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岳玫
摘 要:在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時代,網購憑著其省時方便、物美價廉、不受地域限制等優勢成為人們所喜愛的購物方式,大有超越傳統購物的趨勢。但是電子商務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事情時有發生。本文針對電子商務交易的特點進行分析,提出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相應的完善措施。
關鍵詞:電子商務;消費者權益 ;權益保護
眾所周知,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我國網絡商業起步較晚,但網絡交易市場卻表現出與之不相符的快速發展。中國民眾的網絡交易越來越普遍,網絡交易市場也越來越龐大,但規范網絡交易及網絡交易市場的法律制度卻相對滯后,致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及時、有效的保護。[1]在電商環境中如何有效的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成了新時期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中之重。
一、電子商務與消費者的權益保護關系辨析
(一)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是借助互聯網而實現的商品交易活動,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商務的內涵也得到擴大,從 B2B發展到 B2C、C2C、O2O、O2F 等,電子商務的模式不斷的豐富。因此,電子商務可以界定為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的商品交易、服務交易的活動,是傳統各種商業活動的信息化以及網絡化。[2]
(二)網絡購物中消費者的范圍及消費者權益
在我國,現行的消費者保護法第二條中對消費者做出了定義。該法條雖然有初步的定義,但是依舊有許多不明確的地方,如沒有明確規定“單位是否可以成為消費者”。楊紫烜學者認為消費者只包括自然人或者說是只包括個體社會成員。有些學者認為消費者是要包括單位法人的。本人認為,消費者特指自然人,而不包括法人,因為其購買的商品最終由個人進行消費,所以,網絡消費者的就是在網上為個人生活需要進行消費的個人。消費者權益根據消費者保護法的內容具體可以包括安全保障全,知情權,自主選擇權,七天無理由退貨的權利,公平交易的權利等。
(三)電子商務對消費者權益保護帶來的影響
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改變了消費者之前的消費模式,對消費者的保護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是,在電子商務中網絡環境會使消費者個人信息完全暴露在網絡之中,不光包括身份信息還包括各種財產信息,包括支付賬號,支付密碼等信息,這和對傳統的消費者保護相比將大大的擴大我們的對消費者保護的范圍。另一方面,網絡環境加大了我們對消費者保護的難度。電子商務交易有跨時間和地域的特點,網絡消費者無法找到真正的網絡侵權主體,導致網絡欺詐現象頻繁出現;電子商務的全球化與國際間立法存在嚴重沖突,消費者的法律適用和法律保障同樣面臨窘境,[ ]這將使消費者維權的難度大大的增加,這也使我們對消費者的保護難度增加。
二、網絡購物消費者的權益受侵害的現狀
由于網絡購物中的地域性、虛擬性、高科技性等多種原因,網絡購物中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有諸多的漏洞,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簡要的敘述。
(一)交易安全權所面臨的多方面問題
我國《新消法》在第七條中對安全交易權進行規定。由法條可得網絡購物消費者的交易安全權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消費者的人身安全,指的是網絡商家提供的商品和服務要保證不會威脅到消費者的人身安全。網上所出售的任何假冒偽劣商品都可能威脅到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必須嚴厲打擊這種行為,保護消費者的人身安全。
另一方面是消費者的財產安全,指的是消費者在通過網絡方式進行消費的過程中,消費者個人的財產應該得到有力的保護。但是,在消費者通過網上銀行轉賬的方式向經營者付款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不法分子使用不法的手段侵入消費者的賬戶轉移消費者的資金的現象,給其帶來較大的損失。
為了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的需要,我國相應的進行了網絡支付領域上的立法,并且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所以我國應該盡快建立完善網上支付法律制度。
(二)消費者的信息泄露問題嚴重,隱私權得不到保護
我國現在逐漸開始提高了對隱私權的重視程度,但是由于之前我國有關隱私權的各種規定都是比較籠統、原則性的規定,侵權問題依舊十分的嚴重。我國《新消法》在第二十九條規定了對消費者信息權保護,在《憲法》《民法通則》等其他的法律規范中對隱私權的保護的規定也是寥寥數語,有著模糊性,操作性不強的缺陷。我國《網絡交易管理辦法》對網絡商品經營者、有關服務經營者明確了相關義務要求,但這種并非專門立法的模式仍然不能滿足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現實需要。[3]由于這些原因使得許多經營者對保護消費者隱私的意識不強,有些甚至故意鉆法律的空子謀取自身的利益,如因網上購物的需要,消費者要在網站上輸入大量較為隱私的信息如姓名、身份證號、銀行賬號等等,但是這些個人資料卻被無良商家收集并且加以運用,甚至有的網絡經營者會將信息賣給他人從中獲取利益。由于網絡對信息的傳播擴散更加的快速并且難以控制,消費者的隱私保護就比傳統方式更加困難,因此更要提高對相關法律的專業性和可操作性的更加急迫。
三、完善網絡購物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的對策和建議
(一)制定有利于消費者的網上支付風險責任承擔機制
對網上消費者來說最大的顧慮之一就是網上支付的不安全。尤其是在我國網絡安全保護技術并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若因為不法者的的技術侵入導致消費者的財產受損失,本文認為立法應該偏向于保護處于弱勢是消費者的利益。從保護消費者的利益的角度,必定要制定出一個有利于消費者網上支付的風險承擔機制。第一,網絡經營者和第三方交易平臺應該直接承擔賠償責任。若第三方交易平臺和經營者不能確保支付環境和技術的安全性,那么他們應該承擔消費者在網上支付時所遭受的損失。第二,由網上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平臺來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法律規范本身是不能保證整個支付過程中的安全,只能提供的事后的救濟,所以要加強對網上支付的技術保護來降低消費者賬號被盜的風險。一旦支付過程中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應當由提供技術的第三方交易平臺和網上銀行來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促使其積極的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完善網絡隱私權立法
在近幾年有許多信息保護的規范被通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保護力度,但同樣存在一些問題問題。對此我從以下兩方面提出建議。首先,把信息保護提高到法律層面。網絡經營者應當保護消費者隱私權不受侵犯,應當在網絡中的明顯的地方發布一項個人信息的保護的證明,其中至少應當包括經營者保證對個人信息進行保密的聲明、公開對信息的收集情況及使用范圍、消費者有進行建議和投訴的權利。其次,加重經營者違反規定的法律后果。若發現有侵犯消費者隱私權的行為,必須嚴肅處理,加重侵權的后果,即能震懾到經營者又可促使其加強對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安全保護。
參考文獻:
[1]金毅.論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3):43-44.
[2]姚耀武. 論互聯網消費者權益保護立法的完善[D].華南理工大學,2018.
[3]溫蕾.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安全權保護[J].中國流通經濟,2016,30(02):122-127.
[4]崔瀟元.我國網絡交易模式下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保護研究[J].現代商業,2018(27):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