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英
(莆田市荔城區黃石中心小學,福建莆田,351144)
語文課上,在學生讀了大量的一篇篇文章后,教師為什么還要強調讓學生讀整本書呢?曾有西方的閱讀研究者認為,一個人如果到了四年級,還不經常挑戰讀整本書,那么他長大以后很可能喪失讀整本書的意志和能力。與單篇短文相比,整本書人物更多、篇幅更長、主題更復雜、意蘊更豐富,而經常挑戰讀整本書的人,他的注意力、分析力、思考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簡言之,讀整本書就是在鍛煉人的意志力。
在如今浮躁而快節奏的社會里,讓學生靜心閱讀,是一線語文教師的重任。互聯網讓人們身處在一個垃圾信息、碎片化信息過多的世界里,能讓學生安靜下來的最便捷的途徑就是讓學生讀書,讓學生讀整本書。但是,面對互聯網的種種誘惑,讓學生抵制住各種誘惑而靜下心來讀書談何容易。所有的事情都有兩面性,既然抵制不了互聯網對學生的影響力,何不反過來,利用互聯網對學生的吸引力,激發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熱情。
目前,互聯網主宰下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與遙控器的和網絡“戰爭”在每個家庭中上演。于是,發了“狠”的家長們拔了網絡線,沒收了遙控器,鎖住了電子屏幕。高壓的反“戰爭”手段,讓好多學生似乎開始“嗜書如命”了,整天將書捧在手里。殊不知,有多少學生只是在想:相對于繁重、枯燥的作業,還不如看書呢。他們愛閱讀是因為在逼仄的空間里沒有選擇的余地。
這場無硝煙的“戰爭”無不處處彰顯著“互聯網+”的魅力。家長、教師如何消除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所帶來的副作用,讓學生真真正正地愛上閱讀?最直接且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一線語文教師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從語文課堂主陣地入手,優化閱讀教學環境,營造閱讀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來閱讀整本書,激發學生內在的閱讀驅動力。
如筆者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方帽子店》《漏》《棗核》四篇文章之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借助表格、借助示意圖和文字、抓住主要情節等方法來復述故事。為了鞏固學生復述故事的能力,筆者又選擇了一篇與這四篇文章相似的有趣故事《大魚輕,小魚重》,讓學生在課堂上閱讀。隨后,筆者用班班通,在線播放這個故事的動畫視頻,加深學生的閱讀印象。最后,筆者讓學生在課堂上運用所學的復述方法來復述這個故事。
一小部分的學生復述得相當生動,但是大部分的學生只能干巴巴地把故事情節簡單地復述出來。筆者當即利用班班通,再次播放故事視頻。這次播放視頻,筆者不僅引導學生關注故事內容,還注重引導學生觀察視頻里的每只動物說話的動作、表情。到精彩處時,筆者還按下暫停鍵,讓學生模仿動物的說話語氣、說話表情及動作。幾個回合的模仿練習下來,大部分的學生都能生動形象地復述故事《大魚輕,小魚重》了。
之后,筆者又出示了《放大鏡和縮小鏡》《西紅柿水槍》《輪椅和自行車》三個故事,引導學生發現這幾個故事的主人公和《大魚輕,小魚重》的主人公都是大個子老鼠和小個子貓,說明這幾個故事出自同一本書。就這樣,在“互聯”的導航下,學生對《大個子老鼠小個子貓》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筆者在校園智慧閱讀平臺的班級閱讀任務中布置了閱讀這本書的線上任務。在激發內在的閱讀驅動力之后,學生也順理成章地完成了這本課外讀本的導讀。
除此之外,基于不斷發展的互聯網技術,網上在線閱讀課程、學校+互聯網閱讀平臺、遠程共同協作閱讀等在線閱讀方式逐漸進入學校,進入實際課堂教學中。通過這些新型閱讀方式,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隨時隨地查閱與自己正在閱讀的書籍相關的圖文資料,使閱讀不再局限于文字形式。不僅如此,學生還能夠更加快速、深刻地了解和掌握書本中的重要內容和知識。而且,豐富多樣且有趣的圖片、影像等,還能夠提升閱讀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課后,師生還可以通過E-mail、BBS、ICQ、QQ、微信等網絡交互讀寫平臺分享閱讀體會,分享和交流本次的閱讀感受和體會。通過分享和交流,學生對書本內容的理解會更加透徹,并且能夠借鑒他人的優秀閱讀方式和閱讀思維,提升自身的閱讀水平,加大知識儲備,真正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進一步激發內在閱讀驅動力。
閱讀整本書的興趣動力有了,可如何讓學生把線上交流和線下閱讀結合起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碎片化時間進行整本書的智慧閱讀?這又是擺在一線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座不易翻越的大山。
閱讀整本書的任務在線上布置下來后,教師讓學生用可利用的碎片化時間進行多種形式閱讀,如午閱、睡前閱讀,線上閱讀、線下閱讀。然而,對于學生閱讀的進度、深度、廣度到達何種程度,教師無從了解,因為沒有更多的時間跟每一個學生進行談話了解。筆者借助校園智慧閱讀平臺,建立班級閱讀《大個子老鼠小個子貓》課程,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加入。在學生閱讀一周之后,筆者讓學生在課程交流群里交流閱讀心得,或提出自己的閱讀困惑,或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或展示自己與家長之間的親子共讀點滴,或由家長反饋學生在家的閱讀情況……開始的兩三天,課程交流群里熱鬧極了。不久,筆者就發現,學生每天在群里交流的都是一些浮于表面的問題,如××看到了第幾頁,××今天看了多少分鐘等。顯然,學生的閱讀只停留在形式上,為了讀書而讀書,沒有把書的內容、書的精髓讀進心里去。
于是,從第四天開始,筆者在閱讀平臺的課程交流群里有意識地拋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推進閱讀深度,如:“這本書的作者是誰呀?誰知道有關他的一些資料呀?截取書中的插圖,讓學生猜猜是哪個故事?讀完《噴嚏王》,你最喜歡故事里的誰呀?為什么?”有了這些問題的引導,學生很好地把線上平臺閱讀、交流和線下紙質閱讀結合了起來,讓閱讀走向縱向深度。
“互聯網+”背景下的閱讀教學和傳統閱讀教學相比,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通過互聯網,學生和教師可以獲得豐富的閱讀資源。利用這些資源,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充和拓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潛力。比如,教師充分結合互聯網中豐富多樣的閱讀資源,以當下的教學任務和目標為基礎,將課外書本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某一章節或段落進行裁剪以及重組,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文本內容進行自由重組和拼接,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正在閱讀的文本。互聯網平臺還有許多提供免費閱讀服務的網站,教師可以有效地利用此類網站,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和閱讀范圍,達到培養和提升學生閱讀潛力的目的。
總之,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中便捷且豐富的信息資源,實現多文本的鏈接和結合,打破傳統閱讀模式下的單一孤立性,不僅有利于教學內容的延伸和擴展,而且還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學生的閱讀情懷。在“互聯”的護航下,閱讀教學指導不僅可以挖掘學生的閱讀潛力,還讓學生的閱讀充滿智慧。
當學生的閱讀進行一段時間后,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閱讀交流課就可以開展了。在交流課之前,筆者先讓學生在互聯網校園智慧平臺上進行《大個子老鼠小個子貓》閱讀闖關,因為平臺上會幫忙統計出參加闖關的人數及闖關的正確率、優秀率等數據。交流課伊始,筆者就在線公布這些數據,表揚優秀的智慧閱讀者,也讓暫時落后的學生取長補短,爭取在下一本整本書閱讀中取得好成績。
閱讀輸入之后,就是輸出的表達。交流課上,學生的交流、發言非常積極,發表的觀點、道理多表現出博閱的智慧。筆者也趁熱打鐵,在大屏幕上出示:“請你發揮想象,在大個子老鼠和小個子貓的生活中,還會發生哪些有趣的故事,也請你來編個故事吧。”筆者都還沒來得及下達討論的命令,學生已經七嘴八舌地交流開了,一個個有趣生動的大個子老鼠和小個子貓的故事誕生了。經過修改,教師和學生一起把這些故事裝訂成了一本自創的《大個子老鼠小個子貓》,從中選出一部分故事作品分別向學校的紅泉書院文學社、海峽語文網的《讀寫》期刊投稿,進一步調動學生表達創作的動力。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以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為基礎構建的Moodle在線閱讀教育平臺,該平臺能夠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閱讀情境,支持學生在平臺上進行小組協作,共同學習。此外,Moodle在線閱讀教育平臺還可以對學生的閱讀效果進行實時評測。閱讀過后,學生也能夠在該平臺上進行互動、交流,及時與人分享自身的閱讀感受,或評價他人所發表的閱讀感受。生動形象的閱讀情境的代入、小組共同學習和與他人的溝通,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極大地提升學生表達能力。至此,在“互聯”的助航下,學生創作表達力的提升水到渠成。
“互聯網+”為小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提供了新的方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積極性,也提升了學生閱讀過程中的創造力,一舉三得。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為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揚帆護航,培養學生的智慧閱讀能力,造就學生的博閱個人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