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建
(龍口市諸由觀鎮人民政府)
鄉鎮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其發展質效對于國民經濟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為實現區域經濟的合理調控,保持良好發展勢頭,鄉鎮往往采取財政稅收手段,做好經濟調控。為更好地發揮財政稅收對于鄉鎮公共事業發展的重大推動作用,理順財政稅收流程,有效扭轉現階段鄉鎮財政稅收在管理環節暴露出問題,文章從實際角度出發,在明確稅收內涵、鄉鎮財政稅收特點的基礎,通過分析稅收環節暴露出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技術手段,扎實推進稅收舉措的完善,打造成熟的財政稅收管理機制。
對鄉鎮財政稅收定義,對管理工作特點分析,準確把握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基本特征,能夠為財稅管理體系的健全、完善提供方向性引導,有助于打造完善的鄉鎮財政稅收管理機制,更好地服務于各項社會事務。
根據文獻記載,在夏朝我國就出現了貢這種原始的稅收形式,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我國稅制不斷成熟,例如唐代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兩稅制,封建稅收體系日益完備。近代為滿足資本主義的發展訴求,將西方稅制引入我國,形成中央稅、地方稅兩套稅收體系。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建立起新的稅收制度,以適應社會主義發展的需求,1994年,著眼于經濟發展訴求,我國對原有稅制進行了創新,建立起分稅制,形成以增值稅為主體的現代化稅收體系[1]。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稅收作為一種有效手段,能夠營造出良好的競爭環境,拉動經濟的發展,實現有效的財富分配,實現經濟成果的共享。從國家層面來看,稅收作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對于國家建設、社會服務等各項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物質保障。對于鄉鎮而言,科學的稅收制度,能夠在激活鄉鎮自身經濟活力的同時,使得鄉鎮政府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擁有更多的物質財富,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
與其他財政稅收不同,鄉鎮財政稅收管理過程中,呈現出基礎性、多元性、廣泛性等特征,為保證財政稅收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依據其特點,有針對地開展相應的稅收管理工作,增強稅收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具體來看,鄉鎮政府作為基層組織,是農村、城市的媒介,在區域經濟發展、社會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這種特點,使得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作為國家財政稅收體系的基礎性工作,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在上級政策法規的框架下,有序開展相關工作,并自覺接受有關部門的監督。鄉鎮稅收的分配對象較多,覆蓋范圍較廣,例如鄉鎮在進行稅收管理的過程中,主要針對集體經濟、鄉鎮企業等主體,將其作為初次分配的主體,農民、各事業單位作為再次分配的主體,有序參與到稅收管理之中。除了分配主體多元化的特點之外,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在分配過程中表現出分配層次的多元話,鄉鎮在依規定進行財政稅收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有關規定,完成稅收任務,同時還需要依法進行資金的匯總、分配工作[2]。鄉鎮財政稅收的分配方式較為多元,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適應不同場景下的,稅收管理的相關要求。這種特點,要求鄉鎮財政稅收管理過程中,依據相關工作特點,創新工作舉措。
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勢必造成財政稅收管理工作成效的下降,無法真正滿足現階段各項工作的開展要求。
鄉鎮財政稅收主要來源于農業以及服務業,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型產業,隨著科學技術的應用,農業生產模式的轉型,使得糧食產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加之以農家樂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的發展,使得鄉鎮稅收的來源日益多源,在這種情況下,財政稅收的體量日益擴大,因此如何保證稅收的持續增長,發揮稅收在區域管理、服務方面的積極作用,就成為鄉鎮政府關心的重點問題[4]。但是必須明確的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鄉鎮經濟發展方式的變化,水財政稅收工作面臨的工作場景日益復雜,如果沒有采取必要的手段,繼續開展財政稅收管理工作,勢必造成財政稅收管理成效的降低。
具體來看,鄉鎮政府在開展稅收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分稅制的稅收工作要求,明確工作的自主權,在此基礎上,確保稅收規模,保證自身的財稅規模。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鄉鎮財政稅收制度的結構不合理,稅收管理的效率較低,無形之中,制約了鄉鎮政府在稅收管理的質量。具體來看,現階段鄉鎮稅收管理制度,存在監督體系不完善的情況,在實際財政稅收管理的過程中,鄉鎮政府沒有能夠建立其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沒有能夠正確處理稅收監督與稅收自主權之間的關系,例如在財政稅收管理的過程中,沒有能夠明確稅收管理的目標,導致稅收管理過程中,對于稅收支出情況、稅收收入情況沒有形成清晰的調控,這種情況的出現,無疑使得財政稅收管理的效能下降,甚至在管理過程中,出現了財政稅收資金挪用、濫用的風險。由于監督管理體系不健全,使得部分鄉鎮政府在管理的過程中,無法進行風險的有效防范,限制了財政稅收管理作用的發揮,使得經濟發展、社會服務等各項活動缺乏物質支撐,削弱了區域活力。鄉鎮在進行財政稅收管理的過程中,由于分稅制的影響,使得財政稅收支出的體量呈現出增加的趨勢,作為我國基層政權的組成,鄉鎮政府在農村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等方面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承擔著眾多人物。為了滿足鄉鎮發展要求,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購買相關公告服務產品,只有在這種情況,鄉鎮政府才能夠順利完成各項任務,達成區域發展的目標。但是分稅制的影響下,鄉鎮政府的稅收體量受到限制,在這種情況下,無疑使得鄉鎮政府承受著巨大的財政壓力,如果在短時間內,沒有采取必要的舉措進行應對,勢必造成財政收入、支出出現不均衡的情況,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隨著我國稅收制度改革的深入進行,尤其是農業稅等相關稅種的調整,導致部分以農業為主的鄉鎮,在稅收規模、體量等逐步縮小,這種情況的出現,無疑使得鄉鎮的經濟發展潛能,造成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下降[4]。部分鄉鎮,在開展財政稅收管理的過程中,暴露出工作效率不高的問題,在傳統工作思路的影響下,鄉鎮政府財政稅收工作方法較為粗放,分稅制的執行,使得鄉鎮政府對于財政稅收政策的解讀出現新變化,但是部分工作人員,在日常稅收管理過程中,沒有能夠根據新變化、新特點,對財政稅收管理制度進行調整,仍舊沿用過往的管理機制,這種情況的發生,無疑使得鄉鎮企業在稅收管理環節,難以形成配套舉措,制定財稅管理的細則以及規章,對財政稅收做出規范,導致財政稅收在管理過程中,無法真正符合相關政策法規的要求,造成工作差錯的出現。
鄉鎮財政稅收管理工作的創新,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從實際出發,轉變思路,創新方法,積極財政稅收管理工作的創新,有針對性的強化財政稅收管理的整體質量,發揮其在鄉鎮政府各項活動中的積極作用。
為保證財政稅收管理工作順利進行,鄉鎮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工作人員,需要結合職責分工,著眼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在國家政策法規的框架下,加強財政稅收政策的學習工作,掌握財政稅收管理的新變化、新要求。同時進一步提升思想認知,掌握財政稅收管理的重要性,根據分稅制的要去,細化鄉鎮稅收管理的內容、范圍,并認真做好相應的審核監督工作,在思維層面形成正確的框架。
在鄉鎮財政稅收管理機制優化調整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制度建設的力度,組建長效機制,有針對性做好鄉鎮財政稅收預算計劃的編訂、執行等工作。在具體操作環節,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做好任務分工,制定管理制度,管理標準,定期組織人員,做好預算執行監督等方面的工作,確保各項崗位責任落實到位[5]。同時建立其監督機制,財政稅收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風險進行監控,并根據問題,采取針對性手段,進行風險的防控以及問題的整改。
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的特征,為保證稅收工作的順利開展,降低稅收管理開展難度。鄉鎮政府相關工作人員,需要認真開展宣傳工作,通過必要的宣傳手段,激發起公眾對于納稅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結合實際,制定宣傳計劃,有步驟地、有計劃地開展稅收宣傳工作,通過系統化宣傳,使得納稅人的認識水平得到提升,積極主動地進行納稅工作。同時在宣傳工作中,對普通工作人員的能力進行提升,使熟練掌握各項政策法規,并針對性的進行財政稅收管理工作,確保財政稅收管理的有效性。
為保證稅收監管的效能,有效規避稅收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各類風險,鄉鎮相關部門,需要認真做好稅收監督體系的優化調整工作,明確監督標準、細化監督內容,建立起完善的監督體系。同時做好信息化監督體系的打造工作,借助于大數據技術、計算機技術,組建稅收監督管理平臺,對財政稅收收入、支出情況進行監控,增強審計效能,規避稅收風險。
鄉鎮經濟的發展、服務能力的提升與財政稅收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因此稅收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無疑能夠帶動區域各項活動的有序開展?;谶@種認知,鄉鎮部門在進行財政稅收工作的過程中,需要積極轉變工作方法,采取針對性的手段,認真推進財稅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