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蓉
(重慶市渝北區旭輝小學校 重慶 401120)
小學勞動教育形式多樣: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班務勞動、社會服務勞動、簡單的生產勞動、職業體驗勞動、設計制作類實踐活動等。因此,我校在勞動教育中堅持學校引導、家庭督促、社區合力等幾個原則,做到了以下幾點。
小學教育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關鍵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因此,學校利用班隊活動、實踐活動、設立勞動課程、帶領學生走進社區勞動,從而在學校、家庭、社區營造勞動氛圍,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進學生勞動意識的形成。
勞動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為學生美好生活賦能,關注時代變化、勞動形態變化,我們積極開發基于“三位九向”目標,也立足實際情況,積極開發勞動校本課程,分“基本生存課程”和“美好生活課程”量大模塊,將家庭教育勞動內容和學校勞動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并和家長密切配合,親子課程旨在在學校的科學指導下,有效發揮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學校研制了《家庭勞動教育指南》,家長以《家庭勞動教育指南》為行動指南,不僅對孩子的6年勞動教育有了清晰的認知,對現階段如何配合學校,在家進行勞動教育也做到心中有數。我校不僅開發了1-6年級學校勞動課程,還開發了家庭勞動課程和社區勞動內容。我校編排的美好生活課程聚焦未來發展的“智造”課程、立足勞動文化傳承的“美行”課程。“真知”課程關注基礎學科中勞動教育自愿的挖掘,“智造”課程以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為指導,從內容上整合多個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能。“美行”課程密切聯系學生與真實生活的聯系,關注勞動課程的拓展與豐富,包括文化體驗、勞動主題、農事體驗活動等。
附:一年級學生家庭教育勞動課程

附:一年級學校勞動教育內容

勞動教育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直接與技能、操作等相關。勞動教育要堅持教勞結合的原則,知行合一,將勞動教育以生活、生產實踐形式開展,因此,我們不僅在課程的設置上予以保障勞動教育的措施,還提倡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和創新。培養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和生活實踐的能力,樹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自主意識。學校開設了多種主題實踐活動,如學校蔬菜基地的實踐活動、食堂實踐認識活動、采摘活動、傳統佳節實踐活動(包粽子、打糍粑等),讓我們的勞動課程鮮活起來。在家里我們安排了小小家務我在行、秋收秋種(收紅薯、曬稻谷、菜蓮藕)、24節氣與傳統農事等一系列勞動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農作物,在認識中提升自己的勞動水平。
每一次勞動都開拓了學生視野,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的動手能力,學生在每一次勞動結束后可以用多種形式展現自己的感受和收獲,如手抄報、標本、觀察日記、認領校園小樹苗等,學校對學生的勞動教育進行有效、創新評價,紙質的任務清單變成類似闖關的評價,學生完成任務以后,可獲得“小星星”一顆,家長根據任務要求對學生在家的勞動任務進行有效監督,通過視頻、微信、視頻等多種形式提交成果,并針對學生勞動時間、勞動態度等目標體系,隨機反饋。學校通過在線系統發布學期任務、及時點評,將線下與線上評價結合,通過年級、班級、學生三個層面對勞動教育中突出表現的學生進行褒獎。
勞動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有孩子這樣寫道:“通過今天的采蓮藕,我體會到糧食來之不易,荷花一身都是寶,采蓮藕、剝蓮蓬讓我們增長了知識,勞動使我快樂。”也有孩子這樣說:“今天,我通過參加勞動,收集了很多落葉,我把它撿回去做成一個標本,既環保,又好看。”還有孩子這樣寫道“我本以為種秧苗很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才知道很難,需要很多技巧,通過這次‘秋收秋種’活動,我真切地感受到農民的不易與辛苦,在勞動中感受到了《憫農》的真正含義。”孩子們一次次走進田間地頭,走進生活,體驗不同的勞動場景。這樣的實踐帶給他們不同的、全新的勞動體驗。學校要經常搭建平臺,讓學生能在活動中認識自我、表現自我,從而找到自信心與認同感。對學生勞動技能的培養,學校可以通過組織我是生活小能手、我是小廚神、我是環境小衛士等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展示風采,從而提高勞動技能。如我校結合研學旅行活動,在研學旅行中設計了一個環節——野炊,讓孩子們分組進行廚藝比拼。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們把這個活動以綜合實踐主題的形式進行。活動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老師進行開題,接著進行分組、分工、菜色制作、回家嘗試等內容的布置,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同學們都非常感興趣,許多孩子在家長的協助下,把在家學做菜的視頻發到群內,在正式野炊時,孩子們顯得駕輕就熟。活動后,我們還進行了總結,讓孩子談這一過程的收獲與感想,把自己最難忘的人和事講一講,將整個活動推向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