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秀
太原雖然地處半干旱地區,但在明清時期,這里就已經分布著各種類型的地表水體,形成了一定范圍內的水域。從彼時到如今,地方政府都對水體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景觀建設,這些景觀與民眾日常生活、社會的進步發展息息相關。本文將針對太原市所轄六城區(迎澤區、萬柏林區、杏花嶺區、小店區、尖草坪區、晉源區)的水體進行研究,以期對太原城市水資源環境保護與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有所幫助。
1.河流。太原市六區的河流主要屬于汾河流域,在境內長度約140公里,流域面積占全市總流域面積的90.6%,其中玉門河、九院沙河、虎峪河、澗河、風峪沙河、柳子沙河、南峪沙河、北沙河、冶峪沙河等歸屬于六個城區范圍內。
市區西部有玉門河、九院沙河、虎峪河三條河流,均向東流經萬柏林區西銘、小井峪進入汾河。其中玉門河發源于太原西山石千峰,全長約20公里,河床寬達20米。九院沙河發源于太原西山,全長約18公里,河床寬度達3米。虎峪河發源于太原西山廟前山腳,流域長度約20多公里,河床寬度25米。
市境東部的澗河發源于東山,西流經萬柏林區中澗河鄉,經北城區向西流入汾河,全長20公里,河床寬15米。市境南部五條河流。風峪沙河發源于小店區廟前山,自西而東流入汾河,流經長度20公里,河床寬度40~50米。柳子沙河于小店區晉祠鎮牛家口柳子溝內發源,由西向東注入汾河,長度約15公里,河床寬度10~20米。南峪沙河源自小店區姚村鄉杏坪村、杜里坪村西北,向東流入汾河,流經長度15公里,河床寬度40~100米。北沙河發源于小店區孟家井鄉后家溝,西流經楊家峪鄉,至太原市城西流入汾河,長度17公里,河床寬度30~50米。冶峪沙河發源于小店區冶峪溝,東流入汾河,長度約10公里,河床寬度50米。
上述河流除西部三條屬常流河外,其余河流均屬季節性河流。
2.泉。太原市較為聞名的泉水為晉祠泉,位于小店區晉祠廟內,包括魚沼、善利、難老三泉,源自晉水,史載:晉水“源出懸甕山下二泉,北曰善利,南約難老”。該泉水溫10℃~18℃,局部達20℃~25℃,泉域面積1528平方米,至1994年斷流,其中1970—1980年魚沼、善利兩泉斷流,1994年4月30日難老泉也遭遇同樣的情況。
古交市掃石至萬柏林區上蘭村出口段分布著蘭村泉,泉域面積2033平方米,由玄泉寺一帶的散泉和上蘭村的烈石寒泉組成。民國《陽曲縣志》記載,“烈石山下有泉,大小正側不一,匯為一潭,方廣數丈,清澈異常,左側為竇大夫祠”,可見當時泉水質量較好,可惜枯竭于1987年。
3.湖泊。晉陽湖位于太原市區西南13公里處的小店區境內,1956年在舊晉陽湖基礎上拓展而成,南向北距離2.5公里,東西向寬度2公里,面積為5.1平方公里,類似于橢圓形。湖水來自汾水引入,年補水三至四次,冬不結冰,為純淡水。
迎澤湖坐落在太原市迎澤區迎澤公園內,水體基于上世紀50年代初期的新南海水體拓展而成,最深處可達2米左右,主要靠自然降水補給,也從汾河一壩通過干渠引水注入。湖上七孔橋之北稱北湖,橋南為南湖。
黑龍潭位于杏花嶺區,面積約40公頃,是在上世紀50年代初的原黑龍潭、黃河套、西澤河基礎上挖鑿而成。湖水最深處約1.7~1.8米,依靠地下水和自然降水提供補給,也從汾河一壩通過干渠引水注入。
文瀛湖位于今太原市文瀛公園內,以狀元橋為界,其北稱北湖(清代名圓海子),橋南稱南湖(清代稱長海子,民國時又稱放生池),清代因臨近貢院,文風盛行,故將兩湖統稱為文瀛湖。湖水在上世紀50年代初,拓展而成今狀,最深處約4米,由湖底泉水和自然降水補給。
1.天然形成。太原市內大多數泉水都是天然形成。如烈石寒泉水出烈石山,其旁竇大夫祠內有碑記載載:“陽曲之西北,距邑(今太原)三十余里有烈石口,志之寒泉者,狀其清也,與汾流合澤。”《古今圖書集成》載:“烈石山在府城(今太原)西北四十里,山罅出泉,其昧甘美。”又如太原市西南25公里山前斷裂帶上的晉祠泉,也是發源于懸甕山一帶。
2.洪水潴成。洪水潴成的水體主要為太原舊城內的湖泊,如城西水系與舊城東南的文瀛湖等。宋朝初年,趙光義燒毀晉陽城,后派大將潘美主持修建新的太原城,位置在晉陽城之北20余里的唐明鎮。修好的城池四周有城壕,城西有汾河環繞,城內外還有一些水潭、濕地與池沼。明初擴建太原城后,城壕蓄水而成護城河,也將宋朝城墻西側的濕地納入,這些濕地在來自汾河與東山的洪水的共同作用下潴為湖泊,太原人稱“海子”,在舊城東南隅形成了文瀛湖,前身是清代的圓海子與長海子。在舊城西側墻體內則形成了城西水系,推斷在明代為飲馬河與柳溪兩片。至清道光中,城西水系演化為飲馬河、西海子、南海子三座。時至民國,該地區受地理因素影響而進一步分化,自北向南分別為黑龍池、黃河套、飲馬河、養魚池、西海子與南海子。
3.人為修建。太原城區的湖泊不僅有自然形成的,還有一些是人工湖,比較典型的就是位于市區南3公里處的晉源區金勝鄉董茹村一帶的晉陽湖。晉陽湖原名牛家營湖,在上世紀50年代太原工業大時代的背景下,由蘇聯援助建成了太原第一熱電廠。由于用水量增大與擴建的需求,1956年利用牛家營湖低洼筑壩修建了龐大的場外公用工程——晉陽湖,晉陽湖水庫建設由中蘇雙方共同設計,1956年9月正式開工,整個項目投入人工7937人,資金投資1627.3萬元,經過一年零7個月的緊張施工最終建成。晉陽湖水深2~3米,溫度適中,冬不結冰,因處于市區至晉祠天龍山的公路邊,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去度假游泳。
從全國來看,屬于黃土高原地區的山西大部分處在半干旱地帶,缺水是常見的現象。不過,由于多種因素的作用,明清時期山西有不少城市存在面積不等的水體景觀。在社會因素的作用下,這些水體開始陸續被營建成可供民眾游賞,為其提供便利的“公共空間”,如太原城的文瀛湖、黑龍潭等等。
其實,太原城內改造水體成為景觀的行為可以追溯至宋代。宋朝天禧年間,“縣西”一里汾堤之東汾水屢犯,時任并州知州的陳堯佐主持修筑了周五里的堤壩,名“柳堤”,并引來汾水注入,“環植柳萬株”,成為造福本地人民的“柳溪”。柳溪“中有杕華堂,后通芙蓉洲,堤上有彤霞閣,每歲上巳太守泛舟,郡人游觀焉。”雖然景觀到明代圯壞于水,但是這一舉動說明至晚在宋代,太原城已經開始了圍繞水體進行的景觀營建,這些景觀為當地民眾的休閑、娛樂生活增添了內容。
當然,宋代的水體景觀營建行為還不普遍,至明清時期,水體景觀逐漸開始發展。太原城東南隅的文瀛湖在明清時期也逐漸成為一座公共場所。明代正統十年(1445年),在地方官員的精心挑選下,在長海子之南建立起了規模可觀的貢院,方志所載“面城背水,地勢崇高”,被認為是文運昌盛的吉兆。可見,水體是貢院選址于此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重要性不可小覷。明代晚期,前來文瀛湖游賞的民眾尚少,它的游客大部分為借景抒懷的文人。明清之交,因為水體、貢院在空間上的鄰近,此地的游賞功能逐漸凸顯。每逢貢院的應試閑暇,會有眾多科考士子游觀閑賞,又因臨近文場,地方官員裴希度將圓海子改名為“文瀛湖”。清代初年,文瀛湖成為陽曲縣一處新的著名景致,名“巽水煙波”,極具觀賞價值,此時海子邊已經成為城市中的公共空間。文瀛湖與之外圍的純陽宮、小五臺、三立書院具有宗教、文化等氣息的建筑更為此地吸引了更多士紳前往攬勝抒懷。
晚晴民國時期,對水體及周邊的改造使其更為充分地發揮了景觀功能,標志之一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地方官員對文瀛湖景觀有意識的改造——在水體周圍安設了木柵欄,在湖中放置了船只,建立起影翠亭,至此文瀛湖水體可勉強算是一座公園了。隨后的1906年,文瀛湖北岸建立起具有近代進步含義的“勸工陳列所”,獲得了多數民眾的青睞、參觀與駐足,進一步推動了此地景觀功能的發展。然而,同一時期的城西水系還未成為真正的公園,這里僅是城內一處天然景致與空闊之地。但這不并影響它成為太原市民的觀光之地,南海子可以垂釣,西海子周邊有街頭藝人,頗有旨趣。
1949年之后,太原市人民政府開始不遺余力地將城市水域建設為市民游樂之地。除了對文瀛湖進行水體改造與園區拓建之外,分別圍繞城南迎澤湖與城西西海子開辟了迎澤公園與西海公園。1956年,政府決定在黑龍潭開設動物園,并進行相應的環境綠化。1957年,“黑龍潭公園”建成,又名“太原市動物園”。迎澤公園在太原南城門以南的新南海基礎上修建,1949年之后拓展完工后更名為“迎澤湖”,于1955年竣工,其時,北湖已完成擴大與引水項目,并已經在其旁挖掘蓮池;花窖、船票房、船碼頭、便橋、木欄桿、花架等設施已經建成。1956年,迎澤公園正式建成開放,其后幾十年中,仍在陸續進行改造與拓建,成為廣受市民歡迎的城市園林。
1995年,太原市政府決定建設晉陽湖公園,將公園規劃為中心園、游樂園、植物園、晉陽山莊、晉陽城、文體活動中心、水上活動中心、民俗村、野趣園、西出入口及預留發展用地。公園的主要景點建筑規劃為:湖心建縹緲亭;環湖四周,北建覽翠樓,南建眺山樓,東建晉陽樓,西建夕佳樓等。公園建設的重頭為中心園。中心園從立意、布局、風格上,將起到龍頭作用。規劃、籌建中的晉陽湖公園面積1120萬平米。1997年,沿湖的東南辟有面積約5萬平方米的園林綠地,已植樹10000余株;修建停車場;安置游人座椅,投資30萬元購置的雅馬哈豪華快艇已下水載客。
太原市六區的水體景觀營建工程一方面集中于湖泊景觀,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對城市河流的整治與景觀建設,最為重要的是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基本收尾的“八河治理”工程,即城區內北沙河、北澗河、玉門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河、風峪河、北排洪溝八條河道路快速化改建及綜合治理項目,不僅涉及河道及污水治理、交通立體改造、還包括河道周邊的景觀營建。八條河道不同程度地在水源地種植綠樹、興建堤壩,景觀營建頗有成效:如九院沙河的河灘河床生態種植設計分為城區段和城鄉段兩段。城區段以千屈菜、燈芯草、鳶尾、香蒲為主;城鄉段以水源涵養為主,包括蘆葦、燈芯草、香蒲、蒲葦、三棱草等。今后,還要在河道內引入處理達標后的再生水,“清水+綠植”共同形成一道水韻情調的亮麗生態景觀;全市在治理北澗河河道的基礎上,在河道生態屏障綠兩山的源頭,東山地區建設面積為2417.9公頃的水土保持林帶,既涵養水源,又美化環境;風峪河改造完成后,成為成為西山旅游公路至濱河西路之間的一條旅游景觀通道。其中河道擋墻外側的彩色健身步道是亮點。可供民眾休閑、健身。綠化帶兩側的兩級臺地較寬,方便市民游覽。總之河道治理堅持將提升排洪能力與打造水文景觀相結合,是恢復河道自然形態雙管齊下之法。
通過梳理太原城六區歷史時期水體景觀的營建脈絡,可以得出:適宜的水體治理與景觀營建對于城市建設及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座城市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忽略由此帶來的生態與環境問題,發展與綠色并不沖突,相反能夠互相輔助,促進經濟態勢良性循壞。歷史時期水體景觀營建至少為當今水體治理及城市建設提供以下幾條啟示:
水體景觀的核心是“水體”,營建景觀首先要治理或改造水體,這就要求在不破壞水體原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優化。太原市注重城市水系調控系統的建立與水源的涵養。景觀營建先凈水,歷史時期景觀水體凈化的措施對當今仍具有借鑒作用。1950年代,為使城市水系之間互相連接,已達到更好的自我循環凈化效果,制定了“城市公園控湖計劃”。在城西水系修建了水西里下水道,計劃把汾河之水引進西海子與迎澤湖,令二者成為同一循環體,這樣為西海子公園與迎澤公園在日后的修建打下了良好的生態基礎。又如2017—2018年的“八河治理”工程,采用“截污納管、雨污分流”的措施,從源頭解決了雨污合流的問題,既提高了污水的回收率,更避免因污水導致的河流、地下水的污染,確保城市水環境得到有效改善,還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處理污水的成本,這也是雨污分流的一大益處。在“八河治理”工程中,另一點值得借鑒的措施是注重水體源頭的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八條河道都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尤其在治理北澗河河道的基礎上,在河道生態屏障綠兩山的源頭建設面積可觀的水土保持林帶,以涵養水源、美化環境。這些適宜的改造、治理方案都可在日后水體景觀改造過程中予以借鑒。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一觀點的提出,將生態環境視為重要的社會民生問題,因而水體景觀的營建應把“以人為本”放在首位,讓廣大民眾共享良好環境,提高幸福指數。無論是古代地方官員防洪——修堤——建景的改造模式,還是民國時期文瀛湖被有意識地修建成公共場所、初具公園雛形,或是建國初期對文瀛湖水體的改造與修建西海子、迎澤公園,今日的“八河治理”工程,都是為了維護一方水域安寧,滿足人民的物質、精神與生態、環境需求。就以“八河治理”工程來說,不僅是一項污水治理、立體交通、美化環境的城市建設工程,更是一項滿足市民休閑娛樂、健身、觀賞的惠民工程,如風峪河治理工程中修建的彩色健身步道。就是為方便市民健身、休閑而修建,綠化帶兩側的兩級臺地,也為了方便市民游覽而特地修建得很寬。總之,只有將人作為第一出發點,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放在第一位,才能符合重要工程的根本目的。
水體及其周遭景觀的長時間演變與營建,以及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國家與社會的發展變遷。如太原城的文瀛湖,在明清時期是文人吟詠抒懷之地,晚清時期是代表近代思想的勸工陳列所的陳展地,也是愛國青年紀念保礦運動犧牲者的場所,民國初期迎來了萬眾矚目的孫中山在勸業樓的演講,雖然此時公園被地方軍閥閻錫山所控制,但是內中更有愛國青年的抗議游行,更不說太原市中國共產黨支部在文瀛湖貢院舊址成立,僅僅民國時期,代表反動勢力的地方軍閥與代表先進思想的共產黨、愛國青年就在這樣一座小小的城市水體景觀空間內有過博弈與抗爭,可見文瀛湖水體所包含的歷史與革命的含義是相當濃厚的。因而在建國之后面對殘破不堪的公園時,政府首先想到的就是保留其中的先進意義的建筑作為紀念館(孫中山紀念館、彭真紀念館),或在其中增添愛國英雄紀念碑與見義勇為紀念碑。新修之后的公園迎來了繼民國之后的第二次客流高峰,這也是保留其歷史含義的正面案例。但是,在同一個公園,因為沒有考慮到水體景觀歷史文化傳承的問題,也出現過民眾集體不認同的局面,比如在1982年后,為了迎接國家星級城市評選,公園改名為兒童公園,以致其后的十幾二十年內,新生城市居民對公園歷史了解的缺失,也令一些社會精英與年長者費解。所以經過多方建議,才將名字更改為“文瀛公園”。可見保留一座水體景觀的歷史文化含義是至為重要的,它是體現人文情況與城市集體認同感、凝聚力的靈魂,也是一座城市的軟實力。
湖泊類型的水體景觀一般都有面積可觀的空曠場地,正在民國時期,類似西海子、文瀛湖周邊可以容納城市民眾做小生意,開小電批,或是有零物市類小市集,還有“傭工介紹所”之類的中介場所,加之為數不少的人流量,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城市商業發展。但這種經濟發展,往往伴隨著環境、食品衛生等問題存在,與當今所提的綠色、健康發展仍有一段距離。如今,在城市水體景觀如文瀛公園內仍有供市民娛樂的游樂設施、小店鋪等,這些均具有盈利性質,但是對于助力城市發展,尤其是綠色發展幫助甚小。
然而,“八河治理”工程卻是在這方面一個正面積極作用的工程。如風峪河快速化改造不僅為西山地區新增了一條旅游景觀大道,還與晉陽湖治理密不可分。晉陽湖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風峪河治理完工后,可以有效連接晉陽湖與汾河兩大水系,并解決市民通往太山景區和太山植物園的出行需求。這樣不僅為太原市民的娛樂生活帶來便利,還推動了太原的旅游業的前進,促進城市第三產業經濟的高效發展。同時,水體景觀改造還能推動城市經濟帶接軌。八河治理在完善基礎設施、消除黑臭水體的基礎上,更重要地是打開了城市框架,不僅為沿線居民提供了出行便利,更將成為引領當地經濟社會進步的紐帶。
水體不僅在東部沿海城市中占有十分中重要的地位,在中西部干旱半干旱氣候下的城市中也是獨特的存在,從歷史時期水體治理及景觀營建的歷史脈絡中可以看出,水體景觀所承載的公共空間不僅反映了城市社會發展的步伐,還為當今城市發展提供了可貴的借鑒,它告誡我們水體景觀營建要尊重自然生態、以人為本、保留獨特的歷史文化含義,對于城市發展它更是有著強大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