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天才
【摘 要】初中物理實驗教學離不開信息技術對于孩子們思路的拓展、開闊和深入。初中物理教師應該合理介入信息技術,使學生樂學善學;高效運用信息技術,助學生批判質疑;巧妙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勇于探究。物理教師,應該借助信息技術這一“神器”,不僅僅讓學生習得節能,而且得到思維鍛造、受到人文滋養,強化質疑批判意識,為實驗課堂增值,為學生理解助力。
【關鍵詞】物理實驗;信息技術;樂學善學;批判質疑;勇于探究
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能以聲、光、電等手段迅速地、同步地、高效地傳遞多種信息,這比之教師僅僅用手操作實驗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基于此,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應恰到好處地運用信息技術。可以發現,新技術背景下,物理實驗不再是教師高高在上地進行演示實驗,而是師生共同觀看,共同在信息技術的介入中進行分組實驗,實驗結果也不再是由教師單項灌注,而是通過信息技術“聲光色”的展示而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因而教師不再是盛氣凌人,不再是頤指氣使,不再是牢牢把控著話語權和實驗操控權。相反,教師更加關注了不同學生進行實驗時的操作實情,更加關注了不同學生的學情、氛圍和師生關系,以此打造了生機盎然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新時空。
一、合理介入信息技術,使學生樂學善學
既然信息技術為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打開了一扇更大的窗戶,展示了更多的創造性和可能性,那么,我們何不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善學樂學的源動力呢?關鍵就在于信息技術的合理介入,是否最大限度地喚醒了學生?是否創設了新穎的、活潑的、別致的課堂氣氛?是否成為一種解放的力量,解放了實驗時空,解放了原始實驗工具,解放了科學實驗的更多關鍵性環節?對此,初中物理教師需要反思,需要在信息技術操作的精細化程度和介入的合理化渠道上下功夫。如此,才是對初中生較大的負責,才是對實驗教學的較大的負責,才是對初中理化教學內涵式改革的較大的負責。
比如九年級物理《能源:危機與希望》教材中安排了一副“三峽水電站”的圖片,以此引出能源問題。對此,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重組教材:由原來的一幅圖重組為六幅動態圖片:飛行的飛機、柯受良駕車飛越黃河、三峽水電站、太陽能電池板、大亞灣核電站和風力發電。追問:“以上六種能源是否可以無窮盡地用呢?”接著出示100年后的“迎貴賓”情景:由于能源耗盡,人類只能用自行車迎接外國貴賓……
可以發現六幅動態圖片,喚醒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興趣力,也是學習力、思考力和探究力,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是否可以無窮盡地使用能源呢?”“一旦能源用完了,我們該如何辦呢?”而100年后的“迎貴賓”情景,則讓學生興致盎然:太可笑了,若干年之后,我們居然回到了過去,僅僅是因為不注意節約能源而導致的。或許自行車“迎貴賓”還是好的,有一天更多的能源枯竭了,連自行車都沒有了呢……這樣的樂學善學,離不開“聲光色”耀眼的信息技術的深度介入,離不開信息技術支撐下的資源重組(包括畫面重組和想象畫的呈現)。實踐證明,注重趣味性、啟發性、科學性、綜合性、實踐性、創造性較強的初中物理課堂資料重組,必將開拓生機盎然的實驗教學新時空。
二、高效運用信息技術,助學生批判質疑
物理實驗教學中并非“順風順船”就是最好的,并非沒有任何質疑就是最好的。課堂中多一些質疑的聲音,多一些批判的聲音,反倒是課堂和師生的“福音”。或許追問了什么、質疑了什么、批判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此過程中,學生質疑意識的萌芽,批判精神的確立、物理視域的擴大,以及自由之光、創新之光和創造之光的閃爍,才是物理實驗教學中更加重要的目標。實踐證明,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神來之筆,能夠把初中物理實驗中的一些現象化繁雜為簡單,分岔之處需撥之,阻塞之處需疏之,必將輕松地突破難點解決重點,進而助學生形成批判質疑意識。
比如《內能》的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呈現對比情景“運動的瓶塞”、“熱運動的水分子”和“發生形變的彈簧”、“相互吸引或排斥的水分子”中的能量,先讓學生自主分析,再由學生自主總結并填寫對比表格,建立與形成內能的概念。孩子們很快得出結論:“熱運動的水分子有分子動能。”此時,教師應追問:“冰塊雖然溫度低,但難道就沒有內能嗎?”經過這樣的對比和生活印證,學生明白了,內能與溫度有關系,但更與分子運動有關系。
課堂實踐告訴我們,恰恰是對“冰塊雖然溫度低但難道就沒有內能嗎”的追問,促使學生在思維的更深處進行質疑,進行批判性反思:“只能這樣嗎?”“雖然……難道……”“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學生的追問愈多,其思維的鍛造愈深,自然,實驗的效果也就愈明顯。而這一切,離不開信息技術對于孩子們思路的拓展、開闊和深入。物理教師,應該借助信息技術這一“神器”,不僅僅讓學生習得知識,而且得到思維鍛造、受到人文滋養,強化質疑批判意識,為實驗課堂增值,為學生理解助力。
三、巧妙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勇于探究
物理實驗并不是顯現出實驗現象就結束了,而應該有更多的“生成點”和“延伸點”。這樣的“生成點”起始于課堂,但作用于課外,以此發現一個更遼闊的物理世界;這樣的“延伸點”起始于學生,但延伸到更多的成人世界,以此發現一個更鮮活的物理的乾坤。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那高超的鏈接功能,才能使物理實驗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走向那色彩斑斕、豐富多姿的世界。對此,物理教師應有強烈的拓展意識、大局意識和拓展意識,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為“延伸點”而提供一切可能。
《能源:危機與希望》的學習到結尾階段,可以利用多媒體動態展示“石油污染海水”的情境,引領學生思考:地球上的能源并非用之不竭,而部分人類肆意開發和浪費,對此,你有什么獨特的看法或者改進的措施?風能、太陽能、核能或者其它一些不知名的能源等等,是否可以成為一種理想的為人類造福的能源?其依據是什么?能不能利用信息技術在課外模擬“資源枯竭”情景或新生資源拯救的地球情景?
能源枯竭到一定程度究竟是什么后果?僅憑學生的想象是不夠的,還需信息技術的清晰顯示;同樣,未來能源的枯竭和新能源的再生,也需信息技術的巧妙借助;而之后的模擬實驗,更需要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這一切隱含著這樣的一種美好的走向,那就是:相對于傳統技術下的物理實驗,信息技術支撐下的物理實驗更加容易達成目標,更有成功的多種可能性,更有無限探究的余地和空間。同時,實驗過程的清晰展示,實驗學生的廣泛參與,實驗效果的事半功倍,實驗時空的無限拓展,無疑是初中物理實驗過程中更加需要的境界。
的確,計算機那“過目不忘”的記憶優勢,那“簡易的交互性性能”,那清晰化的入微能力,必將在更大程度上為初中實驗教學助力——比如憑肉眼無法觀測到的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變化、憑傳統道具無法做到的古今時空的濃縮過程,憑雙手無法觸及的物理的內部規律的運轉等等,皆可以憑借信息技術保駕護航。物理教師,應該是信息技術高效助力物理實驗教學的先行者、建設者和更新者;物理教師應該俯下身子,關注實驗細節,以生為本,熟稔運用各種技術情境,并打造出厚重、多姿、情理俱進、生機盎然的物理實驗教學新時空。
【參考文獻】
[1]侯佳美.信息技術讓物理實驗教學生機盎然[J].課程研究,2018,(5):45
[2]吳強國.物理實驗教學高效性例談[J].中華少年,2019,(4):72
(注:本文為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信息技術助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2972)
(甘肅省武威第十四中學,甘肅 武威 7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