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堅
(廣州市海珠區鄧世昌紀念小學,廣東廣州,510240)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下稱《意見》)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具有重要的引領與指導作用。《意見》指出,要強化教育教學督導,“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將教育督導工作作為深化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有效舉措。
在當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督導不是突擊檢查,不能流于形式。教育督導人員要將責任根植于所督導學校本身,帶領學校開展常態化的教育督導工作,本著“為學校服務、為校長分憂”的心態,堅持“惟日孜孜,無敢逸豫”的精神,為學校發展耕耘出一片廣闊的天地。筆者認為,在常態化的教育督導工作中,教育督導人員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學校要想全面落實這一根本任務,就必須以高度凝練的辦學思想作為指引。如果一所學校沒有明晰的辦學思想引領其發展,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那么學生的全面發展將無從談起。
教育督導人員大都是在學校管理崗位上工作多年的人員,其在學校發展戰略的制訂與實施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與獨到的見解。教育督導人員可站在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幫助學校挖掘自身的發展價值,促使學校以內在的自生力量帶動自身的持續發展。對此,教育督導人員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學校的辦學思想由其自身的特色優勢、文化基因和精神價值等因素綜合凝練而成,是學校最具特色的內在發展價值,也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因此,幫助學校分析和挖掘其深層次的發展動力,是教育督導人員的首要任務。
首先,教育督導人員可結合學校的地域特色、辦學歷史、傳統特色項目、師生的主流價值取向以及家長、社區的目標期待等因素,為學校提煉辦學思想提供指導性意見。待學校凝練出辦學思想之后,教育督導人員還須幫助學校構建完整的辦學理念體系。一般而言,辦學理念體系包括學校精神體系、目標體系和辦學實踐體系三大方面。第一步,督導人員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通過協助學校形成符合學校氣質的“一訓三風”(即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精神體系,使學校尋找到自己的內在精神氣質。第二步,幫助學校依據辦學思想和精神體系,制訂育人目標、學校發展目標、家長成長目標和教師成長目標等不同主體的發展目標,構建完整、立體的目標體系。第三步,指導和協助學校規劃與落實包括校本課程體系的構建、特色活動項目的打造等在內的辦學實踐體系,引導學校在教育實踐探索中不斷體悟自身的內在價值追求,不斷落實學校的精神體系與目標體系要求。
辦學理念體系作為學校發展的總綱領,只有落實在學校發展規劃的制訂與實施中,才能使學校的文化基因和內在精神得以彰顯和煥發。因此,教育督導人員的另一項重要工作便是協助學校理清發展思路、跟進學校的發展規劃。
筆者在督導中發現,有的學校雖然有辦學理念作為指引,但缺乏清晰的戰略目標和具體的實施規劃,導致其在辦學實踐中無從下手。對此,教育督導人員要幫助學校分析自身發展的優勢和弱勢、機遇和挑戰,細化學校各個方面的發展目標、發展規劃和發展步驟,從而達到從整體到局部全面理清發展思路的目的。比如,教育督導人員可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幫助學校從校園環境規劃、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學校課程規劃等方面細化目標,制訂相關實施方案。此外,教育督導人員還要積極跟進學校發展規劃的具體落實情況,經常深入學校跟蹤督查,對學校的發展給予及時、有效的指導與幫助。在跟蹤督查中,督導人員要注意通過觀察、訪談、調研等方式,通過學生、教師、家長和社區等多種渠道盡可能多地收集各方信息,綜合分析、比對得出具體方案執行情況、具體目標實現情況等立體化數據,并根據規劃實施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提出調整意見和對策。
課程教學既是學校最主要的工作,又是營造學校特色文化氛圍、體現學校特色辦學思想價值追求的最重要一環,自然也應成為教育督導中最需要被常態化關注的重要內容。
課程是學校育人的關鍵要素,教育督導人員在幫助學校構建辦學實踐體系的過程中,要將工作重點放在學校特色校本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完善上。
一方面,督導人員可對學校周邊的課程資源進行調查與分析,建設更加符合學校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體系的特色校本課程。比如,筆者在對某所學校進行督導的過程中,深入考察該學校周邊的資源情況,發現該學校附近既有歷史悠久的古村落,又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還有支持學校教育工作的社區服務中心和熱心的家長群體。對此,筆者站在全面育人的角度,充分挖掘、利用這些資源的教育價值,幫助學校搭建了既科學合理又具有學校特色的STEAM課程體系結構,包括綜合型活動拓展課程、德育體驗課程、生態考察課程、微生活實踐等課程模塊。
另一方面,督導人員可結合學校的發展特色,引進與合理改造其他同類學校的特色課程,使其發展、延伸成為該校的特色課程。比如,筆者將其他學校的陽光體育課程引進所督導的學校中,并結合所督導學校的體育傳統項目,創設了綜合性、全校性的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將所任職學校的理念文化課程、志愿者項目課程改造成為所督導學校的地域文化探索及學雷鋒課程,并通過課堂教學、社團活動、社區活動、親子活動等途徑加以實施,進一步拓寬了學校的課程育人路徑。
課堂教學是學校育人的主陣地,教育督導人員除了需要認真開展推門隨堂聽課、查看教師教學設計等常規工作,還應幫助學校貼合自身辦學優勢,形成富有特色、體現該校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幫助學校構建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育督導人員要遵循三方面原則:一是引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情感體驗,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二是引導教師注重創新,包括創新教學環節、創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促發教師對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更新;三是協助教師構建立體化課堂,包括立體化的課堂溝通渠道、立體化的課堂評價方式、立體化的課內課外實踐體驗等,這樣才易于學校打開課堂教學的新格局。
為學校搭建跨校、跨區域的溝通平臺,聯動社區和社會力量,構建學校發展的協同推進機制。為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搭建溝通平臺,是常態化督導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教育督導人員應抓好抓實,充分發揮自身的溝通橋梁作用。
督導工作架起了學校與教育局等有關部門之間的橋梁,因此,教育督導人員要及時、有效地發揮好自身的溝通橋梁作用。督導工作不是行政檢查,而是雙邊活動,督導人員與被督導學校之間是一種坦誠友好、開放互動的關系。督導人員應秉持開放的心態與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等進行溝通了解,并通過科學的評估和全面的分析,匯總學校的需求和所存在的問題,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并做好后續溝通工作。良好、高效的溝通機制既是促進督導人員、學校及有關部門共同發現問題、達成共識、解決問題的基本保障,又是督導人員與學校之間的信任基石。
教育督導人員還需要借助多方資源力量,為所督導學校的教師搭建進修培訓、教學研討的溝通學習平臺。比如,筆者除鼓勵所督導學校教師參加學區的說課、評課活動,與區內同行相互切磋、共同學習外,還建立了所督導學校與所任職學校之間的教師溝通交流平臺,定期開展聯合備課、主題交流和專題培訓等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此外,筆者還參考所任職學校的做法(即按照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安排培訓經費,組織教師進行交流、考察等),幫助所督導學校開展教師外出交流學習活動,為教師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溝通和學習平臺。
教育督導人員還應指導學校構建與社區及社會的聯動網絡,為學生搭建綜合化的實踐平臺。在與社區或社會力量聯動的過程中,有些學校會覺得力不從心或無從對接。此時,教育督導人員應借助學區或教育局的力量,幫助學校找準聯動切入點。例如,學校以學區名義聘請派出所的民警、消防大隊的消防員、醫院的醫生等人員走進學校,開設講座、組織實踐活動,將各種社區及社會力量有效轉化為學校的教育資源。此外,教育督導人員還可引導學校參考其他學校的成熟做法,加強與社區之間的聯動。筆者便指導所督導學校參考筆者所任職學校的“志愿者服務項目”實施辦法,建立了服務學生德育成長的“校社”聯動機制。
在常態化的教育督導工作中,督導人員要指導學校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設,形成體現學校特色的制度文化,幫助學校形成長效的組織管理機制,同時還要建議學校引進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從不同方面提高學校的組織管理效能。
制度治校是學校管理的重要一環,教育督導人員應關注學校的制度文化建設。一般而言,學校的制度文化包括學校的組織架構、規章制度、管理條例、行為規則和規范等不同方面。督導人員可通過查看學校的相關制度文件、現場督察制度落實情況、實地感受制度文化氛圍等方式,幫助學校找出現有制度的優劣勢,給予針對性的完善與改進建議,并找出制度文化的發展方向,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行動建議。督導人員引導學校用制度形成保障、用制度凝聚力量、用制度促進發展,使制度升華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助力學校發展的有效策略之一。
優化學校管理機制,能夠幫助學校提高管理效益,促進學校和諧、長遠發展。因此,督導人員要幫助學校形成以人為本的長效管理機制。在督導工作中,筆者參考所任職學校的做法,針對學校工作的主要方面,協助所督導學校建立、完善了相應的管理機制。比如,針對行政和內勤工作建立了問責管理機制,層級管理機制,教代會、工會運作機制,以及校園安全工作機制等,針對教師隊伍建設建立了績效考核機制、教師培訓機制和教科研機制,針對學生的發展建立了教育資源開發機制、德育活動實施機制、學科多元化評價機制等,針對學校與外界的聯系工作建立了家校互動機制、校社聯動機制等。一系列精細化的管理機制,成為學校工作有序開展的保障。
教育督導人員還要引領學校采用高效的管理手段。21世紀是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各種科學技術的應用,不僅引起了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的變革,也帶動了教育管理的創新。教育督導人員需要引領學校借助互聯網、云平臺等適用于教育場景的、高效的技術手段,幫助學校提升管理效能。比如,可引導學校借助QQ群和微信群以及微信公眾號等簡單易用的溝通手段和平臺,搭建及時、有效、便捷的交互平臺。這一交互平臺可通過不同的群分組以及欄目分類,覆蓋于學校內部之間、家校之間以及學校與社區、兄弟學校之間,從而形成覆蓋學校不同工作流程的、便于開展協同管理的信息同步和共享體系。通過暢通學校的信息交互,學校實現管理的科學化與精細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督導人員責無旁貸。教育督導人員應以主人翁的身份走進校園,將自己置身于“做好教育”而不是“點評教育”的位置,以幫助和指導學校發展的立場,落實常態化督導工作,為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特色和卓越發展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