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茂奎 孟凡琦 楊阿濱 許春蕾 孟慶新
近些年,大學生畢業后,面臨就業緊張的形勢愈發嚴重,而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便是解決此問題的有效方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這些政策對大學生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都無疑是個福音。為了更好地促進自主創新創業,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推動高校創新創業課程的全面開展顯得尤為重要,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創新創業課程就是對創業者進行創業教育,為其提供創業知識和培訓,幫助其熟悉并掌握創業方法,提高創業者的創業能力并幫助創業者正確地認識自己,發揮自身特長,選擇最佳創業領域的課程。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構成,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創業,講述創業的相關程序步驟以及一些相關規定。當然,創新創業課程的開展不但需要這些有關創業的基本知識,更需要培養其創新創業意識,因為思維意識的養成才是永久的財富。另外,創新創業課程結合實例更能提升大學生對創業的興趣,有利于傳授其中的經驗。使學生了解社會競爭的殘酷性是有必要的,不能一味地講述成功的例子而使學生對創業的風險性沒有清晰的認識,最終盲目創業。現實中,創業失敗的例子屢見不鮮,所以課堂中以這些案例作為教輔材料,讓大學生們拿來思考,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抗壓意識。除此之外,積極的創造能力、敏銳的洞察能力、良好的管理能力和資金運作能力的培養,這些都是需要在創新創業課程上讓大學生慢慢意識到的問題,這樣才能及時使大學生發現自身不足,強化“教學—模擬—實戰”一體化的訓練模式,不斷提高自身就業及創業能力,提出創業計劃,解決創業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達到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目標。
創新創業課程的開展不僅可以啟發大學生自主創業思想,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開闊大學生從業視野;還可以使大學生的思想早些跳出校園,更早地接觸、認識、了解社會;培養大學生市場、風險、創新、團隊、學習、責任、誠信、人際交往等意識。
大學生就業壓力大,創新創業意識不強,未來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不對口,是當今社會所存在的普遍現象。所以創新創業課程也為那些不喜歡自己所學專業的學生找到一條新的出路。這讓他們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發展方向,找尋自己真正喜歡并擅長的事情去做,也同樣可以獲得一個美好的未來,實現人生理想。
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現狀并不理想,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和阻礙其發展的因素。如:(1)我國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學科體系不完善、普及度偏低;課程內容落后、尚在摸索;教學實踐難以落地,理論與實踐脫軌,缺乏實踐意義。(2)創新創業課程的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模式發生沖突,前者注重能力培養,后者偏于理論傳授。這點很難讓人們打破常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①(3)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契合度低,缺乏相應的鼓勵政策,比如現實中有許多大學生擔心創新創業會耽誤專業課學習,甚至最后的畢業證都不能順利得到,所以不重視對創新創業課程的學習,影響了創新創業課程在高校大學生中的開展,阻礙了其發展。(4)高校創新創業課程師資力量匱乏,教師培訓不夠,制約了創新創業課程的發展。
與此同時,也存在多種因素影響著創新創業課程的開展,如:(1)先決因素——學校的支持與宣傳,讓師生對創新創業課程有了更多地了解與支持,才能使創新創業課程進一步開展下去。(2)核心因素——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與創新創業課程的最初設定,只有最初將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設定好并有優秀的教師集體來加以實施,才能真正地促進創新創業課程的開展,取得良好的成果。(3)保障因素——政府出臺相關政策與建立監察體制,這可作為創新創業課程開展的強大基礎后盾。得到政府的支持后,創新創業課程將會更加順利地開展。(4)輔助因素——社會的支持與扶助,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與大眾扶持能夠積極促進創業教育的開展。(5)根本因素——學生的個人態度,只有學生自身有創業意向,具備創新精神,創新創業課程才能有它的用武之地并真正發揮作用。
搭建小成本、便捷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大學生創業服務平臺,將創業教育與實訓、創業孵化與服務、創客路演與指導、項目推介與融資一體化,全方位促進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是十分有效的辦法。但此過程中我們仍需克服多重困難。為了讓創新創業課程能順利開展,達到預期效果,充分地發揮其自身價值,我們需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地方高校要“接地氣”,加快轉型。將學校教育對接市場需求,使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幫助學生開展職業規劃,在取得學歷證書同時,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打造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核心競爭力。政府應出臺政策積極鼓勵企業機構進行“眾包、眾扶、眾籌”,擴展眾創空間,降低創業門檻,為參加創新創業教育培訓的大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將創業指導平臺產業化,形成產業鏈。同時,應為創業教育培訓提供財政扶持。另外,政府還要建立監察機構以及健全的監管制度,將計劃落實到實處,促進高校創新創業課程全面有效地開展。積極動員社會大眾,搭建良好的大學生創業環境。社會企業應大力扶持大學生創業,為大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并與高校保持聯系,積極為創業教育培訓提供人力、物力。而媒體方面應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廣泛宣傳,為普及創新創業課程教育教學提供有利條件,為創新創業發展積極開設綠色通道,促進其順利開展。
高校要加強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建設,形成協同效應。探索建立“高校創新+孵化器+人才培養”的新時代創業教育模式,構建課程、培訓、實踐、服務四位一體的創業教育體系,使創業課程、實訓、孵化有機結合,建設大學生創業工作坊、創業孵化基地、實訓教學基地等創新創業平臺,改革課程考核模式,完善創新創業項目學分認定。將創新與創業融為一體,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使二者相互促進、增長,形成良性循環。將創新與創業巧妙結合,并將二者融合之后的成果產業化,形成“大學—產業—政府”三維模式,三者交叉互補,在時間上同時進行,在空間上并列開展,有利于三者共同發展,實現共贏。高校應將創業理念、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將創新創業精神融入學生的人格培養中去;將創業思想整合到大學的其他課程之中,促進教學模式、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的改變。②
1.將創新創業課程與大學生創業設計規劃大賽以及創業實踐活動緊密聯系,在校園形成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實現科技競賽與創新創業對接,調整創新創業課程的授課形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其更加新穎、生動,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聽課效果。
2.加強軟硬件建設,使之相匹配。創新創業課程不僅需要優秀的師資力量,實驗用品,創新材料等等也都是必不可少的。
3.授課內容要豐富多彩,與時俱進。不要只講一些課本中條條框框的概念或者陳舊的東西,應注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與應用。所以授課內容一定要緊跟時事,從而讓學生將來學以致用。
4.在校園廣播,網絡平臺上宣傳一些創業的成功案例以及創業成功的創業者和相關的優惠政策,來激勵大學生積極加入到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的浪潮中,為創新創業課程的開展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③
5.組織師生參加相關創業的社會活動和學校間的學術交流與討論,互相學習,相互扶持。學校可以邀請從事創業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和那些創業的成功者、企業老總給大學生作講座,分析項目,傳授經驗,營造清新的校園創業文化氛圍。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創新創業競賽、社會實踐等活動,使大學生清楚認識創新創業課程開展的目的,樹立危機意識并制定長遠就業創業規劃。這樣才能端正心態,用心去學習這門課程,培養自身的創新創業意識,開闊視野,提高能力,為將來的就業創業發展鋪路。
高校應加快推動由專家學者、專任教師、輔導員、行業企業、商務管理等聯合組建創業教育導師隊伍,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證,如開展KAB創業教育項目師資培訓班等,通過對創新創業課程教師的相關培訓,培養創新型教師隊伍,并建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培訓研修基地,舉辦教學交流會,使教師有意識地樹立起創新創業精神,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積極參加相關的學術交流與培訓,學習外來的先進思想,并將自身所學所感悟到的精華毫無保留地傳遞下去,為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奠定基礎。
當前社會趨向多元化發展,雖然市場經濟為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是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仍非常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重視高校創業教育。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將創新創業課程落于實處,把握時機,充分地借助創新創業課程教育教學來緩解當今社會的就業壓力。總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對大學生,社會乃至國家的發展都有著積極意義,必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具有良好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端應用型人才。
注釋:
①李曉明.大學生創新創業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3)
②關曉輝.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4)
③唐根麗.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路徑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