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諧
摘? 要:在產教融合的國家政策背景下,產學合作是高等院校工程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和改革方向。近年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雖然不斷深化面向產學合作的工程專業建設改革,但仍然存在培養方案滯后、教研室功能弱化和校企合作摩擦阻力大等問題,而此問題的存在源于機制缺失、教師教學考核單一、校企間信任度低。最后,本文從預警機制、學術制度和校企合作機制三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工程技術人才? 產學合作? 專業建設?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7(b)-0199-03
Abstract: In the national policy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is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reform direction for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construction.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has continuously deepened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construction for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in China, it still has problems such as outdated training programs, weakened function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s, and huge frictional resistance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 existence of this problem stems from the lack of mechanisms, the single assess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the low trust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Finally,this article proposes suggestions from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academic system,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alents;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為解決高等工程教育專業建設問題,我國推行一系列教育改革、頒布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提升專業內涵建設。但是,產學合作教育的工程專業建設仍然存在專業建設內涵問題、專業組織管理問題和專業制度安排問題等。本文就以上三個方面深入分析其問題與原因,進而提出改善措施。
1? 專業建設問題
1.1 人才培養方案滯后
第一,課程架構及其課程教學“重工輕理”、“重專業輕通識”。雖然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等各個模塊都有開設相應課程,但是在課程授課實踐中,各模塊之間的教授與學習銜接性欠佳,理工文融合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缺位。第二,教師結構配置中雙師型教師比例較低、專業帶頭人所發揮的帶頭引領作用不強,教師結構安排不足以支撐工程專業朝著培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和跨專業跨學科的方向發展。
1.2 教研室功能弱化
第一,管理功能取代教研功能。教研室的教育行政管理功能本應該是為教學研究功能服務的,如今教研地位日益弱化,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行政事務管理被教研室成員認為是教研室最重要的職責[1]。教研室為了提升教學質量而進行的研究活動、教學改革活動較少,而圍繞教學日常管理、教學績效考核、學校管理制度學習等行政性會議較多。第二,共同體建設缺位。產學合作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專業教師共同體不僅蘊含著學科領域的專業認知模式、專業知識話語權力,而且包含了產業實踐領域的規范、價值、認知、知識權力的交融。而教研室的共同體建設缺位,導致本就分離的企業和院校兩種組織文化更難融合,淡化了教師間關于教學與研究的交流合作,消退了教師共同體對整個專業進行頂層設計和教學改革的熱情,從而無法從根本上提高產學合作、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效益。
1.3 校企合作摩擦阻力大
工程人才培養涉及到與工業實踐相關的大量知識互動,而之于企業,這些知識一般是其私有的、封閉而隱藏的知識,企業如若要向學校開放其“私有知識”,必須以保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前提。這對關于知識開放化與私有化的矛盾是貫穿于專業建設校企協同育人的根本問題。政府之所以才愿意資助大學在專業領域內傳播、應用、生產公共知識的實踐活動,是因為大學學術制度和培養制度意在將知識轉化為普遍性公共知識。而企業并不對公共知識實踐模式及此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感興趣,企業希望有更多的創新知識、私有知識,以提升核心競爭力。
2? 專業建設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缺乏有效機制
以產學合作教育為模式的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滯后是由于缺乏專業建設的動態改革機制,以致于人才培養供給與產業需求不匹配。認知模式變革擴展了高?!皩I”的內涵,專業不僅是單一學科領域內普適性的知識系統,更是跨學科的、具有自反性的動態知識系統,以靜態知識為本位的工科學科專業建設模式已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力和批判性的工程技術人才。對于組織來說,要改革傳統的專業建設理念相應的教育培養制度存在較大的路徑依賴;對于領導者來說,需要有相應的決心和魄力,團結組織成員,同心協力共創新環境、共謀發展。
2.2 教師教學考核方式單一
產學合作育人的教學績效考核制度仍然沿用傳統的考核制度,在教學考核模塊中,僅強調教師教學的課時量、服務學生學習生活情況。然而,產學合作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需要教學學術型教師,具有不斷創新和整合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能力與動力,不僅僅考核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更需要將教學考核與科研考核結合起來,將產教融合的行為績效納入考核制度的建設中來。當前,技術人才培養教師隊伍績效考核采取科研與教學分離考核,這不利于培養一支既是雙師雙能型又是教學學術型的師資隊伍。
2.3 組織間信任度低
產學合作教育過程經常需要企業和大學共享商業敏感的信息和隱性知識,因此,信任在促進大學與產業之間的聯系方面尤其重要。信任表示企業和大學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愿意交換合作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愿意理解和調整行為以符合合作伙伴的需求和期望。因此,合作伙伴之間的更高信任將激發并豐富知識和信息流動,鼓勵合作伙伴交換更多有價值的知識和信息。產學合作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中,校企雙方交互頻次有限,以學校為中心度的交互結構不穩定等問題,可以預期,雙方的低信任度將影響產學合作育人的意愿和績效。
3? 專業建設的對策提出
3.1 強化就業和招生雙引擎的專業建設預警機制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它與學科分類和社會職業分工密切相關[2],專業建設不僅要服從學科制度的話語權力,也要順應社會職業分工的趨勢,滿足社會對人才和知識的需求。就業和招生質量歷來關乎大學專業的課程、目標定位等內涵問題建設。未來,高考招生方式的變化也將進一步提升就業質量對專業調整的預警能力。學校只有將每個專業的內涵建設做精做實做細,才能吸引更好的生源,才能提升“競爭力”[3],轉變思路,以特色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4]。學校只有實時監控招生與就業質量,迅速做出決策與規劃,科學調整院系設置,動態優化學科結構,深化專業供給結構性調整與產教融合專業內涵發展,以品牌化的專業彰顯專業建設的核心競爭力。
3.2 構建教研室教學學術制度
厄內斯特博耶首次提出“教學學術”的概念[5],他認為教學與科研是一體的,教師的科研是以教學為依托,在教學中發現科學問題。教育部強調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應推廣實施案例教學、項目式教學等研究性教學方法[6]。構建教師教學學術制度,首先,將教師的教學學術能力量化成教學改革經驗與成果、教學改革文章、共同體文化建設、教學研討活動等指標,進而將這些指標與教學績效和教學質量掛鉤。其次,增強教授及學科專業帶頭人在教研室教學學術制度建設中的作用,擴大其參與權利;第三,搭建互聯網+教學學術能力培育平臺。在校內外搭建同專業或同學科的教師教學學術能力培育與發展網絡平臺,以促進校際間或校內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師交流與研討。
3.3 建立支持大學教研員個體與企業互動的合作機制
關于校企互動合作的已有文獻中往往從組織出發研究各主體間的合作互動問題,卻忽視了以個體為媒介的不同組織與個體間的互動。大學教研員與企業間的互動關系一般由合同的形式來連接,學校主體應該制定相關支持性文件,鼓勵大學教研員與企業通過合同形成產學合作關系。以高校教研員為媒介和企業形成產學合作關系擴大了可互動企業的層次類型,以及互動合作的內容,因為只有一小部分實力上佳的企業才有能力和資源從體制轉移中受益。高校教研員個人的專業權威、人格魅力編織網絡關系,他們不受組織體制機制的束縛,教研員自主權較大,雙方合作建立在對雙方的信任、認可和高意愿的基礎上。
參考文獻
[1] 朱曉雯.我國大學專業共同體的學術制度構建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8.
[2] 袁曦臨.學科的迷思[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
[3] 李虹,鐘秉林.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視野下的大學教育改革使命[J].中國高等教育,2019(9):31-34,40.
[4] 王凌云.高職院校應對生源危機的對策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0(23):76-77.
[5] 厄內斯特博耶.學術重思:教授工作的重點領域[M].潘金林,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 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2/s3860/201810/t20181017_351890.html,2020-4-2.
[7] 孫威,何熠.產業轉型升級下高校專業結構優化與大學生就業協同關系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12):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