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常水


對于接手初一年級的體育教師來說,往往面臨著教學內容銜接不上、學生運動技能參差不齊等問題。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其中多次提到并強調各學段學科內容的上下貫通和有機銜接。要避免學科上的內容脫節、重復。2018年7月,教育部教材研究所正式啟動體育課程一體化研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于素梅博士針對“一體化”體育課程改革提出若干策略,如,一體化功能定位、學校實施一體化應該把握的關鍵、一體化課程實施策略、學生運動能力一體化培養、學校大課間有效銜接、中考體育項目優化以及一體化教師發展等,為銜接和優化體育教學內容,提升體育教學質量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持。筆者以蘇州高新區中小學校三大球教學為例,以中小學教學內容、評價手段為出發點,通過5個方面闡述做好“區域內”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有效銜接的策略。
一、梳理優化重新組合,做好教材內容有效銜接
教材內容有效銜接是做好教育一體化的重要保障,目前蘇州高新區體育與健康課程使用的主教材是由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小學教學教研室編寫的新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教學叢書,小學為《科學的預設 藝術的生成》、中學為《體育與健康教學設計探微》。教材編寫以教學內容呈現,按照學段進行編制,對于專項運動,學段缺少銜接的手段。在編制教學進度之前,對江蘇省教研室編制的教材進行梳理分析,找出小學與初中教材中相互存在關聯的內容的邏輯性,并進行優化,避免教材內容的重復和間斷。通過協調、重新組合,做好教學內容的融合銜接。
以江蘇省教研室教材內容中六、七年級排球運動與體能教學單元為例(表1),區域內教研室結合江蘇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二次備課成果,認為六年級教學以熟悉球性為出發點,七年級以技能為主并積極開展小型比賽,因此,將正面雙手墊球調整到六年級的教學內容中,把正面上手傳球調整到七年級的教材內容中。各區域學校根據學校學情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協調教學內容銜接上存在的問題,避免教學時長的過度浪費以及教學內容的重復。教研室要求中學階段在原有排球技能水平上強化戰術教學,在區域內進行校際之間的排球聯賽中檢閱排球教學銜接水平。
二、區域調控普及教學,做好運動能力的進階
對于體育教學質量的監測,目前蘇州高新區主要依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以及教研室對每所學校為期一周的深度調研,對學校體育課的開課情況和體育課時的保證、體育課的質量等進行考查。對于三大球的考核目前還沒有一個非常量化的評價方案,評價停留在學校之間的聯賽成績,注重成果性展示,缺少階段性評價指標。針對這種情況,建議做以下調整:
1.統一使用中小學體育教學計劃模板,規定每學期三大球教學課時數,把普及三大球的基本技能作為小學階段總體目標,要求小學六年每個學段的達成目標不可脫離總體目標,不能只注重本學段的完成度。教研室定期走訪暗查,通過行政手段來干預,保證教學內容和目標有層次、遞進式發展,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彌補了體育教學常態化落實過程銜接中出現的漏洞。
2.設計評價量表,檢驗學校學生專項運動能力的落實效果,最終達到六年級畢業學生人人會墊排球、人人會運籃球、人人會運足球,普及三大球基本技能(表2)。
其他 凡是代表班級或學校參加過球類比賽者認定為優秀。
三、摸底調查實地測試,做好學段知識結構融合
做好各學段知識結構銜接,主要分為兩個環節進行:一是進行問卷調查,查看區域內小學高年級教學計劃、教學進度,了解六年級學生的總體學情,對六年級體育教師進行座談,了解學生三大球普及情況以及實際運動技能水平。二是進行實地測試,對六年級畢業生的三大球技術掌握情況進行測試(見表3)。
由于教材編寫以教學內容呈現,按照學段進行編制,在專項運動上,學段缺少銜接的手段。借助測試,可以統籌安排中小學學段知識結構銜接,把體育升學考試的三大球基本技術滲透到小學三大球學習中,把蘇州體育中考三大球內容列入小學六年級升入初中體育考查科目。通過三大球必測項目考核,可以有效促進更多小學生積極學練三大球基本運動技能,從而為實現中學階段運動能力銜接提供有力保障,進一步做好中小學教材內容的融合。
四、聯合教研統籌監督,細化教學內容的遞進銜接
目前蘇州高新區的中小學多以鎮(街道)為單位,同一個鎮(街道)小學基本上直接升入同一個鎮(街道)中學,通過同學區、同區域聯合教研活動,可以更有效地落實區域內中小學體育教學銜接。
1.全員培訓提升素養,為有效銜接打好基礎
為提高區域內中小學體育教師對于有效銜接教學理念的理解,教研室每年進行全員培訓。培訓側重點包括中小學體育教師授課方式的異同、中小學教材銜接的方法和手段等,讓中小學教師做好學情分析,了解中小學學生特點。此外,通過“云平臺”、蘇州高新區體育公眾號等定期推送相關優質課,供中小學體育教師學習,從而為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有效銜接打好基礎。
2.同學區頻繁教研,為有效銜接提供保障
借助同學區中小學之間的交通便利,以及教師之間融合程度,進行有效的銜接教學。以足球為例,規定同學區小學六年級開課內容為腳內側傳接球,七年級開課內容為腳內側踢定位球,定期開設足球的教研活動。這樣可以做到在內容上有延續有擴展,在目標上有遞進有提高,在評價上有統一有變化,幫助學生更快、更好、更系統地掌握足球技術,提高運用技術的能力。教研活動可以一月一次,一學期多次,為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有效銜接提供保障。
3.了解各校水平差異,為有效銜接補齊短板
教研室不定期輪流在各個學校舉行球類教學教研活動監測。如,在通安片區進行籃球行進間運球研討,了解通安片區幾所學校對籃球的普及情況、學生籃球技能水平,掌握各學校之間的學生技能水平差異,有的放矢地在區域內做好均衡發展,彌補差異。
五、區域同校本,學區同特色,保障銜接的延展性
倡導同區域統一使用區域內的校本教材,使課程開發在內容和結構上既有“共性”,同時又具有“銜接性”,形成“遞進式”教學。以江蘇省教研室教材為藍本,統一使用地方特色的區域教材,規范區域日常體育教學常態課的教學效果,使校本教材有效延伸。倡導同學區統一組建相同項目的校隊,同學區同特色校隊的模式有利于體育運動隊梯隊選拔、體育社團活動的開展和體育特長生的培養。如,蘇州高新區東渚片區,東渚實驗小學校本教材為小學籃球、足球,無論男子還是女子,校隊都在區比賽中紛紛獲獎。到了中學以后,部分校隊學生可以繼續進行訓練,優化訓練水平,代表初中參加比賽,依然屢次獲獎。這也有利于落實每名學生掌握1~2項終身受益的體育運動技能,真正做到能運動、會運動、懂運動、愛運動。
參考文獻:
[1]于素梅.我國體育課程新老問題探析[J].中國學校體育,2020(2):27-29.
[2]余立峰.“學、練、評”一體化的學校體育轉型[J].中國學校體育,2020(2):29-31.
[3]張曉林,陳新鍵,毛振明.我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有效銜接現存問題及改進思路[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2):78-83.
[4]鄭宏偉,付少博.我國義務教育中體育教學銜接的研究及對策[J].運動,2015(17):106-107.
[5]朱建國.大、中、小學籃球教學內容一體化的銜接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0(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