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亮
要上好《道德與法治》,向40分鐘要質量,教師必需先了解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特點和孩子的基本情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
一、感知生活,重視課前體驗
(一)暢所欲言,課前分享
俗話說:“聽過的容易忘記,看過的印象不深,惟有親身體驗過的才刻骨銘心,難以忘懷。”因此,老師要第一時間把整本書瀏覽一遍,根據這個學期的總目標和每個單元的小目標來設計與之相關的課外活動,在不同時間為孩子布置一些特殊的“作業”和“任務”。例如:一年級第二學期的《我愛小樹》。主要就是要讓學生知道樹木是人類的好朋友,從而讓學生情不自禁地去喜歡樹,激發學生行動起來,投入到愛護樹木的行列。這個教學過程就是滲透保護樹木,愛護綠化的法治意識。
(二)親身經歷,體驗生活
一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是《我和大自然》,老師教學之前可以布置全班同學種花種豆種樹等,因為這個學期開學剛好是春天。“清明前后,種瓜點豆。”老師可以讓孩子種點常見的植物如紅豆、綠豆、黃豆、花生、向日葵等。建議老師去市場買點向日葵種子,每位孩子發三粒種子,讓孩子在家里種。剩下的種子讓他們種在教室門前的花壇里。全班孩子輪流打理,并要求孩子們觀察它們的生長情況,組長負責記錄。孩子們積極性很高,每天主動去澆水、施肥。孩子們看著向日葵一天天長大,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上課時老師結合同學們的生活體驗進行講解,孩子聽起來更認真。通過交流種植心得,分享收獲的快樂,孩子感受到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從而受到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教育。
二、立足課堂,使課堂生活化
(一)聽一聽
課堂最多的活動是聽,有時是老師講,孩子聽;有時是個別孩子講,大家聽;有時是小組里孩子講,組內成員聽等等。孩子要學會認真聆聽別人的講話,首先這個講話的人就要把話說得“動聽點”。可以說孩子喜聞樂見的故事。在教學時把課本里簡單的插圖變成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把課本的主人公換成是自己班上的同學,孩子們就很喜歡聽。
例如一年級第9課里《我和弟弟》的故事,班上剛好有一對龍鳳胎,把故事主人公換成班里的真實人物故事,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在故事中深刻感受到兄弟姐妹之間的真摯感情。現在二胎時代,很多家庭都是兩個孩子,在課堂上多講些兄友弟恭的故事,給孩子傳播正能量。教師講課時除了用好課內資源,更重要的是能拓展資源,用一些與生活有關的小故事或者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來吸引孩子,走向生活,在生活中領悟。無論是老師講故事,或者學生自己講自己的故事,講話要有幽默感,再配上豐富的肢體語言和生動的表情,孩子們就更樂意傾聽,教學效果更好了。
(二)說一說
曾經聽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位教授分別為成年人、大孩子、中孩子、小孩子上課,做了一個小實驗,他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問了一個問題:“這是什么?”成年人、高中生、中學生的回答幾乎都是“阿拉伯數字零、英文字母O、圓圈等等”。他們答案的規律是:年紀越大,得出的答案就越少!而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的回答就精彩了:有的說是皮球、有的說是車輪、有的說是珠子,有的說是月亮,有的說是紐扣……總之,答案五花八門,什么都有,孩子天馬行空地想象,五十個孩子,差不多說出一百個不同的答案。從這個小故事里可以看出:小孩子雖然年紀小,但是,他們的優點是想象力非常豐富,老師要抓住孩子的這個特點,在教學時引導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各抒己見,培養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這樣做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讓孩子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三)讀一讀
《道德與法治》里有很多兒歌和順口溜,非常適合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教學時我們可以讓孩子自由讀,小組競賽讀,男女讀、開火車讀、同桌讀、拍手讀、齊讀,配上動作表情來讀等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在讀中體會,在讀中理解。老師除了可以用書本上的兒歌,還可以上網收集一些通俗易懂的,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孩子讀,孩子在讀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