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偉
(黃河交通學院,河南焦作,454950)
2001年,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構建符合素質教育的教育課程體系,標志著新一輪教育課程改革拉開帷幕。目前,心理健康問題已逐步成為當代社會的熱點問題,而新課程改革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契機和平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為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提供了方法參考。因此,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新課程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著手設計符合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心理健康課程,將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部分學校仍然迷失在過度追求升學的漩渦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義。由于缺乏系統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學生經常在遇到各種心理問題時不知所措,甚至因心理困擾出現自殺、自殘現象。[1]這對學校、家庭和社會都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也是實現基礎教育改革的障礙。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順利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基本保障。但目前,許多學校存在著教師配備數量不足、專業水平良莠不齊的問題。相關研究顯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大多數并非心理學專業教師,而是由班主任、政治教師、德育教師、校醫等兼任,[2]這些人員對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和掌握,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學性和嚴肅性,甚至個別教師誤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到目前為止,仍有很多學校教師、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認識不足、了解片面的現象,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應付教育相關文件的需要,因此采取消極應對、簡單處理的方式。除此之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仍然是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即強調學生的認知問題,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本身的特殊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目標無法實現。[3]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新興課程,部分學校對其教育目標理解模糊,甚至簡單地將這門課程理解為道德教育課程,片面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加上教師專業素養不高,容易與學生的心理需求發生沖突,導致師生關系緊張,最終無法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新課程改革中的調整和改革。
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在實踐活動中需要更多的理論支持與指導,但實際上,理論支持與指導的缺乏使心理健康教育出現脫離理論和教育實踐的現象。缺乏科學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研究舉步維艱。此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水平良莠不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缺乏規范的課程設置,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經常出現失控現象,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出現一些消極趨勢,如重心理障礙的個別化而輕心理健康的整體化、重心理問題的醫療化而輕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化、重心理健康教學化而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殊化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片面灌輸知識而輕心育的觀念和傾向對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理念,精選適合各個年齡段學生發展的教材是建設新課堂的依據,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貫徹這一理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確立課程目標與教學設計原則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總目標必須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所處的環境、發生在學生身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常規心理問題為出發點,挖掘學生心理成長的潛能,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有效且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自助方法,提高學生的自知力,提升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建立健全人格,提高學生個人心理素質,促使其身心健康發展。[4]因此,學校要想真正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首先就要設置正確的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目標,深刻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直接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最終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過程要遵循科學性原則。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教師要用科學的眼光看待這門課,用客觀的態度正確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同時,科學性原則要求教師深刻鉆研心理學知識,并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過程要遵循過程性原則。心理學教學應引導學生探索心理活動過程,留意各種心理現象。教師要從對情境故事的討論入手,重視學生的感受與體驗,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想法,進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最終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過程要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為鼓勵學生將課堂教學內容與自身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教師要選取校園生活中的熱點或難點問題來充實教學材料,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發生在自身或現實生活中的事件的興趣,讓其主動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中,并將學到的積極的應對方法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過程要遵循發展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除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以外,還要發揮它的預防功能,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獨特性,提高學生整體心理素質,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課程就像細胞一樣,是有機體最基本的單元,對有機體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好的課程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好的未來環境。新課程觀要求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向新課程的知識傳授,在教學方法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學目標上,學校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是為了通過人際交往、情感體驗、概念認同等多種形式來培養學生的情感。這種形式是體驗學習過程,擺脫傳統知識傳授的過程。交流學習體驗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體驗與交流學習,學生的心理素質可以得到全面發展,學生可以了解心理學科的本質,能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心理問題,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專業或通俗定位也是決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能否在實踐中順利實現的重要因素。如果只關注部分學生而忽視了大部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就會顯得過于專業,不僅忽略了大多數學生的實際生活,還與新課程改革背道而馳。因此,教師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樹立具有建設性、開放性、創造性的思維模式和教學理念,重新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價值,改變重點,從消除心理障礙轉為糾正心理問題、預防心理問題,將少數人的心理問題轉為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新課程觀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如下:一是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疏通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營造輕松、愉快、安全的課堂氛圍;二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以適當的方式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三是以開放的形式接納學生,課堂空間開放而不受限制,教學過程豐富多彩;四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體驗課堂內容,培養探索精神;[5]五是通過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對事物有多種思考和看法,進而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心理素養的提高,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
雖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設計是學校能否順利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鼓勵和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提高課堂教育的指導性和反饋性,以便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實現課堂活動的教學目標。
第一,熱身游戲法。在課前幾分鐘開展小游戲,教師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形成積極的氣氛,更重要的是熱身游戲的本質是“暖心”。游戲可以是競爭性游戲,也可以是非競爭性游戲。競技游戲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和競爭精神,而非競技游戲則可以消除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讓學生獲得輕松愉快的情感體驗。通過游戲,教師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迅速集中精力,帶著愉快的心情投入其中。在游戲的選擇上,教師特別要注意游戲的積極性和不受懲罰的性質。在游戲結束時,教師不要做出負面的評價,照顧輸掉游戲的學生的心理感受。
第二,小組討論法。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小組討論是一種集思廣益的方法,學生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促進問題的解決。教師安排小組成員隨機坐成一圈,指導小組成員在親密和團結的氣氛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覺。這種方法禁止批評,鼓勵自由想象,鼓勵每個學生的參與。教師的主要職責是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討論,并在討論結束時對每個小組所表達的觀點給予積極的反饋。
第三,角色扮演。它以玩耍或模仿的方式影響學生的心理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學生通過一個類似游戲的活動表現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因為一些心理感受無法用語言來描述,所以,這種方法是通過角色扮演反映學生的心理世界。如啞劇表演、雙人表演、魔術鋪、空椅子等,均能促進學生理解自己,減少或消除心理問題,對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具有積極的作用。
第四,自由想象法。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放松身心,讓他們清醒地看到事物的意義和價值,或者在假想的情境中觀察自己。教師需要做的是讓學生在放松練習后談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或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談談自己的想法。
第五,認知改變法。這種方法主要依賴學生的個體認知活動,如知覺、想象和思考來實現教學目標,更加適用于認知理解能力強的學生。它通過講故事、案例分析、藝術欣賞等方法達到心理認知、道德認知的改變。這種方法使用和操作效果較好,主要通過學生的自我意識活動來實現教學目標。[6]
第六,行為改變法。這是基于以班杜拉為代表的強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一種心理調適法。[7]在使用這種方法時,教師可以通過獎勵、強化、示范、行為訓練等方式,組織安排學生完成一些積極的行為訓練任務,從而使學生建立新的良好行為,減少或消除一些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