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婧
學生作為受教育對象,彼此之間存在身體素質、心理適應等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學生A是個很特別的孩子,上課的時候總發呆且遠遠地躲在一邊。這是一節校本課——花樣跳繩課,學生A還是一如既往地站在操場最邊上看著其他學生跳,好像在欣賞一場大戲。“為什么不跳一下試試呢?其實花樣跳繩很好玩的,你看同學們玩得都很開心。”我對學生A說。她看著我不說話,望著學生們跳繩發起呆來。“老師,我……我真的不會玩這個。”學生A抬眼看我,搖搖頭,拿著跳繩默默地離開了。我當時很想喊住她,可是卻猶豫了,因為我明白,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來。
又一節花式跳繩課。和平時不太相同的是,這次我不是讓學生們自由練習,而是帶領他們一起練習跳繩的基本方法,甚至從最基本的握繩開始。學生A的上課積極性明顯比以前高了,雖然她還是在看著學生們跳繩時發呆,但是在角落里的她拿著跳繩默默地跳了幾次,雖然試了幾次都沒有從腳底跳過,她就放棄了,但是這相對于平時的她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接連著幾節課,在教其他內容的同時,我都會把跳繩的方法教一遍,學生A每次都會試幾次,但是都沒有跳過。有一次課,我笑著對她說:“我把我的魔力傳給你,你只要按照我教你的方法練一定能跳過!”聽了這話,學生A的眼睛里露出希望的光芒。可是她試著跳了一次并沒有從腳下跳過,而是被一只腳絆住了,她沮喪地低著頭。我自責地說:“一定是我剛才傳的魔力不夠,你等一下。”我又握著她的手,然后說:“你這次試著把腳抬高一點兒,怎么樣,這樣再加上魔力,這次一定能跳過!”她有些猶豫地跳了一次,這次繩子從腳下通過了。學生A抬頭看我,眼睛里的神采都不一樣了。我笑著說:“怎么樣,老師沒有騙你吧,我每次給你一點兒魔力,這樣你就能跳好多個呢。只要你按照老師的動作做再加上老師的魔力,你一定沒問題,多試試吧。”
過了幾節課,學生A一直跟著我一起做,動作熟悉了,當然“魔力”必不可少,每節課都傳給她。這個動作熟練之后,便逐漸增加了每次連續跳的個數。
就這么過了一個多月,學生A偷偷來到我身邊,拉著我的衣服,小聲地說道:“老師,我能跳了。”“真的嗎?你太厲害了!老師給你的魔力其實是讓你相信你自己并堅持努力,你看你就是很棒的吧。”她眼睛里閃著光看著我,嘴角帶著微笑。
學生A只是在我所教的那么多學生中的一個特殊孩子,正是因為她的特殊,需要我們更加關愛她。給予特殊學生多一些“私人定制”,多給他們一點兒“魔力”,必然能夠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讓他們也能享受到一般孩子體驗到的體育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