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茜
【摘 要】本文基于道德體諒模式以及道德教育發展階段論等理論,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再結合大量孔子教育學生的相關案例,對孔子的德育思想進行了分析、整理。同時根據現代小學教育設備及教學資源相對完備,但教育模式相對滯后的現狀,現代班主任在教學中應該注重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同時改善教學環境、構建合理的道德評判體系,做到與時俱進。
【關鍵詞】孔子;德育思想;現代意義;小學班主任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儒家學派培養人的基本理論,也是貫穿中華民族兩千余年的人格培養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近年來我國的教育理論研究雖然對道德教育有了一定的重視,但現代道德教育的理論體系并不完善,學界對德育思想、德育實踐的相關研究也較缺乏。所以本文對孔子德育思想進行研究,旨在通過對孔子德育思想中德育核心、德育目標、德育方法等基本理論的整理歸納,在當下及未來語境選對中國現代小學道德教育進行現狀分析,為提供理論依據和創新來源,并且根據現代教育體系的實際情況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案。
一、孔子德育理論的研究
學界對于孔子德育思想的研究,在理論方面大部分學者都提到了“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范”的道德理論體系,這在學界可以說是達到了共識。任兆妮、李文濤、高慈、李曉熠等學者都認為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理論體系,同時也是德育內容的中心,并且“禮”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而劉維婷則認為“仁”不僅是理論核心,還應該賦予更加具體的意義,那就是將“仁”看作是人的內部修為,這樣“禮”就不能簡單地視為外在行為的表現了,而應視為人所體現出來的所有外部表現。除對孔子德育思想大方向的定義把握外,部分學者還就孔子德育理論中的一些具體理論進行了論述。單流通將“仁”的核心放在“人性論”的大范疇進行論述,同時提及“中庸”的儒家處世哲學與“禮”的處事行為之間的關系。
學界大部分學者對于孔子的德育思想的現代意義表現出了極大的重視,但并沒有對小學班主任的德育研究的重要性進行清晰論述。其次,學界對于孔子德育思想的研究過于偏重理論方面的研究,認為理論是用于借鑒和創新的第一手資料和重要養分,但卻忽略了孔子德育思想中在小學的實踐的部分,這就造成了即使理論研究十分完備,但在實際應用中班主任卻無從入手的尷尬局面。再次,大部分學者因為孔子的思想是幾千年前的思想,所以他們研究的預設就是過去語境,而沒有立足當下,同時前瞻性地站在未來語境下進行研究論述,這也使得孔子的教育思想被研究出來后并不適合于現在的教育體系。最后,筆者認為對于文本的解讀不應該只是立足于文本本身,更多的是研究者本身所處的時代和觀念對文本的再創作,不斷從古老而又傳統的文化思想中得出源源不斷的靈感,讓它們不至于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所以對于孔子德育思想的研究也是這樣,只有帶著有利于當代和未來的目的去研究,才能讓經典不死,永遠流傳。
二、孔子德育的核心內容
1.德育核心
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是“仁”,這也是整個儒家道德理論體系的核心。孔子認為“仁”是最高的道德準則,是一個人的內心最本質的表現,失去這種本質的人則成了沒有靈魂的空殼,不足以稱之為完整的人。這也是孔子“性善論”的體現之一,他認為人從本質上就是具有“仁”的特性的,只不過在后天的成長中缺乏了有意的引導和約束。所以,假如對人進行正確的教育,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
2.五項基本情操
孔子的德育思想中包含了五項基本情操,那就是“溫、良、恭、儉、讓”。這也是孔子自身待人接物時的行為方式。這五項基本情操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字—“和”,這樣中庸的思想,貫穿了整個儒家學說的發展歷程,也是孔子思想的標桿。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接觸,是人道德好壞的最有效實施階段,與人相處時的狀態也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內心是否真正有德行。
三、孔子德育思想在小學的現代意義
1.現代理論價值
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民族存在的根本,而在對傳統文化繼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則是將理論付諸實踐的關鍵步驟。這就要求我們充分了解傳統文化的特質以及其對現代理論的價值。研究和分析孔子德育思想的現代理論價值,從中尋找精神給養和創新源泉,并且結合現代教育的實際情況獲得啟示,才能夠在現代教育實踐中有新的闡發和源源不斷的動力。
我國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文化建設也成為了其中的關鍵部分。儒家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它也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儒家文化中磨礪人的意志,將“仁”作為終身目標并一生為之不懈努力的精神,能夠鼓勵現代受教育者學會堅持不懈,不斷地完善自己,在學習生活中主動尋求進步,這對現代德育工作的進行提供了極大的精神助力。
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靠的就是不斷地革新,與時俱進。時代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我們國民的道德教育也應該是不斷創新的。在對孔子德育思想的高度了解下,結合當代教育環境以及未來時代走向,不斷創造新的德育模式和德育理念是十分必要的,而孔子的德育思想中有益的部分能夠不斷為創新工作提供靈感來源,也能夠作為標桿控制創新的走向和程度。
2.現代實踐價值
將孔子的德育思想與現代道德教育相結合,尋找合理的實踐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在現代道德教育實踐中,我們不僅應該關注教學本身的方式方法,也應該關注教學的環境以及教學成果的檢驗和評判。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關心學生本身的特質,注重其主觀能動性的激發,從而獲得更加持久的教學效果。
校園花草樹木的設計應該是具有美感的,在對校園進行規劃設計時,學校就應該充分考慮到校園自然環境所需要承擔的德育功能??鬃釉趯W生的道德教育過程中,十分注重教學的自然環境,所以他才會贊成曾點“風乎舞雩”的觀點,因為只有在優美高雅、審美趣味較高、靜謐整潔的環境中,人的情操才能夠被潛移默化,受到不自覺的影響。好的環境能夠給受教育者提供好的心情和心境,從而調動其思考的主觀能動性,在安靜的環境中自覺地感悟道德的真諦,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定期的草木修整、長期維持校園環境的整潔、對校園內外的噪音源進行處理,都是十分必要的。人不是圣賢,并不能做到在骯臟嘈雜的環境下還心如止水、毫無雜念,所以我們應該重視校園自然環境的建設。
3.德育方法的踐行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是基于對人性本質的考量,他認為人的本質是善的,所以每一個人都不應該因為出身及職業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F代教育中的教育公平也是如此,中國教育由于地區差異、城鄉差異等問題,教育公平難以達成絕對的公平,但是通過一系列相應的舉措,包括政策上的宏觀調控,盡量縮小教育水平的差距,無限接近教育公平是十分必要的。
同時,教育公平并不意味著每一個學生都接受相同的教育,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差異,在充分了解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對其采取相應的道德教育措施??鬃幽軌蜥槍Σ煌瑢W生的特質對他們相同的問題進行相應的解答,就是基于對學生的高度了解?,F代教師由于所需關注的學生數量過度,經常會出現對學生了解較少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學會通過學生的日常行為觀察其背后的性格和德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是現代教育所需堅持的原則。
四、結束語
1.孔子德育思想是以“仁”為核心,以五項基本情操為德育內容,以所有公民為培育對象,以培養君子為德育的培養目標,對于小學生性格與情操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2.孔子的德育形式是以基于對學生深入了解、針對學生個體特質而制定的因材施教的方法,他注重對小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引導和激發,通過正確的表揚和批評方式,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他還善于用學生身邊的優秀的人作為榜樣,自己也以身作則引導學生向成為君子的目標努力,班主任可以通過德育培養小學生細心、博愛的情懷。
3.孔子還注重德育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選擇和建設,認為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給學生的道德修養帶來影響??鬃訃栏癜凑铡叭省钡臉藴始s束學生,并且十分重視學生的道德行為,將道德行為的好壞視為一個人是否有道德的最終體現。
【參考文獻】
[1]單流通.在教學中如何繼承孔子德育思想[J].教書育人,2018(35):71
[2]李曉熠.孔子《論語》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價值[J].芒種,2012(02):53-54
[3]梁艷珍.先秦儒家思想對當代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啟示[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06):9-10+37
(太倉市港城小學,江蘇 蘇州 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