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雯
【摘 要】 目的:探討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及對母嬰健康影響。方法:隨機抽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6月接診的1000例陰道分娩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監察產婦的產程,對患者產后出血情況者予以及時的處理,觀察并分析產后出血的主要誘發因素以及對母嬰健康的影響。結果:本次研究產后出血的發生率為3.2%,對其進行及時的止血處理,無產婦死亡,子宮收縮乏力是產后出血的主要誘發因素,其導致的產后出血占53.1%,然后依次為軟產道損傷、胎盤因素、其他因素,分別為25.0%、12.5%和9.4%。結論:產前正確評估產婦情況,嚴密觀察整個產程,產后患者陰道分娩產后出血量較多時,應及時查明出血的原因并予以處理,進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
【關鍵詞】 陰道分娩;母嬰健康;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R3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2-269-01
產后出血是一種嚴重的產后并發癥,其死亡率高,近幾年,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發生率始終呈上升趨勢。本文對本院接診的1000例陰道分娩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產后出血情況者予以及時的處理,觀察并分析產后出血的主要誘發因素以及對母嬰健康的影響,先總結如下,以供業內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6月接診的1000例陰道分娩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產婦年齡22~41歲,平均年齡(32.8±4.6)歲;平均體重(66.3±3.2)kg;患者平均身高(162.2±4.9)cm;孕周37~41周,平均(39.3±0.9)周;其中雙胎3例,其余為單胎;經產婦432例,初產婦568例;排除心臟和肺等嚴重的器官疾病。
1.2 方法
1.2.1 診斷標準 產后出血:在胎兒娩出后24h內患者失血量≥500ml。
1.2.2 產后出血誘發因素診斷標準 ①子宮收縮乏力:影響子宮肌收縮和縮復功能的因素,均可導致。產程延長、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宮腔感染等可引起子宮肌水腫或滲血,影響收縮功能。子宮纖維過度伸展,如多胎妊娠、羊水過多、巨大胎兒等。子宮肌壁損傷,如破宮產史、肌瘤剔除術后、產次過多、急產等。另有,臨產后過多使用鎮靜劑、麻醉劑或子宮收縮抑制劑等;②胎盤因素:指胎盤粘連、胎盤滯留、胎盤部分殘留等情況造成的產后出血;③軟產道損傷:陰道手術中急產、助產、宮縮過強、軟產道組織彈性差、胎兒偏大等導致的生產中軟產道以及宮頸裂傷,未能及時發現,進而致使產婦產后出血;④其他:凝血功能異常等情況。
1.2.3 臨床方法 ①產前對產婦的心理和生理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尤其對雙胎、巨大兒、有難產史的高危孕產婦,要及時進行健康教育,督促其孕期定時檢查,增強其自我保健意識。對孕產婦煩躁、焦慮等情緒,要做積極疏導工作,保證產婦在入院待產時情緒平穩。做好產婦分娩評估,對可能產后出血的患者應提前做好各項應急措施。②觀察產婦情況,注意產婦的營養補充,保證其休息充分;時刻監測產程的進展,對產程延長、宮縮乏力等情況,及時處理,對難產者采取剖宮產,進而減少產婦產后出血量。指導產婦學會利用腹壓,了解會陰側切適應癥,胎頭娩出后捋凈羊水和黏液然后外旋轉娩出肩,靜脈滴注縮宮素;娩出胎盤,充分按摩子宮,不可過早牽拉臍帶,防止胎盤剝離。③胎兒娩出后的15分鐘內,觀察產婦的陰道流血狀況,檢查胎盤胎膜是否缺損以及有無軟產道裂傷、血腫,以便及時縫合。對高危因素產婦給予壓砂袋,預防其出現產后出血現象。協助早吸吮,促進產婦子宮收縮,進而減少產后出血量。測量胎兒娩出后胎盤娩出前的產后出血量,若血量過大,應迅速止血并及時查找原因,使用、宮腔填塞、按摩以及宮縮劑等方法仍不能止血者,應進子宮次全切除術、行盆腔血管結扎術。嬰兒娩出產后2小時內觀察并記錄產婦宮底高度、宮縮以及有無陰道出血等情況,每30分鐘一次;若發生產后出血,及時建立靜脈循環通道,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時檢查并分析出血的原因,予以積極預后處理,多關心、安慰產婦,使產婦獲得安全感配合診治。
2 結果
2.1 患者產后出血的誘發因素 本次實驗1000例產婦發生產后出血32例,發生率為3.2%;對其進行止血處理,無產婦死亡,臨床效果較好。分析并總結本組實驗產后出血的原因,子宮收縮乏力是首要誘發因素,由子宮收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占53.1%,然后依次為軟產道損傷、胎盤因素、其他因素,分別為25.0%、12.5%和9.4%。
2.2 產后出血患者的并發癥情況 統計所有產后出血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其中食欲不振(87.5%)、頭暈乏力(65.6%)、腹瀉(56.2%)與乳腫(65.6%)為主要癥狀。
2.3 產后出血娩出嬰兒情況 統計產后出血娩出胎兒的情況,其中嬰兒健康娩出21例(65.6%),死亡1例,顱內出血、胎兒窘迫等情況。
3 討論
產后出血以早期最為常見,是一種產科急癥,其誘發因素包括子宮收縮乏力、軟產道損傷、陰道出血、胎盤因素等。因此,加強孕婦產前宣教、優化接產技術、觀察產婦產程、做好產后出血量記錄工作,早發現、早處理,及時干預和積極治療是有效規避產后出血的重要手段。本次實驗對1000例產婦進行臨床觀察,發生產后出血的首要因素為子宮收縮乏力,由子宮收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占53.1%,然后依次為軟產道損傷、胎盤因素、其他因素,分別為25.0%、12.5%和9.4%,其次為胎盤因素、軟產道損傷等。預防產婦產后出血,應該及早做好產前準備工作,對高危產婦,應督促其定期到醫院產檢,平時注重補充營養。圍產期保健可有效的回避各種產后出血的風險因素,營造良好的分娩條件。最后,與孕產婦保持和諧的交流,詳細了解其心理、生理情況,對產程進行早期評估等,均對減少產婦產后出血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入院前對產婦加強產前宣教,在入院時對產婦情況進行詳細了解,進而正確評估;嚴密觀察產程,提高接產技術;做好產后出血量記錄工作,對于產后出血應做到早發現、早診治,可以使產后出血發生率降至最低,在此倡導廣大醫護工作者積極探索研究,進而使保母嬰健康得到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王偉麗.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探討.吉林醫學,2013,34(12):2326.
[2] 李力,俞麗麗.陰道分娩產后出血原因識別及防治[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2,28(2):115.
[3] 袁麗.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