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宇
【摘 要】每一個生命都是鮮活的、獨立的個體,具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但是近年來青少年自殺或殘害他人的事件屢屢出現,為我們敲響了“生命教育”的警鐘。教育部開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滲透“生命教育”,利用“生命教育”文本,讓小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從“生命教育”的內涵出發,并結合具體案例分析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生命教育”的有效運用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命教育;內涵;有效運用
在現行的課程改革標準中明確提出了關注學生成長需求,尊重學生發展規律,引導學生樹立積極人生態度,促進健全人格生成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生命教育”文本比重逐漸增加,教材編制上的改變充分說明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比如,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安全地玩》、《生命最寶貴》、《生命多么可貴》、《地球,生命的搖籃》、《慧眼看交通》、《煙酒有危險毒品更危害》等內容,均屬于“生命教育”文本,那么如何更好的運用“生命教育”文本對小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呢?為了幫助廣大教師走出這一困境,進行了以下幾點分析。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顧名思義是指基于生命的教育,一方面包含了生命中的教育,另一方面是指為了生命的教育,因此在“生命教育”中教師不僅要達到讓學生認識生命、珍視生命、敬畏生命、學會保護自身與他人生命的目標,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個體生命的特征,讓學生在學會生命管理中成為“我自己”,挖掘出生命的潛能,能夠讓自我生命在學習、生活、社會中煥發光彩。
“生命教育”具備以下幾點特征:其一,個體性。生命教育是針對每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個體,而每個學生因為家庭教育、生活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身心發展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因此在生命教育中需要教師注重個體對待,突出學生的個體性,給予針對性的生命教育。其二,完整性。生命教育中的個體是完整的,教師在生命教育中不能將完整生命分割為某一部分進行訓練,正如體育訓練中需要人的四肢共同協調作用,才能凸顯出最大的價值,因此在生命教育中需要注重知識、情感、意志、行為的共同發展。其三,過程性。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校園生活空間有限,而人生的生命過程是漫長的,生命教育若是僅僅局限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中,難以達到持久性的教育,因此生命教育應關注生命的全過程,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以影響學生的生命全過程。其四,人文性。生命教育關注生理健康與精神健康,因此在滿足物質生命發展需求的基礎上,還需要引導學生追求生命的更高層次意義、價值、信仰。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生命教育”文本有效運用的案例
以統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生命最寶貴》為例,對“生命教育”文本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有效運用方法進行以下分析:
(一)確定教學目標
《生命最寶貴》文本中主要講述了人的生命只有以此,生命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最寶貴的,并且通過“生命來之不易”與“愛護身體珍惜生命》兩個部分,滲透了生命的意義,目的在于通過本課學習讓小學生樹立珍視生命的意識。結合《生命最寶貴》的文本內容以及小學生的思維特點,確定三維教學目標,有助于“生命教育”文本的有效運用,為教師指明了課堂教學的方向,具體的教學目標為:(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本課學習讓小學生認識到生命的來之不易以及父母在撫養自己過程中所付出的辛苦,認識到一個人的生命不僅僅是自己的,更加關系到一個家庭的幸福,認清生命的重要意義。(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課本內容與小學生現實生活實例的聯系,讓學生能夠調動生活經驗中更加深刻的認識到生命的可貴之處,了解生活中珍視生命的行為。(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到生命的不可逆轉性,一旦失去生命便不可能重來,生命的不可替代性,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同樣重要,樹立安全意識與正確的生命觀。
(二)優化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引發學生思考生命
情境教學法是教育信息技術發展的新型教學模式,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并且被廣泛運用課堂教學中,在《生命最寶貴》的課堂導入環節中運用多媒體情境導入的方式,能夠讓小學生通過更加直接的情境觀察,思考生命的來之不易。對此,教師可以從網絡中搜集相關資料,制作“當我未出生時”的小視頻,通過視頻觀察小學生可以清楚的看到寶寶未出生前,媽媽的孕吐反應、行動困難,爸爸的小心緊張,初步感受到生命誕生的過程,初步認識到生命的珍貴,并且產生進一步了解的學習渴望。
2.模仿感受,感知生命的來之不易
小學生的想象能力有限、生活經驗匱乏,想要讓小學生通過想象理解媽媽孕育生命的辛苦,并不能真正的觸動小學生的思想與情感,因此教師可以針對小學生的直觀思維特點,組織模仿體驗活動,讓小學生將自己的書包背在胸前,書包重量至少要有3公斤,模仿媽媽懷孕時的樣子,堅持5分鐘,使小學生在模擬中切實體會到生命的來之不易,讓母親孕育生命的堅信更加直觀,給小學生帶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體驗。
3.案例講解,學會珍視生命
給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的時間,通過自主閱讀學生了解到莫莫的故事,教師提出問題“莫莫在成長的過程中做過哪些危險的事情”、“讀完莫莫的故事后,你有何感受?”、“你小的時候身體好嗎?是否經常生病?做過哪些危險的事情?”,通過案例的閱讀與思考,引領小學生反思自己是否做過不珍惜生命的事情,以案例故事給予小學生以啟發,促進小學生對生命的深度思考。
此外,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課本以外的名人故事,如選取“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將其以故事的形式講述出來,并且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如果你也失明了,會怎樣?想象一下,若人類全部失去了視力,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通過兩個案例讓小學生對于“生命”有了深刻的理解,樹立珍視生命的意識。
4.課堂小結,升華生命教育價值
在課堂小結中教師應進一步深化滲透“生命教育”的價值,通過課堂總結引導小學生在課堂學習內容的回顧與反思中學會尊重生命、對生命負責。我們的生命都是在父母精心呵護下成長起來的,生命是珍貴的,因此不要因為好奇心而去做危險的事情,也不要存在任何僥幸心理。珍視生命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父母辛苦付出的一種回報。
5.作業布置,在活動中實踐保護生命
雖然小學生通過本課學習已經認識到了生命的可貴,但是這些知識僅僅停留在理論基礎上,為了讓《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生命教育”文本走進生活、踐行于實際,教師可以布置實踐性課后作業,如組織4~6人為一個小組,進行課后游戲活動,讓小學生在游戲活動前寫下安全注意事項,在游戲后對安全注意事項進行步驟,以培養小學生在生活游戲中時時注意安全的意識。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命教育“文本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有效運用,需要教師優化教學方法,讓小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并且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遠離危險,形成安全意識以及正確的生命觀,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潔.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探討——回歸生活,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28):53-54
[2]張皓.生命化教育視閾中的思想品德課教學[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3(10):31-32
[3]董麗玲.新課程背景下構建生命化課堂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3(09):74-75
[4]吳煜姍,高德勝.見真,見善,見美——談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所蘊含的教育思想[J].中小學德育,2017(08):124-126
[5]唐濤,劉燦.中小學生安全意識養成教育淺見[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7):66-67
(江蘇省如皋市吳窯鎮江中小學,江蘇 南通 22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