國家或者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它還包括那些歷史悠久、國際公認、普及廣泛的體育項目。《意見》提出,要梳理武術、摔跤、棋類、射藝、龍舟、毽球、五禽操、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因地制宜開展教學、訓練、競賽活動,并融入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機制,形成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競賽體系,還要指導學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運動技能和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游泳、體操、武術、冰雪等專項運動技能。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另外,《意見》還特別強調,著力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這與以往要求“每天鍛煉一小時”是不一樣的,是相當于每天要進行2個小時的體育活動,這說明促進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要有時間保障。
三、評價機制,亟待建立
長期以來,學校體育的問題積重難返,關鍵還是在“評價”指揮棒。10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并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方案》的重要原則是: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這個原則同樣非常適合體育評價。
《意見》重申了“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作為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要求中小學要客觀記錄學生日常體育參與情況和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定期向家長反饋。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科學確定并逐步提高分值。云南省已在全省范圍內,從2020年入學的初一新生開始推行“中考體育100分”,這對其他省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完善36所高校“強基計劃”測試體育的實效性,建議在尚未推行新一輪高考改革的17個省份選擇一兩個進行試點,試行“3+1+2”高考模式下將體育納入“2”的選考科目,把考不考體育的選擇權交給學生,為“推進高校在招生測試中增設體育項目”的高考改革投石問路。
四、讓教會、勤練、常賽成為常態
《意見》要求,圍繞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完善體育教師績效工資和考核評價機制。學校體育質量的高低,與體育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責任擔當息息相關。
1.教會,怎么教?在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同一時間內教師要盡可能面對更多的學生;在考慮到學生能夠承受的前提下,同一時間內教師要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運動。
2.勤練,怎么練?在教師主導的體育課堂上,學生要盡可能強迫自己出汗、喘氣、心跳;在學生主體的課外活動中,教師要盡可能幫助學生自練、配合、對抗。
3.常賽,怎么賽?在正常學習日課余時間里,學校和教師要盡可能為所有學生組織各種校內體育比賽;在雙休日或假期里,政府要支持學校和教師組織校際或跨區域體育聯賽。只有教會、勤練、常賽成為常態,學校體育的頑瘴痼疾才會迎刃而解。
一分布置,九分落實。要想讓《意見》盡快落地生根,讓全國近3億青少年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相關部門要加快修訂《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要熟悉、關心、研究學校體育工作,各地要立足本省(區、市)、本地(市、州、盟)、本縣(市、區、旗)、本校,制定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具體措施,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真抓實干,營造學生、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
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新擔當!
(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院合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