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維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廣西桂林,541000)
英雄人物始終是標注歷史的精神坐標,構成了中華民族追求正義、向往崇高的價值底色。習近平主席曾經說:“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教師注重對語文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研究,是對語文課程基本特點的呈現,符合新課標關于構建學生健康的精神世界和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不同的時代造就了不同的英雄,但是不管是哪個時代,英雄都是一盞燈,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在人們的心中閃閃發光。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和發展,人們心目中關于英雄的內涵并不會發生多大的變化,主要是更具有時代性和人性美的形象。通過對文獻的查看分析,結合筆者的研究,本文得出了關于“英雄”的內涵:“所謂英雄,是具有典型性的,指擁有超常膽識、毅力、勇氣,敢于挑戰、不懼犧牲的人;是具有普遍性的,指堅守崗位,為人民、集體、國家無私奉獻的人;更是具有人文性的,指熱愛生活、樂觀向上、追求真理、永不放棄的人。”
為了對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英雄人物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筆者對部編版初中語文6本教材中出現的英雄人物做了統計,下面將一一列舉:《紀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女媧造人》中的女媧、《鄧稼先》中的鄧稼先、《偉大的悲劇》中的斯科特·阿蒙森、《太空一日》中的楊利偉、《木蘭詩》中的花木蘭、《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梅嶺三章》中的陳毅。基于以上統計,可以看出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選取的英雄人物是多種多樣的。
“英雄之所以稱之為英雄,是因為他們身上具有區別于一般人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精神境界。”而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英雄人物形象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以下將對這些人物做深入的分析,探尋這些英雄人物身上所蘊含的偉大精神。
1.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紀念白求恩》是毛澤東為了紀念白求恩的英雄事跡,在1939年12月21日所寫的悼念文章。文中主要概述了白求恩大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幫助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的經歷,高度贊揚了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和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
2.女媧——萬物之母,創世女神。《女媧造人》屬于神話作品,文中塑造了一位神通廣大的英雄女神形象。傳說,女媧能開世造物,每天至少能創造七十樣東西,并且還仿照自己的模樣用泥土創造了“人”,因此被稱為萬物之母。為了拯救人類,她修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這種舍己為人、不怕犧牲的精神是英雄形象的典型特征。
3.鄧稼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張愛萍將軍在給鄧稼先的挽詩中寫道:“君視名利為糞土,許身國威壯江山。哀君早辭世,功勛澤人間。”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鄧稼先同志身先士卒,將一生奉獻給了科學事業,奉獻給了國家,不計個人名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4斯科特·阿蒙森——敢于冒險,勇者無畏。在《偉大的悲劇》中,作者描寫了五位探險者,他們喜歡冒險和征服,對外在世界充滿敬畏和向往。文中高度贊揚了這種勇于探索、為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他們都是勇者,無所畏懼,懷揣夢想,義無反顧,不斷前進。
5.楊利偉——堅忍不拔,航天英雄。楊利偉是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航天英雄,在楊利偉成為航天英雄之前,他經歷的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各種各樣的訓練,沒有堅韌的毅力,恐怕無法堅持。載人航天精神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偉大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花木蘭——巾幗英雄,女中豪杰。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是巾幗不讓須眉的典型代表。她毅然決然替父出征,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因指揮得當而屢立戰功,具有英雄氣概,絲毫不輸男兒郎。花木蘭的形象和精神激勵著無數的中華兒女,是一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英雄。
7.梁山好漢——行俠仗義,疾惡如仇。小說《水滸傳》中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行俠仗義、疾惡如仇的梁山好漢。這些人物大都形象鮮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尤以宋江、吳用、林沖、魯智深等人最具神采。在他們身上最突出的品質就是“忠”和“義”,對國家忠心耿耿,為朋友兩肋插刀。
8.陳毅——視死如歸,可歌可泣。《梅嶺三章》是共產黨人陳毅在梅嶺被國民黨圍困時所作的七言絕句組詩。當時的陳毅雖然身處絕境,但是矢志不移、獻身革命的決心和革命必將取得勝利的信心讓他有一種“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無畏和樂觀精神。而他這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也成了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艱苦奮斗。
語文課程中豐富的人文內涵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涵養學生的心靈世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生也應該自覺以這些英雄人物身上的崇高品質要求自己,向偉人致敬和學習。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涌現出無數的仁人志士,他們用高尚的道德情操、精湛的技藝技術、無所畏懼的自我犧牲促進民族進步,換來民族的獨立。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古代女將花木蘭和抗戰時期革命家陳毅兩位英雄人物,學生在學習這些愛國英雄的光榮事跡時,會被這些人物身上特有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正氣所振奮和感染,這有利于在學生心中播下愛國主義的種子,然后生根發芽。我們應該堅定愛國信念,增強民族自信和對國家的責任感,在前行中銘記歷史,不忘初心。
生活在當今的社會,每個人都與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正所謂“一花不成春,一木不成林”。新時代的青少年應當樹立的是大公無私、無私奉獻的價值觀。鄧稼先同志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為中華民族的強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十分令人動容。五位登山英雄為了事業敢于冒險、勇于獻身,一路上都團結互助,又表現出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女媧造人補天,將生死拋諸腦后,也是大公無私精神的體現。這些人物身上都有著崇高的品格,都在奉獻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些精神將深深影響著學生,讓學生明白生命最高的價值在于奉獻,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
教材中許多英雄人物形象都具有刻苦努力的品質和遠大的志向。學生學習這些人物身上的精神,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促進自己的成長。楊利偉從小志存高遠、勤奮學習,成為我國乘坐“神舟五號”進入太空的第一人。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后立即回國,自己的學識乃至生命都用來報效祖國,發展祖國的核科學事業。生命在于奮斗,胸懷夢想,報效祖國是每一位華夏兒女都應該做的事情。我們要向偉人學習,對生活充滿信心,樹立遠大的人生志向和奮斗目標,努力拼搏并報效祖國。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如何合理地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有效的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最后促進教書和育人效果的最大化,是每位教師都應該考慮的問題。所以,要做好英雄人物形象的教學,教師必須采取適當的策略。
觀念是行為的指導,行為是觀念的外顯。在現代社會中,網絡是學生感知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但是網絡上信息泛濫,讓學生接觸到了一些歪曲英雄人物事跡和否定英雄人物的信息。這些不良信息都在侵蝕著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而只有教師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英雄主義觀念,學生才能敬仰英雄,向英雄致敬和學習。語文教材承擔著陶冶性情、提高審美水平等重任,也選取了相應的英雄人物,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英雄人物,增強學生對英雄的崇拜感,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英雄主義觀。比如,教材中選取的鄧稼先、花木蘭、楊利偉等,這些英雄人物和榜樣模范都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色彩和中國特色。
語文課程要面向現代化,體現時代的意識,滿足社會的需要。對于教材中選取的這些英雄人物,學生會記得他們身上的崇高品質和英雄主義精神,但并不一定把他們當作一種信仰。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挖掘人物身上蘊含的現代精神,使其更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在分析英雄人物形象的時候,教師則要選取更貼近學生生活背景的精神品質,并加以贊揚。比如,在學習陳毅時,教師應該關注他的勇敢無畏和樂觀精神,而不是無畏犧牲的精神。因為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所以關注個人的修身和品德更契合時代的發展要求。此外,教師在教學時應注重人物的高貴精神品質,而不是身份地位。比如教材中的梁山好漢,他們都是一些不畏強權、敢于反抗、忠義兩全的農民英雄,而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會的是這些平凡人身上的精神品質。
教師在教學時不應局限于課本知識,而是立足于課本知識,生發出更多的課外知識,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首先,在學生學習某個英雄人物形象時,教師可以插入相關的人物背景知識,讓學生了解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或是讓學生利用網絡查找一些相關的知識。比如,對于陳毅生活的革命戰爭時期,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去查找資料、了解人物的英雄事跡,然后再在教學時給予補充。其次,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與英雄有關的閱讀和寫作的作業,作為課后的拓展,讓學生課后完成。最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英雄人物資源,組織學生參觀英雄的故居、紀念園、雕塑等,讓學生更加近距離地接觸、感受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