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軍
[摘 要]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呼喚著對學生心理素質及各項承受能力的教育也要不斷加強。心理潛能包括的范圍很廣,主要有自信心、意志心理、認識能力、團結合作能力等。心理潛能的培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面對學習上的壓力和社會上的競爭,如果不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會產生焦慮、退縮心理,這種心理非常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學習。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給予學生一定的心理輔導,培養學生具備多種心理潛能。
[關鍵詞]核心素養;心理潛能;綜合素質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綜合素質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學校也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學生的德智體美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的很多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有的學校卻忽略了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生活在“溫室”里的學生,往往由于心理素質差而不能適應社會環境,不能正確面對學習中和將來步入社會所面臨的競爭和壓力。音樂是一種飽含感情的語言,對學生的情感熏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師要充分挖掘音樂教學中的心理教育素材,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讓學生在音樂中了解社會,體驗內心的情感,正確面對挫折和人生。
一、膽量來源于發展空間
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比較多,他們從小就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愛,被嬌生慣養的他們,同時被冠之以“小皇帝”“小太陽”的稱號,更讓他們有無法替代的優越感,事事有人代勞,以至于他們的依賴性強、膽怯。一些學生登臺表演或者眾人面前講話緊張都是膽小的表現,這就要求音樂教師發揮音樂課堂教學的優勢,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足夠大的舞臺讓學生自由發揮,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潛能。例如,在音樂課前給學生自由發揮的時間,根據設立的主題如青春、友情、面對失敗等,讓學生選擇不同的形式(唱歌、跳舞、朗誦、演奏等)表達自己的情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上臺簡單地作自我介紹,然后表演節目。表演結束后,還要對自己所表演的節目進行講解(如歌曲或樂曲所表達的內容等),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又克服了上臺表演的緊張情緒。也可以以小組為主進行音樂情境劇表演,讓學生自編、討論、排練并表演,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創編能力和合作能力,并讓學生在音樂表演中對青春、友情、親情有一個重新的認識。
在我教的班級中有個學生音樂天賦極高,就有一個缺點:上臺緊張。此時,教師的角色絕對不單單是欣賞者或評論者,而是要走近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享受學生進步的快樂。我想盡辦法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在音樂課上經常提問他,讓他在同學面前展示,開始他由于緊張而跑調、忘詞,我就讓他只唱一段,而且會陪著他唱。漸漸的,他清純的音色贏得了同學的贊美和掌聲,他逐漸有了自信。學校有演出我會讓參加,最后他學習了音樂特長并考取了音樂院校,現在演唱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再是那個害羞的小男孩了。所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空間是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必經之路。
二、力量來源于自信與堅強
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學習都寄予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如果這種期望和要求無法達成,學生就會有挫敗感。要使學生勇敢地面對挫折,就要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有了信心才會有對抗挫折的力量。堅強的意志是人重要的心理品質,主要表現為獨立性、果斷性、自控力和堅定性等幾個方面。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前提保證就是要有堅強的意志品質,它是堅定人生目標的保證,是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是良好習慣養成的物質基礎。只有具備了堅強的意志品質,才能有為達到預定目標而動的行為。例如:一堂欣賞課上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視頻:在加拿大的街頭,一個流浪漢正在陶醉地彈奏鋼琴。流暢的旋律、嫻熟的琴技吸引了很多路人的目光,大家都拍手稱贊。學生也被他美妙的琴聲所吸引,趁熱打鐵我給學生講了他的故事:這位流浪漢曾經是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這首鋼琴曲《The begining》是他的原創,琴聲哀怨訴衷腸,是在講訴他悲慘的人生——他本來有個幸福的家庭,可就在26歲那年的一場車禍中,他失去了妻女,從此他傷心絕望,自暴自棄,酗酒違法,流浪街頭,最后死在地下室內。如果這位教授面對從天而降的不幸采取另外一種態度,結局就會大不一樣。如果他把對妻女的思念化成一種創作的動力,就會創作出一首首感動人間的樂曲;如果他把對妻女的愛轉嫁于福利院的孩子身上,福利院里就會多一些優美的琴聲和歡聲笑語……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懂得面對挫折時更應該堅強,相信自己可以戰勝一切,擦干眼淚重新生活,而不是沉淪于哀痛中自暴自棄。快下課時,我又選擇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讓學生聆聽對比,體會面對困難時做法不同,產生的結果也天壤之別。課堂上學生體會頗深,懂得了“自信堅強對于一個人來說比成功更重要”的道理,立志做一個堅強自信的人。
三、感受力和創造力來源于探索
學生如果對萬事萬物不懂得感受和欣賞,就無法體會到事物的美好,表現在音樂教學中,就是聽到一首歌曲卻感受不到其優美和表現的意義,無異于“鴨子聽雷”,因此,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是非常重要的。通常人們對音樂課的常規教學有如下認識:歌曲教學注重音調的準確性、發音咬字的技巧訓練;器樂教學注重樂器的演奏技巧的嫻熟程度;只有欣賞課上才會分析樂曲,培養感受力。其實不是這樣的,學生如果不能對歌曲的旋律、歌詞的意思、創作背景有一個較好理解,就不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音樂作品中去,就無法感動別人,表演也是蒼白無力、沒有靈魂的。因此,教師要通過欣賞音樂作品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的習慣和能力,教會學生聽音樂的方法,并將自己聽到的音樂感受說出來。剛開始時學生說的詞不達意,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教師可以采取鼓勵的方法啟發學生理清思路,有條不紊地進行表述,久而久之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對于音樂中富含的豐富情感,學生逐漸也能表達出來,提高了音樂的感受和鑒賞能力。
在培養學生感受力的基礎上,我還利用音樂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例如,在音樂節奏訓練課上我把各種拍子羅列在一起,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打節奏,配上合適的樂曲,拍擊各種節奏型,這時候學生就會浮想聯翩:有的根據我打的三拍子呈現出了一副皇家舞會的畫面;有的根據我拍擊的四二拍畫出了軍人列隊的畫面……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還能講出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故事。又如在一節高中音樂鑒賞課上,我把簡譜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創編歌詞,令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竟把我寫在了歌詞里,語言生動,贊美多多。他們都是體育特長生,平時語文成績并不高,但他們的創作力卻超出了我的想象,讓我更加堅定了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信心。
四、團結來源于信任與合作
從古代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到現代的“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說的都是團結合作的問題。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團結協作才能創造奇跡。良好的協作精神有助于學生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為此,我通過小組比賽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合作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分組時力求做到力量均衡,否則會讓學生有人眾我寡之感;組內學生的搭配要水平相當,優勢互補,讓學生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懂得每個人都有長處和不足,要發揮每個人的長處來彌補別人的不足,小組成員要學會合作和交流,小組和小組間要公平競爭,更要倡導小組間的相互借鑒學習。慢慢地,學生在合作中培養了合作意識,鍛煉了合作能力。
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家人寵愛的珍寶,這種強烈的優越感會使他們對周圍的人缺少信任感,不容易做到接納他人、寬容待人。這時教師就要讓學生懂得競爭并不是攀比,更不是抬高自己、輕視別人,而是要攜手并進,對集體產生一種自豪感和歸屬感,感受到團結取得勝利的快樂。因此,我利用合唱教學這一環節對學生進行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合唱教學要求音色的和諧與統一,這就要求學生不能只顧自己而影響集體的音色,個人一定要服從集體、顧全大局,不能突出自我。只有大家聲音和協、統一,才能發出最美妙的聲音,才能完成好的音樂作品。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明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從而使學生在合唱教學中學會信任他人、積極配合。因此,合唱是考驗相互配合的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在團隊中催促學生不甘落后、勇于前行,只有成員之間相互信任而不是突出個人,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對新時代的中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是必然也是必須的。在健康的心理素質、強大的心理潛能基礎上,才能提及其它綜合素質。這要求我們教師要利用好課堂這一有利陣地,在音樂課上對學生進行心理潛能的培養,讓學生有強大的信心和勇氣去迎接未來的困難和挑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陶繼新.鑄造一流教育品質[M].南京:鳳凰教育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