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鴻,王入儀,黃 丹
(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重慶,401331)
我國職業教育劃分成兩個部分,分別是高等職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其中,中等職業教育一直存在招生難、生源質量低和社會認同感弱等問題。為改善這一現狀,填補中職學校與本科院校之間的升學空白,我國在2012年開始實行“3+4”分段人才培養的項目試點工作。“3+4”分段人才培養模式面向重慶籍初中畢業生,這些學生需要在各區縣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分類報名中預先填報“3+4”志愿,然后在六月初登錄網上錄取系統確認專業和志愿,進入試點中職學校,經過三年的文化課程和技能課程的學習后參加轉段考試,考試合格后即可進入對應本科院校繼續學習。學生修完本科階段學業并考核合格,可獲得全日制本科文憑。在中職三年和本科四年的銜接學習中,中職學校和對應的本科院校會就學生學習情況開設文化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和專業相關技能課程,系統化培養既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又具備精湛技術的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緊跟我國發展職業教育的步伐、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創造多渠道升學機會、促進教育公平發展、滿足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建立健全現代職業教育的“立交橋”,重慶市在2015年開展了“3+4”分段人才培養模式的試點工作。
據統計,2015年,重慶市的“3+4”試點中職學校有10所,涉及16個專業,銜接3所本科院校的16個專業,招生達到800人。[1]截至2018年,重慶市設立了17所試點中等職業學校,涉及35個專業點,包括重慶工商學校、重慶市渝北職業教育中心、重慶市立信職業教育中心、重慶市女子職業高級中學、重慶市龍門浩職業中學校、重慶市旅游學校、重慶市巫山縣職業教育中心、重慶市機械高級技工學校、重慶市工業學校、重慶市農業機械化學校、重慶市育才職業教育中心、重慶市九龍坡職業教育中心、重慶市渝中職業教育中心、重慶市北碚職業教育中心、重慶市涪陵職業教育中心、重慶市黔江民族職業教育中心、重慶市開縣職業教育中心、重慶市開縣華隆職業中學校。這18所中職學校銜接了重慶交通大學、重慶文理學院、重慶科技學院、重慶郵電大學、重慶理工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長江師范學院、重慶三峽學院9所本科院校的26個專業點。2018年,“3+4”人才培養模式招生計劃招收1400人,最低控制錄取線是515分,填報“3+4”學校及專業的有效志愿有5250人,實際招生人數為1338人,錄取率達到95.6%。[2]
當前,絕大多數的中職學校仍然是按照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式來培養此類升學渠道的學生,忽略了“3+4”轉段模式的學生進入本科院校后深入學習理論知識的需求。此外,試點中職學校與專業對口的本科院校之間雖說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學計劃等一整套“3+4”人才培養機制,將專業理論知識課程和技能訓練課程進行較為合理的分配,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中職學校仍是更為注重實踐技能型知識,對理論知識的要求則相對較低。這與本科院校偏重理論知識的教學特點相去甚遠。此外,中職學生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對理論知識的接受程度普遍偏低。因此,“3+4”分段培養的學生就會出現不適應本科階段學習的情況,出現學習困難和迷茫。中職學校在根據本科院校要求進行課程設置時,應該意識到此類問題。雖然是兩個不同的學習階段,各自的教學重點、方式方法各有不同,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也相對獨立,但為保證試點中職學校的學生具備進入對應本科院校的知識基礎,試點中職學校就要與對口本科院校進行課程上的有序銜接。
在“3+4”分段人才培養中,學生必須經過轉段考試,只有合格后才能進入本科院校進行四年的專業深入學習。轉段考試包括文化基礎考試和專業技能測試。其中,文化基礎考試由重慶市教育考試院統一出題并組織考試,納入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統籌管理;專業技能部分的考試內容由試點中職學校與本科院校依據共同協商制訂的培養課程的教學內容出題和組織考試。試點中等職業學校與本科院校的專業技能課程題目雖然相同,但是內容卻有出入,這與中職學校和本科院校各自的培養定位和課程側重有關。同時,兩個不同階段學校在技能課的難度深淺設置上也有差別,本科院校的技能課程難度設計相對較低。“3+4”轉段考試的設置目的,對本科院校來說,自然是希望招收優秀的 “3+4”分段培養學生繼續學習。而中等職業學校更加希望本校 “3+4”分段培養學生都能夠升入本科院校。因此,中職學校與普通高等院校在就專業技能考試的內容和難度設置上存在偏差和不同。在進行“3+4”轉段考試時他們的需求不同、目的不同,最終實現的結果肯定會有所差別。可見,中職階段的在校學習并不是該項目培養的終點,而是為下一階段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大多數家長的傳統觀念里,中考、高考才是孩子升學的保障,國家組織的考試、統一公布的考試成績看起來更具有權威性。“3+4”轉段考試的考試內容分為文化素質考試和專業技能測試,分別由市教育考試院和各個對口本科院校自行組織開展。同一考試卻產生兩個不同的考試組織部門,引發了一系列問題:首先,進行試點工作的本科院校和重慶市教育考試院所司職能職責不同,市教育考試院負責全市各類教育考試的具體工作,而由對口本科院校開展專業技能測試在考試權威性上就打了折扣,似乎不如初中生畢業考試和普通高中生畢業考試;其次,各個試點本科院校技能測試的標準、內容不一致,同時測試的時間、地點不統一,阻礙了“3+4”招生工作的進展;最后,轉段考試沒有統一的考試組織機構,也沒有統一的考試標準、內容。同時,由于這類升學方式在最近幾年才興起,相關的市教育部門還沒有做好宣傳準備工作,對這一形式的升學道路還處在摸索狀態,待完全成熟后才會向大眾推廣,導致一些學生家長對“3+4”分段培養模式缺乏信任。
課程是實現各級各類培養目標的載體,中職學校和本科院校分屬兩個不同的教育體系,培養方式、目標存在很大的差異。[3]文化基礎課是本科階段的必修課程,而專業技能課是中職學校的特色,出現試點中職學校與本科院校的課程銜接、理論與實踐差距較大的問題。因此,中職學校應與本科院校在原有校際合作的基礎上,深入探討“3+4”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內容、教學計劃等,做到兩個學習階段的無縫銜接,建立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中職學校和本科院校要進行均衡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分配,既要滿足中職學校對實踐操作技能的要求,又要為進入本科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理論知識的基礎,真正實現“3+4”分段人才培養的目的,向社會輸送高層次復合型技術人才。
既然兩個不同學習階段的學校側重點不同,需要縮小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那么中職學校與本科院校就分別需要能夠勝任專業理論知識教學與專業實踐技能教學的教師。對此,中職學校和本科院校在“3+4”分段培養模式上就應增加理論教師和實踐技能教師的需求數量,必要時也可以請對口試點學校的教師為“3+4”分段培養的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補充或者實踐技能的指導教學,幫助學生快速適應不同階段的學習。
對學生培養目標的達成主要依據培養方案的制訂與執行。培養課程的銜接是在培養目標銜接的基礎之上進行的,而培養目標的銜接要求試點中職學校和對應本科院校共同參與培養方案的制訂,這是銜接兩個不同學習階段的首要步驟。[4]課程的設置、績效的分配都關乎選拔優秀中職學生到本科院校繼續學習。針對專業技能考試內容、難度設置不同的問題,考試內容應建立在雙方共同制訂的培養方案內容基礎上,并符合教材內容,否則既會違背培養分段人才的初衷,又有損校際合作關系的發展。中職學校和對口本科院校應進一步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均衡設置綜合性課程和個性化課程,加強不同學科課程之間的融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專業素質全面協調發展。[5]在培養課程設置上,本科階段應減少與中職階段重復的專業課,本科階段的學習應對專業知識作縱向延伸。中職學校和本科院校應協商設置統一的培養目標并按規定執行,然后依據目標決定專業技能考試難度深淺。在此基礎上,中職學校要了解本科院校的招生需求,本科院校也要充分考慮中職院校分段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況。
重慶市教育考試院要根據各個對口學校聯合制訂的“3+4”人才培養方案、目標、計劃等設置“3+4”測試標準及內容,既要滿足學生繼續學習的升學訴求,又要符合本科院校對人才需求的最低標準。同時,市教育考試院還應將制訂的測試標準及內容通知至各試點學校并監督其執行情況。各對口院校要整理“3+4”人才培養進展報告上交市教育考試院,保證招生考試工作順利開展。
重慶市教育考試院負責組織開展“3+4”轉段考試,并確定文化素質考試和專業技能測試的時間、地點,制訂考試現場。考生應遵循的考場制度,違反考試紀律的考生必須接受相應處罰措施。為此,教育考試院應委派專員進行考試現場的紀律管理及監督檢查。考試結束后,教育考試院統一統計學生成績、制作錄取名單,由相應本科院校官網公布錄取學生名單。對文化基礎考試、專業基礎考試和專業技能測試達到合格標準的考生,相應本科院校要在市教委下達的轉段本科招生計劃內依據綜合測試成績擇優錄取。
對比普通高中招生考試在全社會樹立的公信力,市教育部門應積極開展“3+4”轉段模式的招生宣傳工作,將相關試點的招生計劃、招生對象、招生形勢、培養目標、入讀年限等信息明確告知全社會,并以設立減免學雜費、發放資助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學生、家長進行選擇,促進公眾對“3+4”分段培養這一升學方式的了解與信任,建立讓學生、家長放心滿意的升學途徑。
當下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高端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大,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機遇已然來臨。中職學校在部分學生和家長的認知中,是學習成績差、自律性低、不服管教且貪玩學生的聚集地,這種思維定式扼殺了學生發展的可能性。為了讓中職學生進入社會后有一技之長,也為了中職學生能有多元化的升學選擇,“3+4”分段人才培養模式應運而生。“3+4”分段培養模式是中職學生增長知識、提升學歷的重要升學途徑之一,是實現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美好愿望的必要舉措,也是學校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必經之路。因此,可以相信和預見,這一培養模式的發展之路必然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