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麗
(福建建筑學校,福建福州,350007)
2019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制定出臺,為新時期中等職業學校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做出新的規定和指導,文件提出,“要推廣翻轉課堂等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信息化水平”[1]。在“互聯網+”時代,中職德育應該如何加強與信息技術融合,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增強德育的親和力和吸引力,是新時期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從哲學角度來說,價值屬于關系范疇,是指價值客體與價值主體兩者之間,表示客體的屬性和功能與主體需要間的一種效用關系的哲學范疇。從價值定義出發,信息技術應用于中職德育,信息技術是價值客體,中職德育是價值主體。當前,信息技術應用于中職德育的價值得到了研究者的一致肯定,包括教學手段的更新、教學內容維度的擴大、教學時空的拓展、教學效果的提升等多個方面。圍繞著價值的內涵分析,將信息技術應用于中職德育應該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選擇一項技術是否應用于某項事物時,比較常見的做法是堅持實用的原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手段,實用的第一步是可用。信息技術要能應用于德育,判斷的依據是客體和主體是否適合,即兩者是否具有一定的適應性,能否找到兩者之間的契合點。實用的第二步是效用,即信息技術服務于德育,能否帶來與眾不同的效果,產生效用的量等,這是實用的判斷依據。抓住了實用的基本定位,信息技術應用于德育的價值才不會偏離。
《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9〕13號)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2]在人才培養中,德育承載著重要使命,立德樹人既是中職教學的目標要求,也是德育的內在性要求。確立根本目標,解決了信息技術應用于德育中應該以什么為指導的問題,為人才培養確定了方向。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就信息技術應用于德育來說,關鍵是要處理教師和信息技術手段的關系,即理順價值關系中的主體和客體關系,探索構建教師主導與信息技術結合的合理教學模式,確保培養目標落地。
理順和明確當前中職學校德育的難點和存在的問題是關鍵。中職德育難點在于德育教學效果不明顯、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無味、課堂吸引力不強,其中,難的根源在于還未做到課程改革創新。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著力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就要深刻把握“八個相統一”,特別強調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對照德育的要求,德育理論教學和德育實踐要結合起來,特別是學校要加強德育實踐教學,要堅持德育的統一性和多樣性,進一步開展具有個性的德育活動,注重個性化的德育資源開發。
當前,信息技術融入中職德育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一定實效,但也在實踐中出現了一定的偏離,具體表現在摒棄了實用的目標定位,比較追求信息化的形式和外表。例如:教師在處理信息化手段和教學內容的關系問題上,將信息化手段擺在第一位,存在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現象;在教學中處理信息技術手段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關系問題上,又存在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用信息化取代教師的思想誤區。信息化服務于德育的效果不明顯,信息技術的作用未被完全挖掘。這些問題從表面上說,是中職學校德育教師盲目使用信息化手段的問題,對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關系認識不夠準確的問題,而實際上是教師對信息技術為什么要應用于德育的問題未有深刻認識,信息技術的功能定位不夠準確。
從信息技術與德育結合的角度來考慮,當前中職德育的難點和關鍵點有兩個:一是加強德育實踐教學,提高德育實踐教學效果;二是開發德育教學資源。就德育實踐教學來說,當前德育實踐教學使用信息化手段不多。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偏向于德育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手段,而對德育實踐的關注度較少。德育實踐的實施在德育課堂之外,受條件限制,教師要評判和考量德育實踐是比較困難的,這必將影響德育實踐的效果。可見,信息技術融入德育實踐教育的問題還未解決。
中職德育教學資源開發不足,主要表現為結合專業的德育教學資源并不多,而信息化的德育教學資源更少,影響了德育教學效果。長期以來,理論界對德育教材資源出版發行存在一定認識誤區,認為德育資源主要由國家開發。雖然各大院校也開發了一些德育教學資源,但是信息技術與德育教學的融合度遠遠不夠。當前,中職德育教學的有效資源不足已成為困擾教師教學的重要問題,中職德育教學資源的開發迫在眉睫。
就德育與信息技術的價值關系層面而言,德育是主體,信息技術是客體,而在德育之中,教師又是教學活動的主導,因此,在德育、教師、信息技術這三者的關系中,教師才是德育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和認知規律,適時點撥和啟發學生,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掌握教學知識點。不論是在傳統時代,還是在教育信息化時代,教師的主導作用都不可替代。當前,信息技術手段代替教師主導作用的現象還存在,德育教學中主客體之間關系不明確,主客體之間相互融合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德育目標包括“知、情、意、行”四個方面,教育目的在于讓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培養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從而轉化為道德行動,道德實踐是最為重要的。長期以來,信息技術與德育實踐融合問題并不被重視,德育實踐教學的難點問題即德育實踐過程管理問題和教師對學生德育實踐的評價問題,一直無法很好解決。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堅持開門辦思政課,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結合,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完善思政課實踐教學機制。[3]德育課程實踐教學問題被再次提出,特別是提出要完善思政課實踐教學機制,這對于德育實踐教學來說,是一種更高的要求。
用信息技術解決德育實踐教學的難點,第一層應用在于開發,即開發設計出應用于德育實踐的相關軟件產品。學校要梳理德育實踐流程圖,找出管理學生的關鍵信息點,如考勤打卡、參與活動、活動表現、效果呈現,用信息化記錄德育實踐全過程。第二層應用在于數據分析,即對信息化教學中產生的數據加強挖掘和使用。學校要利用大數據建立數據庫,加強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態度、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活動表現等方面的數據分析,從而形成教學診斷,使之優化改進。第三層應用在于共享,即充分挖掘和利用企業德育教學資源,利用網絡技術實現共享。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提出,健全專業教學資源庫,建立共建共享平臺的資源認證標準和交易機制,進一步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4]加強德育教學資源開發是信息化融入教學的重要成果體現,能拓展延伸學習者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是實現網絡教育第三課堂的重要手段。
做好德育教學資源開發,首先應結合職業教育類型特點進行。職業教育類型特點是對接產業和職業的教育,重視實踐技能的培養和動手能力的提升,突出校企合作辦學。因此,德育資源的開發應結合這幾個方面的工作進行,在學生動手實踐、實訓課堂教學、校企合作辦學的過程中,深入進行德育元素挖掘,做好工匠精神、專業精神、職業精神的滲透和培育工作。其次,德育資源應結合學生的關注點和興趣點進行開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創新思想政治教學活動體系和實踐教學模式,運用學生易于接受的話語體系開展教學。因此,德育資源的開發要深入挖掘中職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元素,從學生的興趣愛好著手開發德育教學資源,增強德育的親和力。
教育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著力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教育服務供給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5]實踐經驗證明,在信息化背景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一種十分適用的教學模式,要積極探索構建線上線下深度交融的教學模式。
做好深度交融,應抓住教師和學生兩條主線,教師要擅教,學生要樂學。教師要擅教,是指在信息化背景下,要做好線上教和線下教。在線上,教師要注重“開發和統計”,線下要注重“設計+引導”;線上注重開發,包括教學資源開發和教學環節設計,將游戲闖關、動畫等引進教學,增強趣味性,線上還要注重數據統計,合理應用數據對教學診斷和改進形成支撐。在線下,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合理安排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知識點,梳理知識點的內在邏輯,做好實踐教學每個環節的教學設計工作,在實際教學中注重循循善誘,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小組活動探究和小組研討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通過啟發和引導,帶領學生共同探究。
此外,要使學生樂學,就是要求線上和線下教學模式要凸顯趣味性、問題性、生活性。問題導向的德育教學模式以解決問題作為出發點,構思和設計教學知識點和內容,用問題引起思考和研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在解決問題中掌握一定的德育道理,適合在中職德育教學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