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濤
摘 要:集團化財務共享服務模式是在財務管理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路徑。在集團公司內部審計中,涉及到大量的財務與資產信息,運用這種模式對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提升審計現代化水平有著關鍵性的現實意義。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應的內部審計提升策略。
關鍵詞:集團化? 財務共享服務模式? 內部審計? 提升策略
一、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的內涵及特征
財務共享服務模式,是一種在標準化要求下具備較高重復性的分散財務流程再造,集中于一個統一的共享服務中心進行處理,實現集團財務資源的高效共享。基于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工作流程是首先對財務進行核算,由集團對公司預算、資金與成本進行集中性的管理,在實現集團內部的服務與財務層面上的資源共享,這種流程下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對共享需求的實現有著很大的價值。
二、內部審計技術層面的操作方法分析
(一)準備工作
集團化財務共享服務模式下的企業審核準備工作中,要先運用財務數據將內部審計的重點呈現出來,以此為準備的核心明確內部審計計劃。在進行審計的過程中,應當有針對性地對審計資源進行規劃,優先將資源配置到風險較高的業務領域中,最大限度減輕內部審計中的風險干擾,這一階段的主要對反映在原來審計報告中的突出問題是否已被糾正、審計目標的確定、潛在風險的明確與控制、根據業務進行技術信息更新等問題進行審計,對風險進行科學評估,列明重大問題,進行風險成因的分析及防控方法的探究。
(二)實施工作
集團化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的應用下,內部審計工作的實施應當關注于對風險問題的管控是否有效進行審計,在具體審計實施中,還要在對舞弊進行評估、調查、檢測與證實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前期已得到較好控制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審計的過程中需要工作人員將風險與目標進行直接關聯,運用先進的數據分析軟件與數據審計資源,對交易的合規性進行數據分析。
三、集團化財務共享服務模式下的內部審計提升策略
(一)明確對業務職責進行界定
應用集團化財務共享服務模式,企業在對核算流程進行再梳理之后,可能會在流程與企業推行實踐的差異方面有所發現,也會造成企業崗位與業務職責中產生明顯調整的現象。因此,為了避免業務方面的風險,企業就需要明確劃分與界定審計人員的職責,實現單位之間的流程貫穿,明確職責的界定,實現流程方面的高效銜接,進而避免內部審計中出現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與審計部門互相推諉的現象。
(二)加強對財務運營成本的掌控
集團化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的應用中,通過財務資源的整合、業務流程的簡化,能夠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對財務運營成本的節省也是有關鍵作用的。在應用該模式的基礎上企業將管理中的業務與資源集中到一起,實現一對多的業務統一處理,大大節省了人力資源的投入,同時對業務進行規范標準的管理,通過優化流程避免勞動的重復性,促進工作效率的明顯提升,實現成本降低的效果;此外,對操作人員要求較低的同時,減少人工成本的投入。
(三)推進數據式審計的實施
應用集團化財務共享服務模式,審計人員在開展具體工作的過程中,應當摒棄傳統審計方式,運用更契合于共享服務模式的方法,數據式審計就是其中一種值得推廣的方法。在內部審計工作中,審計人員應當首先利用數據式審計完成審計之前的調查與數據的采集,結合數據需求與審計目標,從單位會計信息系統中采集數據庫文件,可以直接讀取數據,可以運用數據接口完成采集。同時,還應當運用數據清理技術,來避免信息采集的重復性,在避免干擾的基礎上準確進行審計分析。此外,審計人員必須借助于數據式審計,對審計數據進行嚴格的檢核、判斷與整理,準確地對財務數據進行科學分析。
四、結束語
集團化財務共享服務模式勢必會成為未來企業開展審計工作的趨勢,為了提升審計工作的效率,必須加強審計職責的明確、財務運營成本的管控和數據式審計方法的推進,通過一系列有效策略的實施來推進內部審計的提升,進而增強集團企業的財務風險防范能力。
參考文獻:
[1]趙靜.大數據背景下企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應用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16):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