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燕
【摘 要】計算教學屬于數學教學的關鍵構成部分,也是深入學習數學和其他理科學科的基礎。計算能力的培養需從小學階段開始,教師要抓住小學生能力高速發展和具有極強可塑性的機遇,通過日常教育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計算能力的提升“保駕護航”。
【關鍵詞】好習慣;學生;計算能力
從數學角度來看計算能力是歸納與轉化能力的表現,即為將復雜、抽象的數字或表達式通過數學方法轉換成能理解的數學式子的能力。小學數學既是培養計算能力的初級階段還是啟蒙階段,教師需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以學習習慣為切入點提高計算能力,同時提升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與敏感程度,為其將來的繼續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一、基于興趣視角著手,吸引學生主動計算
計算教學雖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學習起來相對枯燥乏味、機械無趣,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在計算中也缺乏主動性。對此,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基于興趣視角著手,利用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計算教學,像游戲、競賽、角色扮演等,提升計算訓練的趣味性,從而吸引他們自覺主動參與到計算中。
在“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第8頁的主題圖設置問題:60副陸戰棋,每20副打一包,能打幾包?怎么列式?學生能快速列式60÷20,讓他們分享更多的解題思路,比賽誰說的多,預設:60里面有3個20,20乘以3=60,6里面有3個2等。接著,教師點撥學生用豎式計算,講述豎式中各部分含義,使其嘗試列豎式計算,思考:3為什么寫在商的個位上?豎式中60-60=0表示什么意思?帶領他們進行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隨后教師設計題目:現有250元,每本科技畫報20元,每本《辭海》60元。如果用帶的錢全買科技畫報能買多少本?全買辭海呢?還剩多少元?帶領學生現場練習。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基于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熟悉的購物現象著手,吸引他們主動思考、列式和計算,使其能正確地進行除數是整十數商是一位數的口算和筆算,提高計算能力。
二、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增加計算教學準度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可謂是無處不在,要想通過好習慣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需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施教,有針對性的制定計算教學規劃和訓練方案,強化教學內容的可行性與目的性,提升他們計算行為的有效性。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圍繞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計算練習,增加計算教學的準度,減少無效或低效學習行為的出現,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
以“三位數乘以兩位數”教學為例,教師在課件中出示教材第27頁例題1,組織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各自獲取的信息,找出已知條件:月星小區有16幢樓,平均每幢樓住128戶;所求問題:月星小區一共住多少戶?使其獨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板書128×16=,讓他們嘗試用豎式計算,并做好巡視工作,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算法,相互表示計算過程。接著,教師帶領全班交流、集體反饋,提問:先算什么?(128×6)再算什么?(再算128×10)最后算什么?(6個128與10個128的和),并列出豎式,板書后詢問:用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提醒他們注意:用豎式計算時兩部分積的相同數位要對齊,使其總結算法。
上述案例,教師結合具體知識內容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增強數學教學的準度,引領學生經歷探究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幫助他們掌握筆算方法,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三、傳授有效計算方法,促進學生掌握技巧
計算并非簡單的加減乘除,而是涉及到很多算理、方法、技巧和規律,小學計算是基礎部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傳授更多的計算方法,輔助學生掌握相應的計算技巧,促使他們了解計算原理,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準確度。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注重計算方法的講述和傳授,指導學生分析算理和方法,使其學會簡便計算,讓他們收獲更多樂趣。
比如,在進行“乘法分配律”教學時,教師先出示教材第62頁例5的情境圖,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搜集信息,讓他們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小組討論交流不同的解題思路與方法。接著,教師隨機挑選學生匯報個人解法,簡述解題思路,歸納兩種解法:(6+4)×24=10×24=240(根),6×24+4×24=144+96=240(根),使其觀察比較發現解題方法不同,但是計算結果相同,引導他們得出(6+4)×24=6×24+4×24。之后,教師提出假設:是否任意兩個數的和與第三個數相乘,都會等于這兩個數分別與第三個數相乘,再把所得的積相加?提示學生先舉例驗證,再讓他們在小組內一起探索和總結乘法分配律。
如此,教師帶領學生親身體驗乘法分配律的形成過程,使其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輔助他們掌握運用乘法分配律的技巧,有助于探索意識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
四、豐富計算教學形式,發展學生計算能力
小學生比較喜歡新奇多變的事物,在數學計算方面,如果長期使用一種或幾種計算訓練方式,極易引發他們的疲倦感,甚至對計算產生厭煩情緒,影響計算能力的提升。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盡可能豐富計算教學的形式,將計算練習融入至生活案例中,或者借助多媒體手段創新計算方式,使他們對計算始終充滿興趣和期待,以此發展他們的計算能力。
例如,在學習“整數的四則混合運算”過程中,教師先帶領學生回顧兩步混合運算的順序: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然后出示教材第70頁例1的情境圖,講述:這是一道購物問題,你能想到哪些基本數量關系?他們會說道單價×數量=總價。接著,教師設問:怎樣算出買象棋和圍棋一共付多少錢?組織學生合作分析數量關系,嘗試列式計算,他們可能得到以下算式:12×3=36,15×4=60,36+60=96;12×3+15×4。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基于數量關系視角列式,比較新算式與之前學習過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使其發現是三步計算的混合運算,組織他們探索不含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結合生活中的購物情境設計教學,顯得貼近學生實際,并通過新舊對比轉變教學形式,使其聯系解題過程感悟、理解、掌握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順序。
五、開展專項計算訓練,實現計算能力提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只是屬于常規教學的一部分,為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可以開展專項計算訓練,給他們創造更多的計算練習機會,使其計算能力得到有效改善。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講授完一個課題之后,應當帶領學生進行專項計算訓練,且題目突出層次性,使其根據個人實際水平有選擇的展開練習,最終實現整體教學對象計算能力的提升。
在“升與毫升”教學實踐中,教師開展專項計算訓練,設計以下習題:3升=( )毫升,5000毫升=( )升;600毫升〇6升,3200毫升〇3升,6800毫升〇7升;一杯水約750( ),一瓶可樂約2500( ),一個熱水器能盛水50( );把1升的水倒入容量為250毫升的瓶子中,可倒( )瓶;小明喝一杯牛奶,第一次喝一半后加滿水,第二次又喝一半后,又加滿水,最后全部喝完,他喝的牛奶和水哪個多?義務獻血者每次獻血量一般是200毫升,假如有35人都參加一次獻血,那么一共獻血多少毫升?合多少升?一桶色拉油有4升,4桶一箱,購買4箱一共為多少升?要求學生結合個人能力進行計算,鼓勵他們盡量完成更多題目。
這樣教師圍繞“升與毫升”進行分層專項計算訓練,讓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題目,使其深化理解1升、1毫升的含義,及升與毫升之間的單位換算,并培養他們的估計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基本要求,還是一個長期任務,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制造機會,靈活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展開計算訓練,激活他們的計算思維和動力,使其通過不斷訓練穩步提升計算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嬌.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探析[J].考試周刊,2019(36):87
[2]白月濤.小學數學教學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方法探討[J].新課程(上),2019(05):176
[3]周銀霞.培育良好習慣 提升計算能力——對當前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現狀的思考[J].考試與評價,2019(08):125
(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萬紅小學,江蘇 蘇州 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