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玲,寧小春,李翠霞
(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運動科學與健康學院,廣西南寧,530012)
2018年,教育部印發(f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2019年,國務院發(fā)布《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即“職教20條”),并在其中指出要健全職業(yè)教育專業(yè)教學資源庫,建立共建共享平臺的資源認證標準和交易機制,進一步擴大優(yōu)質資源覆蓋面,遴選認定一大批職業(yè)教育在線精品課程。[1]2020年1月21日,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2]“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實施期間,全國各高校、中小學都投入到該工作中,組織教學所用教學資源,實施大規(guī)模網絡教學。
國家政策要求和社會環(huán)境的助推將我國的網絡教育推到了時代的風口,使信息化教育行業(yè)開始井噴式發(fā)展。在此趨勢下,網絡在線教育逐漸成為學習型中國的主流教育模式,但相關調查及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網課學習情境下會出現(xiàn)學習積極性不高、課程參與度和完成率低、學習動機下降等問題,影響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
個體學習動機的形成與學習方向的把握、學習進程的持續(xù)以及學習效果之間有著必然的關系。從學生學習體驗的角度出發(fā),學生處于網課學習情境下,其學習動機會直接影響學習成效。因此,從心理學角度剖析學習動機模型,分析學習動機的產生和影響因素,并結合實際教學環(huán)境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的及時干預非常有必要。本文從學習動機理論的角度出發(fā),尋找適合的學習動機干預策略,對在網課學習背景下保證課程教學質量、在現(xiàn)行教學模式下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方法進行探討。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個體學習動機的產生取決于外部環(huán)境的作用,個體學習活動的形成主要建立在刺激與反應上。具體來說,學生會為了獲得想要的刺激,如教師的表揚、家長的肯定、獎勵品等,而認真、努力學習。這些刺激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持續(xù)呈現(xiàn),會強化學生學習動機的產生。同樣,取消獎勵,學生的學習行為就會不再出現(xiàn),學習動機也就隨之消失。在這樣的理論下,不可否認的是,刺激確實對學習動機具有促進作用,但學習動機的產生與個體本身的關系不大,忽略了個體作為人的主觀能動性,甚至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過度強化外部刺激反而會削弱學生內部的學習動機。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主張“以人為本”,即人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具有實現(xiàn)自己需要的潛能。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七個層次,從最低層“生理的需求”到最高層“自我實現(xiàn)”需求發(fā)展,個體都有滿足自己需求的需要,從而刺激個體產生行為。同時,當前層次的需要基本滿足后又會發(fā)展到高一級層次的需求。學習動機的產生就是基于滿足自我的需求。
在認知主義理論觀點中,關于學習動機有著名的“S-O-R”理論模型,即“刺激—個體生理、心理—反應”。該模型包括成就動機理論、歸因理論、成就目標理論和自我效能理論,每個理論中關于學習動機的觀點都有不同的特點。
1.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理論認為成就動機越高的人越會積極克服其發(fā)展過程的障礙與困難,解決問題的趨勢也越強。
2.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對學習成功或失敗的歸因存在控制點、穩(wěn)定性、可控性三個維度,從不同維度展開歸因會對動機的產生得出不同的結果。
3.成就目標理論
成就目標理論指出,個體對目標的確定,包括設置目標、確定目標定向,對目標的實現(xiàn)具有重要影響。
4.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是指個體在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個體自我效能的判斷對動機的產生有重要決定作用。
本文基于對學習動機主要理論模型的認識,結合學生學習體驗、學校管理實際環(huán)境、教師教學需求和社會發(fā)展大環(huán)境,探索在網課學習情境下對學生學習動機進行干預的方法,挖掘可操作、可執(zhí)行的學習動機干預策略。
首先,從上述學習動機理論來看,學生學習動機的產生與個體自身的認知結構有著顯著的聯(lián)系。要通過影響學生的學習認知達到干預其學習動機的目的,學校就應該關注學生對網絡學習方式的評價。學生對網絡授課模式的認可和接受程度直接決定著學生對網課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網絡學習并不是教育方法中的“下策”,學校應讓學生意識到網課是未來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新時代高效學習的必要手段。學校和教師要及時宣傳網絡學習的便利和各項優(yōu)點,引導學生接受、認可并適應網課。為此,教師可以組織班級中擅長使用網絡的學生匯總網絡學習方法,并鼓勵他們向其他學生推薦各種在線學習方法、分享在線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生對網課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更高的積極性和更充分的學習動機。
其次,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fā),學生普遍傾向接受利于專業(yè)發(fā)展的信息,因此,教師可以從學生所學專業(yè)發(fā)展背景著手,影響學生對網課的認知和評價。具體來說,學校和教師可以收集有關專業(yè)、學院、學校及相關行業(yè)發(fā)展的利好消息,通過各種手段在學生中進行宣傳,讓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yè)的社會發(fā)展有更清晰的認知,對行業(yè)未來的發(fā)展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對自身所學專業(yè)的社會意義有進一步的肯定,以此增強學生的信心,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克服眼前的學習困難。
行為主義理論除強調強化學習中的作用外,更注重的是環(huán)境對人的長期影響。具體來說,除課堂教學環(huán)境外,學生還會受日常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比如家庭學習環(huán)境。如果學生的家庭學習環(huán)境良好,家長積極支持、鼓勵孩子通過各種方式獲取有益的知識,不過于在意學習的形式,那么學生就能長時間保持良好的學習動機。但是事實上,這種情況在現(xiàn)實中難以實現(xiàn),因此,教師在正式實施教學計劃前,要通過學習規(guī)劃活動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環(huán)境,為自己塑造一個適合學習的外部環(huán)境,如根據自己的實際所需制訂每日、每周學習計劃,選擇合適的學習地點和工具。穩(wěn)定的外部學習環(huán)境對學生學習行為具有一定的約束和管理作用,能夠較好地維持學習動機。[3]值得一提的是,相關的教學研究結果顯示,教師不應該過多使用物質獎勵型的強化手段,原因是物質獎勵型強化手段會弱化個體的內部動機,對長期持續(xù)的學習活動無益,甚至有害。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需要層次理論詳細地分解了個體發(fā)展過程中的各種需要,學校和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處于需要愛、歸屬和自尊的心理階段,因此,無論是否使用網絡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不能放松對學生學習群體、團隊意識的塑造。教師組織小組學習與互評可以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團隊精神,通過與學習同伴的相互比較,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上與他人的差異。學生在學習群體中會受到同伴的尊重和愛護,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支持,由此獲得渴望得到的情感,從而愿意付出努力,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激發(fā)學習熱情,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
教師主要通過專業(yè)課程資源質量建設和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兩方面來進行學生學習動機的干預。
1.基于學習動機激發(fā)角度的課程網絡資源建設
網課資源的建設是近年來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各高校教師都積極投入其中。各高等教育網絡教學資源庫收錄有較高質量的課程資源,但是,仍有一大部分網課缺乏課程建設的統(tǒng)籌設計和規(guī)劃,對網課建設的要素認識不清,內容結構不清晰,內容質量也有待提高。這樣的課程資源除專業(yè)知識有限外,給學生帶來的學習體驗也不好,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會造成負面影響。網課的建設需要考慮課程針對人群的學習特點,并結合學習興趣產生的機制,對教學內容、組織和結構進行規(guī)劃和設計,利用多元網絡教學形式呈現(xiàn)教學內容。高質量的網課資源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網課進一步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國外關于在線開放課程的研究中關于學生的學習體驗、在線課程的內容質量等方面的評價機制構建值得我國教師學習和參考。如因教學實施急需,教師在短期內無法自己制作高質量網課時,可以通過國家在線精品課程等資源平臺組織教學,讓學生接受高質量的在線課程教育,這可以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起到積極的作用。
從動機與工作效率的關系的角度出發(fā),為體現(xiàn)教育活動中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教師應把握在線課程教學任務的難度和學生學習動機產生之間的關系,認識到不同的教學任務會對學生學習動機產生不同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根據課程教學任務難度組織設計好項目內容,規(guī)劃好呈現(xiàn)任務的形式及頻率,確保整個課程在實施期間保持適合的難度,讓學生學習動機的產生達到理想水平,并保持學生中等強度的動機水平以保障學生長期學習的質量。
2.精妙的混合式教學設計
為了讓學生在網課學習期間保持積極性,教師可以精妙地運用混合式教學。混合式教學是近年來高等教育關注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很多教師都已經將其投入到教學實踐當中。有關資料和論文顯示,混合式教學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成績的提高。然而,組織設計好一門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教師需結合考慮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包括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專業(yè)知識結構、技能學習的進度等。
混合式教學應根據課程內容和性質組織設計課程教學內容,讓學生實現(xiàn)線上學習和線下操作的結合。混合式教學非常考驗任課教師的專業(yè)綜合素質及教學組織能力,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開展教學,確保學生真正獲得知識。
在開展直播課時,教師要增加與學生互動的機會。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從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和接受開始,學生對教師的接受程度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從而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產生和最終的學習效果。遠距離的網絡知識傳遞不利于師生關系的培養(yǎng),教師只有增加師生網絡互動與接觸,把握師生間的微妙聯(lián)系,才能促進學生對授課教師產生積極情感,改變網課教學被動傳輸的模式,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樂于接收教師通過網絡傳遞出的信息,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提升學習效率。
在線課程的學習周期較長,學生長期處于網課教學環(huán)境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導致學習動機下降。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學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即給在線課堂注入新鮮的血液,是保持課堂活力的好方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選擇適當的時機,邀請行業(yè)專家或學生感興趣的專業(yè)人士到在線課堂中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利用權威人物的影響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互動活動旨在讓行業(yè)內的專業(yè)人士從專業(yè)技術和學習能力的角度出發(f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肯定和鼓勵,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對自己學成的期待,增加心理資本,激發(fā)學習動機。
教學是一所院校立足的根本。學生利用網課進行學習,脫離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就成為各院校關心的重點。為此,學校要分析教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建立新型的信息化教學管理,從學習動機干預的角度出發(fā),實施以下措施。
1.靈活考核課程
現(xiàn)階段,學生對網絡教學形式、課程學習過程、課程學習成效都沒有特別清楚的認知,如果課程考核的形式仍然延續(xù)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可能會使學生產生更大的學習壓力,隨之而來的就是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產生的負面情緒。這種負面情緒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動機。對此,教師有責任和義務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并在開始授課前及時與學生溝通,讓學生從多方面了解網課的具體內容,從而進行有效的自我判斷,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及時處理,避免負面學習情緒導致學習動機下降。
2.加強家校聯(lián)系
對教學管理來說,在線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教學環(huán)境的改變。對此,學校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平衡師生和家校之間的關系,選擇適宜可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校和教師要以教學管理者的身份與家長牽上手,共同管理學生的教學環(huán)境,如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說明近期網絡教學組織的具體情況,并向家長普及家庭環(huán)境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希望家長能積極營造適合孩子在家學習的環(huán)境與氛圍,實現(xiàn)家校一心,為孩子的學習搭建橋梁。家長的關心、關注,是學生維持長時間學習動機的巨大助力。[4]
3.豐富在線校園活動
除課堂授課外,學校還要組織豐富的課外教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學校對學生的關心,如每周定期組織專業(yè)講座、組織學生分享各自專業(yè)的特殊新技術、組織相關網絡形式的教學比賽等,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推動學生在專業(yè)內容和個體成長上的進步。
4.自上到下用心關心學生
學校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組織學校領導和教學管理者對各學院、各專業(yè)進行各種形式的教學關懷活動,從情感層面讓學生體會到學校對他們的關心、重視和尊重,滿足學生愛和歸屬的需要,讓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促進學習動機的產生。
5.事無巨細是學工
事無巨細的學工管理是學校了解學生最密切的途徑。對新學習方式下學生學習情緒的變化,學校要做到觀察入微、了如指掌。為更好地把握學生網課學習期間各方面的情況,學校應該組織心理專業(yè)教師建立學習動機干預工作小組,小組成員包括學工管理層領導、心理教師、班主任、課程教師、班長及班級成員。小組的工作任務就是把握班級成員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的變化,收集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并對學生學習動機下降、學習情緒變化的原因進行及時的分析和妥善的處理,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個案建檔,實施全面干預并進行追蹤。另外,工作小組要對學生進行網絡學習和自我主動調整學習策略的指導,讓學生從元認知的角度認識到學習行為的本質,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覺克服學習中的困難,維持良好的學習動機。
綜上所述,在網課學習情境下,學校要對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合理的干預。學生學習動機的產生是個體內外因素相互長期作用的結果,個體學習動機的產生與家庭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自我認知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學校有責任營造有利于學生產生良好學習動機的教學環(huán)境,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學習認知思維,為學生制訂遠期和近期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以此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最終達成良好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