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晶晶
“不良資產”一般指處于非良好狀態的,不能及時給銀行帶來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難以收回本金的銀行資產,即銀行不能正常收回或已收不回的銀行貸款。隨著近幾年經濟周期由高逐漸轉低,這類資產規模也隨之同步增大。根據中國銀保監會統計數據,2016、2017和2018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分別為1.51萬億、1.71萬億和2.03萬億元。
不良資產的存量增大。從小的方面來說,對銀行自身負面影響較大,在造成銀行資產損失的同時,還影響銀行的資金周轉,進而導致銀行財務狀況惡化。從大的方面來說,使資金沉淀,配置效益無法正常發揮,制約了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銀行必須及時處置,減少這類不良資產的總量來化解風險,使日常經營和經濟效益得到正常的運行和發揮。
目前各大銀行不良資產的轉讓方式基本按照批量打包和單項資產兩種形式進行處置。批量打包方式:按照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的相關規定非公開定向轉讓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近兩年又增發了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牌照,使轉讓范圍擴大至持有牌照的“4+N”資產管理公司)。單項資產則是可以面向社會公開轉讓。
無論是打包還是單個轉讓原來都是由銀行內部某個部門自行組織完成的。隨著近年來不良資產率猛增,以及相對應的對處置完成率要求的提高和公開、公平規范處置的要求,產權交易所參與組織交易的市場需求越來越旺盛。
那么,不良資產為何進入產權交易所交易?或者說產權交易所在處置不良資產業務方面有哪些優勢?在此,筆者將結合浙江產權交易所(下稱“浙交所”)的不良資產處置的兩個案例來引出回答。
案例一:針對銀行批量資產包,浙交所于2015年全國首創——銀行金融資產定向邀請競價,即通過產權交易所對外信息公示定向邀請資產管理公司參與競價的交易模式。這是浙交所首宗銀行批量針對資產管理公司的轉讓項目,要克服的困難有:(1)向固定范圍內的意向方轉讓,如何體現公開性?(2)產權交易所的交易規則如何契合銀行的合規規定?(3)如果由銀行自行處置,不發生任何對外費用,委托產權交易所反而需要向產權交易所支付交易服務費,這樣額外增加了銀行方的費用支出,遭到了銀行方的抵觸。
為解決公開性問題,浙交所設計以設定保留底價的定向邀請競價方式掛牌,在信息公示期間通過社會公示+定向邀請競價的方式,分別向當時的 “4+1”資產管理公司發出了競價邀請,各資產管理公司均在公示期對銀行資產包進行了解,按各自業務的布局選擇是否參與競價,這樣的方式使得資產管理公司與銀行之間的信息得到完全對稱,對提高處置效率以及項目的保值增值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為解決契合度問題,浙交所發揮靈活性,在不違反公開、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從委托方的角度去解決問題,主動幫助設定更加符合銀行內部的合規性交易規則,理順、規范交易流程:減少不必要的材料遞交,簡化銀行方的手續;由浙交所專人對接項目,提供策劃服務,完成文本制作和信息系統操作,錄入標的信息。通過部門及風控二次復核,確保標的信息的準確性及流程合規性。在應邀參與競價的競買人中采用有保留底價密封式競價方式確定受讓方,隔離總行與分行之間底價泄密的風險。競價采用現場公證方式,記錄競價過程真實有效。
針對費用問題,浙交所以不增加委托方額外成本為前提,采用靈活的收費機制。以我們的付出和服務獲得了委托方的肯定。近幾年來,在浙交所平臺上交易的不良資產已超過300億元,讓更多的金融機構愿意通過浙交所提供的快捷、實惠、方便的通道處置大批量的不良資產包。
本次創新為銀行處置金融資產成功創造了一項可復制的交易通道,銀行借助產權市場來運作,借用浙交所在價格形成、交易保障兩方面的市場價值,有效增強信息推介的針對性、增大處置容量、提高處置效率,使轉讓更加專業化、陽光化,最大程度實現雙方的資源互補共享。
案例二:2018年通過模式創新為某銀行徹底解決表外資產(受托處置)的賣斷問題。
該案例實為三個獨立資產包項目,均系銀行表外資產,由某投資合伙企業作為轉讓方。根據轉讓方意愿,三個資產包需各自掛牌,并要求由一家受讓方統一受讓,并按相同競價規則進行同時競價,只有競買人對三個包的報價均達到各自保留底價方可成交。
浙交所精心策劃,獨創競爭性談判結合價格確認環節。在該項目中,首次采用3個獨立項目聯合競價方式,有效滿足委托方對各包的利益訴求。在報名環節首次創新增設委托方的競爭性談判以確認意向受讓方的資格。在競價輪次設計上,首次創新采用“升級打怪”的競價模式。即采取兩輪競價方式,第一輪對前兩個項目進行報價并與底價進行比對。均高于兩個項目的保留底價的競買人才有資格參與到第二輪對第三個項目進行競價。最后在均超過3個項目保留底價的競買人中,根據價格優先原則確定三個項目總價格最高的競買人為受讓方。這樣的創新方式,不僅使得三個項目均實現順利成交,且合計高出保留底價2.656億,溢價率達20.9%。浙交所的“智慧”服務直接提升了客戶對我們的信任感和依賴度。這也是時下很多互聯網網絡轉讓平臺所無法做到的。
總結以上兩個案例,筆者認為相較于其它交易平臺和委托方自行操作,產權交易所有幾個突出優勢是越來越多的銀行選擇委托產權交易所來處置不良資產的原因。
一是產權市場可以體現市場公允價格。根據《不良金融資產處置盡職指引》和《關于規范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收購業務的通知》(銀監辦發〔2016〕56號)均有提及在不良資產轉讓時,應進行市場公允定價,即要求在有一定公信力的公開市場發現其公允價格。產權市場與證券市場均為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資本市場公開平臺,每年在產權市場上成交的金融資產交易額達上萬億,2018年度更是突破了10萬億。其市場價值發現功能毋庸置疑。而通過產權交易所這樣的第三方市場平臺以實現交易公開、資產價值最大化對銀行方來說是完全有保障的,尤其產權交易所對公允價格的鑒證,在實踐中,作為銀行方在稅務部門申請抵扣稅源過程中也起到了強有力的證明作用。
因此,近年來我們在北京、天津、廣東、浙江等不良資產交易活躍的地區都能看到產權交易所的身影。浙交所是省政府發文設立的產權交易公共平臺,是省內唯一承辦全省金融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的機構。浙交所最早也正是瞄準了抓住不良資產市場公允價格這一點而開始此項業務的,在2013年為某非國有商業銀行成功打包處置188筆的不良資產項目。
二是產權交易所的專業化服務能力、策劃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各省市產權交易所基本都有十余年來國資交易處置經驗,通過數萬宗股權、資產、債權項目轉讓的成功經驗,累積了大量交易策劃、模式運作方面的優勢。對于項目的運作如何既符合交易的規范性又具有市場性和可操作性,這是一般的拍賣公司、網絡平臺所不能比擬的。產權交易所可以根據轉讓方要求和轉讓標的性質不同,既可采用向特定機構(4+N)公開標的信息,也可向社會投資者公開標的信息。即可選擇不公開底價方式(采用保留底價方式密封報價),也可設置掛牌價采用增加方式競價。在服務方面,不僅有線下方案的專人對接、策劃,文本制作,也讓委托方經辦人脫離線上的繁雜系統操作,同時還有效幫助委托方進行風控審核。這些是時下很多互聯網網絡轉讓平臺所無法企及的。浙交所在不良資產轉讓過程中堅定貫徹執行金融不良資產業務“一行一策”戰略。多項業務處置模式均為智慧首創。
此外,在客戶精準度上,相較于其他平臺的“大海撈針”,產權交易機構憑借的是國有資產交易累計的客戶,其中大量為有實力的、有真實需求的機構客戶,相較于零售類客戶且具有項目對接的高度精準性。浙交所擁有覆蓋全國的產權信息披露網絡和18萬+的投資人信息庫,其中對金融不良資產類業務感興趣的優質機構高達1800余家。由于全國兄弟產權交易所的互聯互通,浙交所充分利用公司官網和全國各大省級產權交易所網站、微信公眾號、互聯網媒體等多種渠道廣泛披露和推介,信息覆蓋面廣,時效性強,傳播效果好,意向參與方踴躍,競價率達99%;同時基于互聯網的實時競價系統安全可靠,交易方便快捷,用戶體驗便利性互動性都較好。2018年為某資產管理公司處置的不良資產項目,浙交所憑借自身的客戶優勢為該項目引得6家競買人的爭相角逐,最終溢價35%成交。至今,在浙交所平臺上交易的不良資產競價平均溢價率達10%。
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作出預測,2019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不良貸款率將出現“雙升”態勢,未來3至5年銀行業不良資產的緩慢上升將是一個大概率事件。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縱深推進,萬億級不良資產行業迎來周期性機會,產權交易所更應該通過發揮資本市場優勢,借此良機,成為“不良資產”流轉的主平臺。而浙交所也將繼續服務于浙江金融市場,主動營銷,繼續精耕細作高附加值服務模式,致力于打造區域性不良資產經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