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慧敏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財政局)
在新形勢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各方面對財政支出的需求大增,給財務支出管理帶來極大困難。如今,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增大,財政收入增長乏力,而財政支出剛性強,加上財政體制方面等因素影響。部分地方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對社會經濟平穩發展造成極大影響。
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不少企業面臨極大困境,財政收入增速持續放緩。尤其是全球疫情期間,國家為了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密集出臺一攬子減稅降費政策,減輕經濟實體稅費負擔,導致地方財政收入滑坡。而我國財政體制結算是在分稅制前提下,采取中央與地方“基期+增長”模式,地方主體稅源缺失,導致地方實有財力有所下降。而在財政支出上,由于近年來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增支”剛性支出。地方財力的有限與財政支出的剛性需求兩者之間極不協調,地方財政收支矛盾突出。
如今,財政支出范圍不斷擴大,許多項目都強調財政“兜底”,增加了財政負擔,財政支出存在著極不合理的現象,導致財政資金使用率低下。一是政府機構改革不到位,財政支出不降反升。在政府機構改革中,盡管部分地方機構職能合并到位,但是改革不徹底,存在遺留問題,比如人員改革清理不到位,反而導致財政供養人員規模擴大,一些機構改革前的非財政預算供養人員,通過機構改革后納入到財政供養人員中,增加了財政供養負擔。二是由于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原先靠規費供養的人員失去資金來源,需由財政“兜底”,納入財政預算安排,加大財政負擔。三是中央出臺的多項增資中剛性較強,中央補助有限,大部分需要地方財政負擔,支出剛性強,地方財力增長有限,地方財政支出加重。四是地方政府財力配套的項目多,配套資金量大,尤其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都需要地方政府配套一定的財政資金,否則難以落實,許多項目配套資金有著硬性規定,因資金無來源,政府通過發債、借款方式配套,最終需通過財政資金還本付息,加大了財政支出。五是基本建設投資規模過大,與地方財政承受能力不匹配。隨著城區范圍日益擴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跟進,城市建設美化、綠化、亮化的改善,中心城區通過征拆棚改、老舊小區改造“舊貌換新顏”,政府投資規模已超出了當地財政承受能力,采取發行政府債券、融資平臺借款等方式實現投入,實質上是透支后續年度的財力,減弱了后期的發展動力。地方政府財政債務加大,每年大額的債務本金利息支出,加劇了財政支出包袱。在這種形勢下,難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效率。
預算單位預算編制上不精細,預算項目編制簡單,習慣固定基數加增量的預算編制方式,沒有進一步細化預算。主要表現為人員經費編制剛性強,公用經費編制沒有細化到項目,項目經費涉及的范圍廣,依據不充分。在預算管理中,預算編制與預算執行存在很大偏差,執行數據差異大,沒有對應好預算項目。沒有嚴格執行預算,導致財政支出極不合理,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不高。一方面,財政公用經費居高不下,突破預算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項目經費支出大,一些預算單位為了獲得預算資金,編制項目預算,而在實際中并沒有真正落實項目,造成資金浪費。再者,部分預算單位出現支出缺口時,會以多種名目向政府打報告,追加財政預算,導致預算執行約束力不強。
財政支出增長過快,與財政監督弱化相關聯。一是政府審計部門審計范圍廣,審計工作量大,而審計力量有限,從而導致在對預算單位進行財務審計時間緊促,沒有更進一步深入挖掘查找問題分析原因。另外,審計報告中提出的部分問題處罰較輕,沒有引起各方面重視,導致財政資金支出問題屢禁不止。二是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覆蓋面有限。部分地方對財政績效評價工作重視度不高,存在“重投入輕管理、重支出輕績效”的慣性思維,預算單位的績效評價流于形式,財政部門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尚未達到全覆蓋,因而,很難對財政支出使用效率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
財政支出需要有財政收入作保障,如果財政收入不足,財政支出將呈現赤字,增加地方債務風險。要確保財政收支平衡,首要主措是做好財源培育,優化企業營商環境,增加稅收收入,從而增加財政實力;其次是對一些因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減少地方財力的部分地方,中央適當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減輕地方財政支出壓力;最后是對國家出臺的政策性增資,中央要加大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同時,中央要逐步下放稅費政策和增資政策,實行“誰出政策誰出錢”的辦法,讓各地根據實際財力自主調控,增強財政支配能力。
要進一步規范財政支出范圍,將應由市場主體承擔的支出回歸本位,財政支出要重點保民生,保穩定,退出競爭性領域,減輕財政支出負擔。一是進一步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加快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明確中央、省、市、縣四級各自承擔的職責,按照“誰的財政事權誰承擔支出責任”的原則,確定各級政府支出責任。二是要進一步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將全面改制為企業,推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減輕財政支出壓力。三是對預算單位進行進一步清理,確認財政支出范圍,使其職責符合財政支出范圍,從而根據實際狀況與地方財力情況進一步核定預算。四是做好財政供養人員清理,從編制源頭、現狀及成因等多方面進行分析,是否應當納入財政供養范圍。要在原編制清理的基礎上,做好財政供養對象的確認工作,控制財政供養人額,控制人員經費。要對預算單位臨時用工、勞務工進行清理,減輕預算單位支出壓力。五是堅持量入為出原則,控制基本建設規模。各地政府要根據當地財力現狀,適度開展基本建設,以“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為主,理性安排財政支出。中央項目適當減少地方配套資金,避免過度增加地方財政負擔,防范政府債務風險。可由市場主體參與的項目,財政資金要主動退出來。
要從預算編制入手,運用零基預算理念,根據實際需要和財力可能科學核定預算,打破基數概念和支出固化僵化格局,推行預算編制精細化,提高預算編制的準確性。同時,要優化支出結構,嚴格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預算;另一方面,要加強預算執行管理,嚴格按照批復的部門預算實施,堅決按照“先有預算后有支出”的原則,嚴控預算追加事項。為此,要健全預算執行監控體制,實施動態監控,及時發現執行漏洞,防止人為因素影響預算實施,強化預算約束力,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要規范財政資金管理,從而有效提高財政支出效率。一是預算單位要加強內部監督,從源頭上做好財政支出管控。二是審計部門要加大財政支出審計力度,加強財政支出預算總量與結構的審計、部門預算執行的審計、重點支出與重大投資項目的審計、預算績效的審計,利用大數據分析平臺,拓寬審計范圍,實現對財政支出審計監督全覆蓋,提升財政資金效益。三是完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提出權責對等原則,切實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所有財政資金統一納入財政績效評價范圍,借助社會中介做好財政績效評價工作,建立績效評價結果運用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資源分配的效益,逐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隨著財政支出范圍的擴大,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為此,必須科學界定財政支出范圍,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強財政預算管理,強化財政審計監督,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從而有助于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