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第八中學 李 穎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東方實驗學校 孫 華
基于新教育形勢下的初中德育工作,要重視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密切關聯,研究并實踐探索出以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德育工作全面發展,提升德育時效性的新穎教育模式,以此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健全學生人格,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充分體現德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鑒于此,本文從實際出發,結合初中生德育案例分析,思考并提出了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初中德育時效性的可行策略,以供參考。
雖然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追求目標、工作原則、工作內容、實施方法、教育任務、理論基礎等方面有所不同,不過二者之間也存在著互補互助、交叉重疊的密切關聯。在德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有助于創新德育途徑,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發展現狀、成長趨勢、不足之處、興趣特長、個性特點,提升德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然而,縱觀目前我國初中學校德育工作開展現狀,還存在著心理健康教育脫節的普遍問題,沒有充分發揮出心理健康教育對德育時效性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有機結合勢在必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在過去的初中德育工作中,教育內容局限在思想品德理論知識范圍內,很少涉及心理學知識,學生缺少接觸和學習心理學知識的機會,所以不能很及時地正確認知自己的心理現狀,無法發現心理方面存在的障礙等問題,進而容易在消極、悲觀、懈怠、抵觸等不良心理情緒的影響下,削弱了對德育知識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德育時效性。特別是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個性突出的叛逆期與心理敏感的青春期,一旦此階段的德育沒有做好心理學知識滲透,則可能會在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過程中埋下諸多隱患。所以,初中教育要有意識地加強心理學知識在德育活動中的滲透,順應學生的學習特點,引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心理學知識,保證心理學知識和德育活動主題相符,使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輔相成,促進學生積極學習德育知識,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德育活動中。
例如,在“友誼的天空”主題活動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形成珍視友誼、尊重他人的積極情感,能夠在與人交往中認識到交友益處,學會處理交流交際中發生的各種問題,感受友誼的力量,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有意識地引入了故事滲透心理學知識,將抽象的塞爾曼兒童友誼發展階段“親密關系階段——9~15歲”理論知識,以生動真實的青少年交友案例展示出來,便于學生更快理解掌握。學生分析案例中的青少年交友心理、交往中處理矛盾沖突事件的心理、在友誼滋潤中不斷成長的心理等不同心理狀態后,引起了對自己交友心理的回憶和反思,更全面地認識到了這次友誼主題德育活動的意義,主動認真學習了活動中引入的德育知識和心理學知識,成為德育活動的主人。
高效率的德育要以全面學情分析為基礎,才能夠達到因材施教的工作效果。一些初中學校的德育工作之所以時效性低下,主要原因就是對學情掌握不足,難以把握學生心理有針對性地制訂德育方案,造成德育策略和學生需求不相符,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德育資源,也消耗了大量德育師資力量,反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存在著德育形式化、機械化的不良現狀。對此,學校要著手建立初中生心理檔案,將其納入學生檔案中,相對于身高、體重、教育經歷、家庭成員等傳統學生檔案基礎信息,主要針對心理層面調查研究,通過“你認為父母感情好嗎?你在家庭生活中的感覺怎么樣?你和父母有沒有共同語言?你覺得你家庭的缺點是什么?你認為你的個性是?你和他人起爭執的情況多嗎?”等問題,讓學生根據選項選出最貼合自己心理的答案,由學校專業心理健康教師依據學生心理檔案信息,分析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及時發現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與其他教師聯系溝通,組織德育共育會議,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的心理現狀研究討論,制訂最適宜的科學德育方案,進而切實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德育時效性。
例如,學校專業心理健康教師在學期初整理學生剛填寫的心理檔案資料時,發現某一學生A在“你認為你的個性是?”的問題選項中選擇了“抑郁、膽小、孤獨、淡漠”選項,及時提高警惕,與A同學班主任、任課教師取得聯系,牽頭組織交流會,就A同學在校期間的表現進行了信息交流討論,全面掌握并分析了A生學情,從心理角度出發,制定了有助于拉近A生人際關系、改善A生性格缺陷的德育活動:教師多關注和關愛A生,課上多提問并采取激勵賞識性評價,運用“你真棒”語言激勵、比心點贊的動作激勵等德育措施,增強A生自信心,令A可以在課上、課下越來越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此外教師定期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為A生創造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的平臺,令A生逐漸驅散了心理陰霾,更好地融入班集體和社會。最后,學校心理健康教師以朋友的身份與A生交流,滲透心理咨詢和心理疏導技巧,運用專業心理健康教育提升A生心理素質,使其可以樂觀看待生活中的麻煩事、辛酸事,學會苦中作樂,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其正確思想品德觀念的形成。在多方合力下,A生的性格有了很大改善,臉上洋溢起了活力四射的笑容,感染了身邊的所有人。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融合不能是隨意、盲目且脫離實際的,要準確把握二者的有效融合點,確保相互之間的積極影響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避免出現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德育心理化、二者融合失衡等問題。初中學校可以通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不斷為二者融合創設有效條件,運用隱性育人環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對德育工作的延伸、補充、完善等作用的發揮,使學生在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熏陶下和諧發展,心靈自然持續浸泡在美的熏陶中,思想道德觀念和健康行為習慣自然而然地養成。
例如,初中學校可以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建設百米校園文化櫥窗、長廊,對櫥窗和長廊墻壁內的德育內容、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進行定期維護、更換,每當學生路過或走進此處,都能夠被其中的隱性育人知識所吸引,自主學習其中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思考優秀人物身上蘊藏的積極健康心理品質、樂觀的態度、自強不息的堅毅性格,從中獲得啟發,向這些榜樣看齊,客觀評價自身性格、能力、思想、心理方面的缺陷問題,學習榜樣身上的優秀品質、健康心理,從而運用百米育人櫥窗、百米校園文化長廊,為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德育時效性提升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初中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活動的開展,均需要專業的教師隊伍、完善的基礎建設作為前提條件才能夠順利落實,獲得預期的活動效果。此外,教師的教學觀念、專業能力也直接影響著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對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德育時效性提升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初中學校要著力增強師資教育力量,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現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與德育隊伍,設置心理咨詢室,聘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加大對各個科目教師的培訓,使其具備心理健康咨詢等技巧,能夠在課堂德育中正確應用心理健康咨詢、心理健康指導、心理健康疏通等可行策略,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學習或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和問題,增強德育時效性。
教師要主動與學生家長聯系溝通,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相關內容,改變家長的傳統教學觀念和不科學的家庭教養方式,讓家長能夠積極配合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活動,并主動在家庭教育中延伸學校育人時間、空間,保持學校和家庭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德育狀態信息的實時共建共享機制,全面體現家校合育的重大作用。
綜上所述,初中德育要積極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促進途徑,改變德育工作機械化、程序化、表面化等不足問題,通過二者的有機融合,豐富初中生德育內容,制訂因材施教的高效德育方案,把握二者的有效融合點,不斷提升德育的時效性,同時結合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家校合作深入探索,進一步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對提高德育時效性的促進作用,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