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俊苗 劉永健 汪海年 趙一飛 葉飛


[摘要]本科畢業設計作為保證本科教學質量的“最后一道防線”,可以直接反映高校本科的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該文通過闡述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現狀,結合用人單位的133份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總結傳統畢業設計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種能夠更好順應“寬口徑、厚基礎”培養要求的畢業設計改革模式——“3對N”,以期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發揮積極作用,為社會輸送滿足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本科畢業設計;改革;人才培養;復合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0)02-0011-04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公路學院的道路橋梁與渡河T程專業作為長安大學的優勢和特色專業之一,是土木類與交通類的交叉專業,其對應的學科從屬于其下屬的道路與鐵道T.程、橋梁與隧道工程等二級學科,是一門工程理論與技術方法相結合的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主要培養國家交通運輸網建設中急需的且能夠從事公路、城市道路、機場工程、橋梁及隧道工程等方向的設計、施工、養護、管理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的高級人才[1]。根據交通行業需求背景與國家“寬口徑、厚基礎”的大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長安大學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白2015年開始實行按“專業大類”招生,緊密圍繞“平臺+模塊”的教學模式,前5個學期不分專業方向,進行通識和專業基礎平臺學習,第6學期由學生根據個人意愿和社會導向白主選擇專業方向即“公路工程”或“橋梁工程”或“隧道工程”,然后完成專業方向模塊的學習。
鑒于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特殊性,畢業設計作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門課程和最后一份考卷,既要符合具體專業方向的培養要求,義要能夠體現專業基礎知識及綜合知識。而現有的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的本科畢業設計的培養模式大都是專業方向的教師直接指導該專業方向的一名或者多名學生,我們將這種傳統的畢業設計培養模式稱為“1對N”模式??梢钥闯觯發對N”傳統模式僅僅能夠強化模塊課程,而學生對平臺課程并沒有足夠重視,“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得不夠徹底。如何發揮畢業設計環節對培養學生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與思考,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的建設與管理亟須進一步探索與創新。
二、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一)畢業設計傳統模式——“1對N”
目前,長安大學道路橋梁與渡河T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采用“1對N”的培養模式,即一名教師同時指導多名學生,而指導老師則是相應模塊的已經具備指導學生畢業設計條件的講師、副教授或者教授。通過學生與導師雙向選擇的機制,選取對應模塊的畢業設計題目,通過多次輔導并最終完成畢業設計。
“1對N”畢業設計模式主要由畢業選題、畢業設計和畢業答辯三個環節構成[2]。在每年畢業設計正式開始之前學院采取雙向選擇的原則,由學生挑選指導老師、畢業設計擬定題目,指導老師同時也可以挑選學生,并最終確定每個學生的指導老師及設計選題。選題工作確定后就進入了畢業設計環節。在畢業設計的整個過程,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所承擔的設計課題的全部內容。其內容主要包括:①收集和查詢相關資料,完成選題任務書、開題報告等準備工作。②進行課題方案的選擇、分析與設計。③完成結構計算及分析、制
圖等工作。④撰寫畢業設計論文。最后參加畢業答辯。
(二)“1對N”畢業設計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對道路橋梁與渡河T程專業而言,畢業設計是學生畢業前對大學4年所學知識進行系統總結和實踐的關鍵環節,也是學生參加工作前的“實踐演習”,其作用至關重要[3]。換言之,畢業設計是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個過渡性課程,不僅應能體現出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也應能反映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1.從人才培養角度來看,改革不徹底,“l對N”畢業設計培養模式過于“?!?/p>
縱觀世界高等教育學科和專業的改革,有一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學科之間橫向相互交叉、滲透,向綜合化方向發展,專業與專業之間的界限逐漸淡化[4]。以加拿大瑞爾森大學相關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為例,學生在本科階段前3年或者4年全部學習基礎課程,到高年級或者研究生階段再選擇所學專業,而且學生可以白由選擇專業、院系甚至學校,以實施更廣泛的通才教育。通過對比國內外本科培養計劃的差異,長安大學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一直圍繞“重視基礎,淡化方向”的原則,具體可表現在:就2015版本至2018版本的培養方案而言,專業分流的時間已經從進校后的1年推遲至2.5年。
然而,目前“寬口徑、厚基礎”的改革趨勢僅僅體現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中,卻忽略了本科培養計劃中最后一個階段也是最重要的畢業設計任務。“1對N”畢業設計模式主要是某個專業方向的教師對本專業的學生進行畢業設計指導,僅僅能夠強化學生的專業課程,課程體系“平臺+模塊”的改革無法在最后畢業設計階段得到很好體現和驗收,尤其是基礎知識及綜合知識的平臺課程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通過畢業設計,學生不能很好地將本科期間所學習的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串聯起來,明確各課程之間的關系,并建立起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
換言之,按“寬口徑、厚基礎”要求培養的出發點就是為了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使學生能夠較好地順應市場經濟發展及社會生活多元化對人才的要求,是當今國際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方向。然而,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雖然改革了整體的教學模式,卻保留了傳統的畢業設計培養模式?!?對N”畢業設計培養模式過于“?!保率谷瞬排囵B的改革不夠徹底,沒有達到真正意義的拓寬口徑的目標。
2.從人才需求角度來看,“1對N”畢業設計培養模式不能很好地適應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高校所培養的人才要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歡迎,必須面向面場[5]。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2016年下半年,筆者對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的133名從業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問卷涉及調查對象的本科所學專業、目前所從事的專業,以及對自己所學專業的理解和對課程設置的建議等。
圍繞本文重點,首先就調查對象的畢業專業和從業專業進行統計分析,如圖l所示。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主要畢業于公路T.程專業(28.O%)、橋梁專業(13.6%)、路橋專業(19.2%)以及土木工程專業(16.0%),還有部分畢業于隧道專業(1.6%)、橋隧專業(2.4%)、交通土建專業(4.8%)以及交通工程專業(3.2%)。畢業于其他專業主要涉及房建、工程測量、公路工程管理、森林工程和鐵道工程等專業,這部分占問卷總數的11.2%。
我們接著對上述人員的從業專業(包括正在從事的專業以及曾經從事過的專業)與畢業專業的匹配程度,以及從業專業是否涉及道路、橋梁、隧道中的多個(大于等于2個)專業方向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數據顯示,從業專業與畢業專業完全匹配的僅占總人數的20%,也就是說只有少數人員能從事與所學專業完全相符的工作,而絕大多數人員都從事與所學專業相近的其他專業,甚至有個別人員屬于跨行從事其他工作。對于他們所從事的具體工作而言,數據顯示,所從事專業涉及2個及2個以上專業方向的人員比例高達67%。從這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就業單位對于人才培養的均衡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大。而“1對N”的傳統畢業設計培養模式,與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已經越來越不相符,不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三、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改革與試點
(一)畢業設計培養模式改革——“3對N”
針對上述傳統模式所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一種新的畢業設計培養模式——“3對N”,即道路、橋梁和隧道3個方向的教師組成畢業設計指導老師團隊,共同指導3個方向的多名本科畢業生。
基本思想:指導老師團隊選擇1至2條公路線路,作為學生畢業設計的選題背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工程大局思路。隨后,通過線路討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確定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畢業設計任務書。在畢業設計的完成過程中通過定期集中學習及探討的方式,由老師團隊對所指導的學生進行面對面輔導,及時發現學生的知識薄弱環節并進行指導,掌握設計進度,控制設計質量。
通過新的畢業設計培養模式,為學生制定涉及面更廣、更加貼合實際的畢業設計題目,促使學生把本科期間所學習的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串聯起來,明確各個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本科4年“平臺+模塊”所涉及的所有相關課程。此外,新的畢業設計培養模式依托實際的工程實踐,使學生實現從理論學習向工程實踐的過渡,解決實際科研和工程實踐中的問題,這不單純是知識的基本應用,而是各種知識和能力的進一步深化理解和應用水平的提高。
(二)“3對N”畢業設計培養模式的試點實施工作
結合長安大學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分管道路系、橋梁系、巖隧系本科教學的系主任就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改革模式的可行性展開討論,并初步確定了改革后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的指導模式、科學選題辦法、時間安排。并以2018屆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為契機,開展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畢業改革試點,同時成立了由道路、橋梁、隧道3個方向的6位老師組成的指導老師團隊。
借助畢業設計啟動及動員會,道路、橋梁、隧道3個專業方向的系主任對“3對N”畢業設計培養模式改革的初衷、特色、實施流程、對學生的要求等各方面進行介紹,學生根據白愿報名的原則并最終確定了13名成員,成立了2個畢業設計學生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條路線,路線總體設計即為各組道路總體方向學生的畢業設計題目,而其他成員則根據白己的專業方向和知識掌握水平在路線中選擇難度適中的地形上的橋梁和隧道設計作為自己的畢業設計題目,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在“3對N”畢業設計培養模式改革試行期間,橋梁和隧道方向的學生能充分參與到選線的工作中,而道路總體方向的學生則能更深刻地理解橋梁、隧道對路線方案選擇的影響。隨后,全體成員進行橋梁或隧道設計的方案比選工作,在此基礎上,各方向的學生對自己的畢業設計任務進行詳細和具體的設計計算。
在畢業設計全過程中,指導老師團隊分別從畢業設計思路和注意事項、路線總體選擇、橋梁設計方案比選、隧道設計方案比選這4個方面開展4場畢業設計專題講座。為達到加強道路總體、橋梁和隧道方向學生階段性相互交流學習的目的,同時達到督促畢業設計按進度計劃開展的目的,2個畢業設計小組一起開展畢業設計中期檢查匯報。每位學生匯報畢業設計進展和成果、存在的問題和難點,指導老師現場答疑解惑。最后,試點學生與其他學生共同參與畢業設計答辯環節,試點學生取得了l份校級優秀和5份院級優秀畢業設計的好成績,總體上高于學院平均水平。
本次試點工作為“3對N”畢業設計培養模式改革方案的改進以及改革效果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為后續改革模式的運行及推廣奠定了基礎。
四、結語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交通技術人才的需求呈現多樣化,這對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專業培養的角度出發,結合行業的具體需求,探索“3對N”的畢業設計培養模式改革。通過對長安大學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部分學生開展試點改革,驗證了“3對N”畢業設計培養模式的可行性。新的培養模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擴大知識面、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面對更寬廣的就業面,從而發揮畢業設計在高等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真正實現拓寬專業口徑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沙愛民,裴建中,雷顯鋒,等.適應我國公路建設大發展的路橋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Z].西安:長安大學,2009.
[2]胡靜芳,李步升.混合式教學模式“校本化”研究: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J].辦公自動化,2018(18): 42-44.
[3]張鵬,李清富,張天航.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質量控制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 4):121-124.
[4]王恒安.高校按“大類招生培養”的研究[D].汕頭:汕頭大學,2007.
[5]陳寧.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框架設計[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1-8.
[責任編輯:龐丹丹]
[收稿時間] 2019-03-15
[基金項目]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大類招生培養模式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改革”(17BY024) .
[作者簡介]孟俊苗(1987-),女,陜西西安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周期結構力學性能及減振降躁研究。通信作者:劉永?。?966-),男,江西婺源人,博士,教授,博導,長安大學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建設部主任,研究方向:橋梁工程結構理論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