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陰中學 趙 霞
高中時期是學生身體和智力發育的黃金時期,重視德育工作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在科學開展文化課教學之余,要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質的教育,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高中學習生活氛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德育具有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的內涵,狹義的德育主要是以學校教育為主,結合個人成長和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德育滲透,以提升學生的德育品質;廣義的德育是指社會或者是國家對于一個人的基本道德要求,需要通過一定的社會階級與教學活動逐步落實,換言之,德育就是有目的地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教學活動。在高中階段,德育的內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等核心內容。高中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從實際出發進行引導,借助德育這個平臺,運用心理學等科學的教學原理開展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推動學生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得到有效增強的活動。同時,高中學生面對巨大的升學壓力,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緩解學生壓力,使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所以,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傳統的高中德育需要按照社會要求和學生的心理要求有目的地進行思想道德和政治修養等方面的教育,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和階級需求的接班人。隨著教育理念的改變和教學模式的豐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必然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使得競爭力不斷加大,高中階段的學生在高考的重壓下,難免出現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在德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學生面對困難和逆境的堅強品質。第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符合高中階段的德育現狀。具體到實際環節,必須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展開德育和心理疏導,隨著年齡的增長,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不斷提升,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時時關注學生的心理情緒變化,有效彌補了傳統德育的不足,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因此,高中階段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能夠促進高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引導學生朝著積極樂觀的方向發展,促使高中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德育工作開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教師,依據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和情緒狀態進行教學,考驗教師的教學技巧,重視提升高中教師的綜合素質關系著學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師是學生最親密的學習伙伴和道德品質模仿的榜樣,高中教師的言行舉止和行為規范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影響,這就要求教師端正自己的工作和教育態度,真正做到為人師表,不斷增強自己在學生心中的信服力,有效推動高中學生心理素質和德育水平的提升。高中班主任作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負責人,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拉近師生關系,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質和健全人格影響學生,學科教師也要在教學過程中普及德育內容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中德育和心理安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主動承擔責任,不斷提高自身修養,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有效教育。班主任是學生最常接觸的教師,與學生的學習生活聯系緊密,他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會對學生產生關鍵性的影響,當班主任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德育問題時要進行及時引導。比如,當高中教師發現學生對考試有很大的心理壓力時,可以利用班會時間對學生進行德育和心理疏導:考試是檢驗同學們學習效果和查漏補缺的過程,請同學們重視而不過度重視,以一個平常心對待,加強自己的心態建設以面對各種挑戰。
我國實行的高考制度對于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過于重視學生的高考成績使得學生處于極大的壓力下,德育流于形式,缺乏創新。所以,加快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一個優良的德育環境,意義重大。創設優良的學校環境需要從校園文化建設入手。學校必須合理開發自身的資源,在圖書館、教學樓和操場營造濃郁的德育氛圍。在良好的德育氛圍中,高中學生的精神才能得以放松,面對學習和生活會變得更加從容,才能正確看待高考、看待世界和看待人生,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進行不懈努力。
營造良好的校園德育氛圍必須進行統籌兼顧和有效設計,營造德育和心理健康的校園文化,為德育創造良好的條件。例如,在學校的校門口設計雕塑、對圖書館進行裝飾,突出德育的重要性;在教室展示黑板報和標語,要求高中學生自主設計和主動參與,在緩解學習壓力的同時感知德育的內涵。同時還要完善學校的學生會和團委組織,針對高中學生自我能力發展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積極有效的工作,引導高中學生展示自己的綜合素質,培養具有高素質和健康心理狀態的學生群體。
德育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須借助綜合實踐活動進行體驗和感悟。積極開展課堂內外的實踐活動可以促進高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升德育水平,更是增強高中學生道德品質和提升個人修養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班級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合理滲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計劃地開展科學實踐活動。教師需要提前設計和精心組織,拓展高中德育內容,以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修養。德育實踐活動真正把高中學生從課堂帶到了實踐中,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生活的艱難,在了解國家和民族歷史的過程中承擔責任,在對生命意義的探索過程中珍愛生命,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德育質量。
例如,開展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德育體驗和心理調節的機會,能夠引導高中學生釋放壓力,提升個人修養。從學校層面來講,每年定期舉辦一年一度的體育節、文化周和軍訓以及勞動課程,在文化課教學的同時給予學生勞動和實踐體驗的機會,進行德育感知;從教師角度而言,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可以進行適度的拓展延伸,比如在高中語文教學家國話題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資料收集,在了解社會和國情的過程中體會家國的重要性,促使高中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有效提升綜合素質和德育水平。
高中學生作為青年,擔負著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的責任,健康成長需要在社會力量的保障下逐步落實。集中社會教育力量需要國家制定具體的法律法規,比如為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制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社區和村委會以及各級組織都要為高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便利,社會各種團體主動參與高中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能夠使學生的感受更加真實,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綜合素養提升奠定基礎;發揮家庭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個人性格的形成和思想道德素養的培養,家庭教育主要在于良好家風的樹立和父母對孩子的正確教導。集中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條件。
例如,充分發揮家庭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需要父母言傳身教和激勵性的引導感化。教師要加強家長和學校的聯系,可以進行家訪、電話訪問和密切的交流等,針對高中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和特征進行適當的引導;社會要有計劃地組織高中學生參加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包括志愿者活動、保護母親河、清理垃圾從我做起等;社區和社會組織要為高中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協助,引導高中學生在了解社會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總而言之,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結合關系到高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也符合社會發展和教育理念轉變后人才培養的基本需求。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有利于“立德樹人”培養目標的達成,可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有道德、有素質的新時代青年,同時促進素質教育改革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