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月娟,唐朝
邵陽學院護理學院,湖南邵陽 422000
隨著我國全面二孩政策的開放與實施,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1]所要求的母嬰安全計劃,提高助產整體服務能力,對我國本已緊缺的助產人力資源提出了挑戰[2-3]。而助產士作為承擔孕產婦及新生兒護理安全工作的主要參與者,其核心勝任力直接影響著服務質量[4]。國際助產士聯盟(ICM)將助產士的核心勝任力定義為 “在助產教育和實踐背景下,能夠勝任助產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專業行為和專科技能的綜合能力”,并建議“助產士培養應以助產士核心勝任力標準為依據”[5]。截至2017 年底,除港澳臺地區以外,全國共有238 所院校開辦助產大專專業,2014 年才開展進行本科助產教育試點工作,由此可見我國助產教育仍以大專層次為主[6-7]。鑒此,該研究于2018 年7—9 月選取專業教師、護士、助產士及專科助產畢業生共462 名為調查對象,并基于助產士核心勝任力培養需求,探討在三年制大專助產專業人才培養中構建課程體系,旨在為提升助產士核心勝任力,促進大專助產專業建設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湖南省5 所院校專業教師及已完成實習的專科助產畢業生,選取邵陽市及長沙市6所三級綜合醫院及2 所二級婦幼保健院內的護士及助產士共462 名為研究對象,對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專業教師納入標準:①在專科及以上高等院校任教;②任教時間為一年以上;③至少承擔助產一門及以上課程。專科助產畢業生納入標準:已完成規定實習及學習要求且能按期畢業的助產專業大專生。護士納入標準:獲取護士執業資格證書且獨立承擔護理工作一年以上者。助產士納入標準:獲取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及母嬰保健技術合格證且獨立承擔助產工作一年以上者。最終選取專業教師、 護士、 助產士及專科助產畢業生共462 人為調查對象,采用專科助產士核心勝任力需求調查表[5,8]進行調查。調查前由研究者對2 名調查員進行培訓,明確調查背景、內容及填寫標準,研究者及經培訓合格的調查員以微信形式發送并指導填寫問卷星。剔除填寫不完整、個人信息缺失等無效問卷,該研究分別回收有效問卷 86 份、80 份、59 分、197 份,有效回收率分別為93%,90%,84%,93%。
1.2.1 函詢問卷 通過文獻回顧[9-12]以及針對網絡調研結果,擬定了專家函詢條目,并經德爾菲專家咨詢法設計形成。專家咨詢問卷由問卷說明、專家意見調查表及專家基本情況調查表三部分構成。
1.2.2 函詢專家 該研究采用目的抽樣法,在全省范圍內邀請30 名符合條件的專家,專家入選條件:①從事助產教育或承擔臨床護理教學;②本科及以上學歷;③中級及以上職稱; ④自愿參加該研究。共納入25 名專家。
1.2.3 函詢方法 通過電子郵件發放問卷,并通過電話向專家說明研究目的及方法。問卷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共函詢2 輪。
網絡調研和專家函詢后,召開專家論證會。專業委員來自“校院雙主體課程開發組”,并邀請1 名省內知名護理專家擔任論證專家,深入研討并確定大專助產專業課程體系。
采用Excel 和SPSS 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分析,指標結果用均數、標準差、頻數表示。
結果顯示,調查人群對大專畢業助產生核心勝任力培養需求總分為(239.66±15.89)分,總均分為(4.43±0.66)分。各維度得分從高到低為:分娩保健需求、公共衛生保健需求、產后保健需求、孕期保健需求、孕前保健需求和新生兒保健需求,見表1。
專家函詢和專家論證后,最終確定三年制大專助產專業課程體系包括36 門課程4 個模塊,其中專業核心課程9 門,專業素養課13 門,專業拓展課程6 門(含選修課 3 門),通識平臺課 8 門,見表2。
表1 大專畢業助產生核心勝任力培養需求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情況(±s)

表1 大專畢業助產生核心勝任力培養需求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情況(±s)
維度 條目均分(images/BZ_35_1332_1863_1354_1898.png±s) 排序孕前保健需求孕期保健需求分娩保健需求產后保健需求新生兒保健需求公共衛生保健需求4.21±0.81 4.36±0.73 4.68±0.52 4.44±0.53 4.04±0.71 4.51±0.53 5 4 1 3 6 2

表2 助產專業課程體系
專業知識模塊課程在校內學習,第三、四學期開設;專業技能模塊課程以校內實訓室學習為主,校外見習基地為輔完成,畢業實習在第三學年開設。建議以職業活動為單位組織教學,運用教-學-做一體的工學結合教學方案,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
作為發展助產專業、提供高質量母嬰健康服務的三大支柱之一的助產教育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助產教育是促進及保持助產士核心勝任力的關鍵[13]。助產士核心勝任力主要包括孕前保健能力、孕期保健能力、分娩期保健能力、產后保健能力、新生兒保健能力、公共衛生保健能力等6 個方面[5]。調查發現,調查人群對大專畢業助產生核心勝任力培養需求均較高,其中分娩保健需求、公共衛生保健需求及產后保健需求排名前3 位。該研究通過嚴謹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助產士核心勝任力為導向,根據網站調研、專家函詢和專家論證結果,構建四模塊課程體系。如開設《助產導論》《助產心理學》《護士人文修養與溝通技術》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情感和專業態度,為后續核心課程學習奠定基礎;開設《基礎護理學》《助產學》《成人護理學》《兒童護理學》《優生優育與母嬰保健》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開設《圍產期保健(含圍產期營養)》《社區護理學》等必修課,《中醫護理基礎》《生殖健康與計劃生育》《婦幼健康教育學》等選修課,培養學生的專業拓展能力和延伸護理服務能力。同時,將部分課程進行整合,如《成人護理學》課程以疾病描述為主線,融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和婦科護理學為一體,減少了課程內容的重復;增加了《助產綜合實訓》,以助產典型工作情境為載體,強化助產職業能力實訓。新的課程體系既體現了ICM 建議的助產士對孕期保健、分娩期保健等方面的需求,也滿足了助產士應具備人文、倫理學等領域基本知識和技能的要求,有助于全面提高助產士的崗位勝任力,體現了現代助產理念。
綜上所述,該研究探討了符合ICM 要求并適應行業需求的大專助產專業課程體系,有助于實現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提升大專助產畢業生的核心勝任力。最終形成的科目具有良好的權威性和代表性,為大專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可參考的課程建設標準體系,對促進助產專業建設和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