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強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
隨著金融行業近年的飛速發展,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形式也發生了諸多變化。加強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對自身發展至關重要。但是目前商業銀行在此管理方面仍存在較多的問題,如何積極探索新的防控措施來解決信貸風險管理問題,是每個有責任的銀行人應該思考的首要問題。
多年以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一直存在。其風險形成因素復雜、多樣,既有來自于宏觀經濟運作中許多矛盾的歷史沉淀,也有商業銀行內部管理放松、制度、規章不完善等原因,還有社會信用體系等因素。
中國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上長期處于壟斷地位,造成企業建設、運營資金長久以來主要由銀行貸款融資支持。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經濟市場競爭加劇,企業生產能力不足、停產、破產等現象頻繁出現,部分企業失去了償還銀行貸款本金和利息的能力,成為銀行端的不良貸款,降低了商業銀行的信貸質量。
目前我國存在大量商業銀行,全國性的、區域性的、地方性的,彼此之間業務相互交叉,行業競爭激烈。由于融資空間充裕,銀行與銀行之間的競爭關系,造成企業向銀行隱瞞其經營狀況和市場競爭力,使用虛假貸款材料以欺瞞銀行信貸審查,從而導致銀行無法獲得切實的信息。當大量企業從銀行借錢時,他們甚至沒有考慮還款的壓力,而是通過虛假的會計信息等手段欺詐性地從銀行獲取了資金。甚至銀行在選擇貸款目標時有時會從營銷角度考慮,提出比其他競爭同業更優惠的貸款條件,主觀忽視信貸風險的管理。
受當前監管管理要求,大多數商業銀行的內部風險控制體系和貸款審查體系都有質的提升,對銀行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銀行內部組織結構臃沉、環節流程復雜,同時各種政策風險管理的協調程度低,導致銀行決策管理者在進行決策時,無法完全掌握風險的狀況。風險預判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風險發現延后、風險管理舉措逾期、風險管理對策不足等情況導致銀行自身無法及時或準確地預測潛在信貸風險或信貸風險控制能力弱。
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狀況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部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流程的信用框架不夠牢固,導致其總體上無法準確地衡量整體信貸風險狀況。就整體而言,管控機制在納入日常經營中信貸風險的操作上仍有漏洞,風險管理信息的反饋途徑、風險分析的方法落后等等現狀不能準確及時地預估信貸風險,無法適應信貸市場環境的新變化。
現在許多企業為集團公司,企業通過建立多家公司來籌集資金,企業內部關聯緊湊而隱秘,導致銀行更難找到隱藏的關聯關系和相互擔保鏈,大大增加了銀行的信貸風險。特別是一些大額授信的企業內部結構更加復雜,關聯交易多重多樣。銀行很難通過現有手段,短期內準確調查集團及其關聯企業的運營和財務狀況,急需開發、運用新的科技手段適應新形勢下信貸風險管理要求。
商業銀行的現代信貸風險管理廣泛地使用了金融工程技術和統計數學模型,并越來越重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在信貸風險管理中使用金融因素的定量分析較多,對非金融因素的重要影響有所忽略,并且在風險管理模型和技術的應用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實施全面的風險監控,建立內部的信用評級及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是銀行風險管理是否有效的核心。所以,商業銀行一方面需建立客戶的信息檔案庫,另一方面也要搭建信息管理機制、風險控制機制及決策管理系統。除了在貸款時要綜合考量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情況,還需綜合考量企業的獲利能力、現金流量狀況、經濟周期的影響、行業特征、市場競爭、市場管理水平和產權等因素。
一方面銀行可以使用標準的統計方法來計算不同信用等級和不同部門的違約值,違約后的損失率,并定期對數據進行分析。將信息檔案動態化,逐漸積累經驗值,對關鍵統計參數進行測試,并逐步落地成為內部評級機制。另一方面銀行應該建立早期風險預警系統,來進一步彌補、增強信貸風險研究的系統性和準確性,提高信貸風險評估的精準度。
(1)嚴格執行信貸及類似活動的分類標準和操作程序。
真實、精準、動態地反映資產的風險狀況,建立健全信貸風險預警系統,認真監測和分析重點行業信貸風險的產生和轉移,定期開展風險壓力測試;關注貸款逾期90天以上的貸款、關注集中度較高或快速增長的貸款、關注風險分類不準確的貸款等。
(2)嚴格控制增量信貸風險。
加強集團統一授信管理,嚴格貸款審批權限授權,加強信貸風險審查。針對擬新增信貸客戶,有效識別高風險客戶,防止多頭授信,防范企業財務欺詐、嚴格信貸貸款條件等,嚴格控制新增信貸風險。
(3)提高風險緩解能力。
提升資金質量遷移趨勢分析及合理利潤分析,及時完整地提供資產價值損失預估,提高風險緩解能力;跟蹤評估風險緩解措施的有效性。
商業銀行如果在企業信貸業務辦理之前,沒有對企業所提供的各項材料進行細致分析,認為企業的數據完全真實可靠,做出有悖于事實的判斷,將會為銀行帶來無可估量的信貸風險。因此貸款前使用各種分析方法,確定客戶信用等級和客戶信用額度,全面評估客戶的償還債務的意愿和實際能力,以降低信貸投放風險;貸款后對企業進行追蹤管理,包括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管理水平、財務效益等一系列全面、客觀、公正和科學評價,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管理情況和貸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動性。貸前貸后從源頭上找到企業的實際風險所在,確保信貸風險管理落到實處。
結合2020年新的市場環境,商業銀行響應中央關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號召,將會把信貸資源更多的向中小企業傾斜,同時嚴格控制對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投放力度。因此把控信貸投放的有效性、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對一些中小型企業的支持的同時,努力提升信貸投放的質量和信貸投放的效能,落實信貸風險防控、特別是中小企業信貸風險防控,將會成為商業銀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商業銀行應完善信貸管理制度和組織管理,平衡現有貸款管理和增量貸款管理,合理定價和細化信貸結構,加強銀行之間的業務溝通,強化人才的協同配合,不斷進行信貸制度的整合與改良,優化信貸風險衡量工具,合理調控銀行風向。從借款人的角度來看,若要及時有效的防范貸款風險,應不斷拓寬自身的融資渠道,進行多方考慮,合理調動資金,依托信息不斷調整自身的產業結構以及發展重點,逐步提升自身的誠信意識。政府部門應加大監督力度,著力于完善法律法規,逐步建立起完備的信用體系,加大經濟投入力度,不斷升級銀行之間的信息交流平臺,規范市場秩序,推行貸款保險制度和公司破產救濟制度,為新時期的企業轉型提供制度保障,保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