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霞
【摘 要】古詩詞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深入挖掘與融合古詩詞中的傳統文化是貫徹素質教育理念的一個創新之舉。本文立足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對如何融合傳統文化開展了深入研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傳統文化;融合策略
古詩詞是國學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古代詩人的遠大抱負、理想信念、美好期盼、家國情懷與人生哲思等眾多情懷。通過鑒賞與品讀古詩詞,不僅有利于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語感,同樣可以體會到古詩詞中包含的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無形中使他們接受這些特色文化的熏陶,對他們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很大幫助。
1.仔細鑒賞古詩詞,體會作者個人情感
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為了可以深入理解與把握古詩詞中包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就需要指導學生平時要多鑒賞與品讀古詩詞,尤其是要開展“深讀”,不可只沾雨露,淺嘗輒止。通過反復閱讀古詩詞,可以使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對發展他們的語言建構能力以及良好的語感產生巨大的影響,最終可以使學生從“量讀”逐步向“質讀”方向轉變,不斷提升他們的古詩詞鑒賞能力,這樣可以為他們后續開展課外自主閱讀奠定堅實的基礎,避免因為語言知識等積累不足而影響了自身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的發展,否則無法對古詩詞進行深入鑒賞,自然也無法切實體會與感受古詩詞中包含的優秀傳統文化。
例如,在學習《次北固山下》時,教師可以首先告訴學生這是一首傳送千年之久的古詩,詩人運用了簡短的幾句話就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一幅美麗江南的畫面,之后讓學生進行自主進行誦讀,并思考“這首古詩真的只是描繪江南美景的一首詩歌嗎?”“作者通過這首古詩想要向我們傳達什么思想?”等問題。在問題的啟發下,全班學生會積極投入到誦讀與品鑒這首古詩當中。為了進一步活躍課堂氛圍,可以讓學生彼此之間進行相互溝通,互相交流下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在學生討論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從班級中選出若干名學生進行回答,并對他們的回答進行點評。最后由教師直接點明這首古詩的中心思想以及運用的表達手法,如這首古詩實際上是運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通過對江南美景的描繪來表達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通過指導學生品鑒這首古詩,可以無形中向學生滲透我國古代文人的強烈思鄉情感,這可以增強學生對自己家鄉的親密感,使他們養成熱愛家鄉的良好情懷。
2.動情誦讀古詩詞,體會古詩形式之美
我國的古詩詞具有很強的韻律感與對稱性等特性,如押韻等是古詩詞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形式,就猶如當下音樂具有韻律一樣,這充分展現出我國古詩詞的語言表達魅力。在古詩詞之中,每個詞句或詩句中的音節會伴有節奏形式的改變,平調與仄調上的反復變化,使得古詩詞在語言表達方面呈現出抑揚頓挫的特色,這實際上就是我國古詩詞的語言表達形式之美。通過指導學生深入地品味與感受這些古詩詞中的形式之美,不僅可以使學生真實體會到古詩詞中的語言詞匯表達特色,也有利于使他們更進一步抓住古詩詞當中包含的思想情感。而在對古詩詞的語言之美進行品鑒的時候,誦讀無疑是最為有效的一個手段,期間要注意指導學生投入感情去誦讀,力求保持朗讀的順暢性與連貫性,以此方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
例如,在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首先進行動情誦讀,以誦讀的方式去體會和感受這首古詩中作者個人情感的改變情況,期間為了提高學生誦讀的效果,教師可以將一些常用的誦讀方式與技巧傳授給學生,如要對誦讀的語速和語調等進行控制等,以此提高學生誦讀的有效性。通過開展反復誦讀,學生會逐步把握這首古詩詞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主要發生了“苦悶—向往—矛盾—豁達”的變化,之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深入分析和學習那些重點詞句,這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作者復雜的內在思想情感變化,更為關鍵的是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古詩詞中的獨特語言表達形式之美。又如,在學習《赤壁》時,教師可以專門設計一個誦讀環節,讓學生首先對這首詩歌進行反復誦讀,品位詩詞的語言表達之美,感受作者內在的思想情感,期間要注意指導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結合詩詞的內容來控制自己的重音、節奏與語調,這種誦讀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抓住作者的內在思想情感。通過這種誦讀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真實地感受到作者抑郁不平狀態下所展現出的豁達情懷與寬廣胸襟。
3.深入挖掘古詩詞,體會優秀傳統文化
古詩詞中包含的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如承載著古代詩人的遠大抱負、理想信念、美好期盼、家國情懷與人生哲思等眾多情懷,這些都可以成為向學生滲透良好人文情感與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素材。基此,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期間,教師要注意深入挖掘古詩詞中包含的各種優秀傳統文化,之后靈活地運用朗讀、品鑒等方式幫助學生可以更加直接地去學習這些古詩詞背后包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此外,在確定優秀傳統文化期間,除了課內教材中的古詩詞內容外,教師還可以拓展下相關的閱讀范圍,靈活地為學生補充一些課外的古詩詞讓學生進行品讀和鑒賞。
例如,在初中語文教材中許多古詩詞中包含著責任擔當與家國情懷的內容,如在《木蘭詩》中,主要描述了我國忠烈女子花木蘭的英勇形象,文中的“代父從軍”與“停機嘆息”展現出木蘭是一個傳統的“孝女”;文中的“征戰沙場”展現出其為國盡忠的忠誠品質;文中的“卸甲還鄉”與“親人團聚”等又充分展現了其忠孝雙全的品質。在指導學生閱讀這首古詩時,教師還可以為他們設置“花木蘭有何種美德?”等問題,啟發學生進行認真思考,使他們在思考過程中可以逐步體會到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諸多優秀品質。此外,在學習《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期間,教師在指導學生體會作者不計個人得失,勇于承擔民族命運的責任擔當意識時,讓他們意識到為民族復興不懈奮斗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4.大膽想象古詩詞,體會作品詩情畫意
古詩詞一般具有內容精簡但意境深遠的特性,其中凝練的語言表達方式以及豐富的意境常常使得初中生學習的時候陷入理解的瓶頸,不知道這些古詩詞想要表達什么思想。如果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僅僅注重表面含義的理解,那么是毫無價值的,必須要引導他們深入理解與體會古詩詞中包含的思想情感與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實現古詩詞教學的真正價值。基此,在古詩詞教學期間,教師要注意鼓勵和指導學生進行大膽想象,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體會與感受古詩詞當中蘊含的情景之美,這樣才能夠使他們體會到古詩詞學習的獨特趣味。
例如,在學習《題破山寺后禪院》這首古詩期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閱讀這首古詩之后,你的頭腦中生成了一幅什么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將其描繪出來?”這一問題,以此鼓勵學生邊閱讀邊思考,邊思考邊想象,這會深化他們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更容易感受到其中包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此外,在指導學生開展閱讀的過程中還可以靈活地運用多媒體設備等一些現代化設備,將古詩詞中描繪的畫面以圖片或動畫的形式展示出來,配合背景樂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情境,有利于更好地調動他們的思考積極性,這對提升古詩詞教學效果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
總之,古詩詞與傳統文化之間具有很強的契合性,其中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而傳統文化是增強古詩詞藝術特性與文化魅力的重要保障。為了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順利地融入傳統文化,可以通過對古詩詞進行仔細鑒賞、動情誦讀、深入挖掘、大膽想象,力求可以體會作者個人情感,作品詩情畫意以及包含的豐富優秀文化,不斷提升古詩詞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謝小惠.淺談初中古詩詞教學對提高初中生語文素養的作用[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01)
[2]蔡揚芳.初中語文詩詞教學中認知能力培養途徑探微[J].長江叢刊,2019(12)
(江蘇省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初中
江蘇 南通 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