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羽
【摘 要】歷史教學除了概念、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外,還有歷史文化情感、人格培養等內涵。傳統的教學,停留于對教材內容的照搬照講,學生學習積極性受到抑制。從歷史故事視角入手,用故事來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借助于故事教學法,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的學習熱情,豐盈歷史課堂活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故事教學法;應用策略
學習歷史,培養學生唯物主義史學觀。初中歷史學,在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可以通過故事教學法,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從故事引領中,契合學生的好奇心,抓住學生注意力,讓歷史課堂別開生面,提高教學效率。
一、以歷史故事激趣,升騰學生的歷史情結
歷史課堂上,直接講解歷史知識,學生難免感到枯燥。對于歷史學,巧妙融入歷史故事,以故事為懸念,提出和展現本節教學主題,快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后續歷史知識的呈現做好鋪墊。通常,在歷史導入設計上,我們可以引入與本節相關聯的故事史料,提出問題,引出新課。同樣,在學習“三國鼎立”時,我們向學生再次回顧“三顧茅廬”的故事,劉備三次登門拜訪諸葛亮,前兩次,未得見;第三次,諸葛亮正睡覺,劉備等其醒來再談來意。劉備的誠心,贏得了諸葛亮的信任,才為“三國鼎立”贏得了可能。三國時期是英雄輩出的亂世,從課堂上引入史料故事,開啟了學生學習歷史的大門,更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濃郁的歷史情結。
二、以歷史故事激發學生探索意識,化解學習難點
在歷史課堂,針對一些歷史事件的講解,因其特殊的歷史時期、背景文化,學生會遇到思維瓶頸。通過引入故事教學法,讓學生從史料故事中,認識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影響,提高學生對歷史的探究欲,增強歷史認同感。如在“土地改革”一節教學中,對土地的情感,學生難以體會,對土地改革的意義,往往抓不住要點。作為教學重點,如何讓學生理解并懂得土地改革的意義?我們以學生們熟悉的“斗地主”撲克牌入手,很多學生對斗地主感興趣,但今天我們所要講的“斗地主”,與撲克截然不同。過去的土地,大部分歸地主所有。這些地主,仗著家里地多,自己不干活,將這些土地租給農民,每年靠收租來榨取農民的勞動成果。土地改革,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將地主的土地沒收,并進行重新分配給農民。對于這些曾經盤剝農民的地主,在當時就形成了“斗地主”的場景。我們在一些影視中看到,將地主用繩索捆綁起來,押在臺上,由農民控訴地主的罪行,最后對罪大惡極的地主,進行處決。由此,土地改革對廣大農民而言,其意義是深遠的。農民從此有了土地,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在這一故事導引下,學生對土地改革的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也能夠更加主動地去探究歷史問題。
三、以歷史故事融入課堂訓練,鞏固教學成效
精彩的歷史課堂,除了好的開端,豐盈的學習內容,還要貫穿歷史知識訓練與總結,以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在歷史課堂上,對歷史知識的學習、運用與考查,往往通過歷史訓練來完成。如在學習“安史之亂”時,為什么會發生?同學們大多吃過荔枝,荔枝是南方的水果,香甜可口,但荔枝不易保存。唐玄宗為了討好楊貴妃,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滿足楊貴妃吃荔枝的愿望。古詩有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對當時快馬加鞭運送荔枝的生動寫照。由此反映出唐玄宗的昏庸與荒唐,這些都為安史之亂埋下隱患。后來,“馬嵬驛兵變”,也與此有關。通過這些歷史故事,幫助學生從多個視角認識當時的歷史社會,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樣,在學習“陳勝吳廣起義”時,我們可以從魚腹丹書、揭竿而起等成語故事中,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抓住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學習“楚漢之爭”時,可以引入四面楚歌、鴻門宴等故事,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在學習“司馬遷”時,可以結合《史記》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認識立體的“司馬遷”。另外,展現歷史故事,教師要能夠做到知識點的串聯。如在對教材中三國戶口數、人口數、兵員數的對比中發現,為什么魏國“一家獨大”?我們可以講解魏國重臣司馬懿的故事。當時的曹操,任職司空,聽說司馬懿很有才華,便命人召他任職。但司馬懿看到漢朝在走下坡路,不愿任職,推脫說患有風痹癥。曹操多疑,晚上派人打探,司馬懿在床上一動不動,佯裝患病。不過,司馬懿善謀,戰功卓越,對魏國做出巨大貢獻。其次子司馬昭,即是后面將要學習的晉王。由此,利用故事來銜接歷史知識,更能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度。
【參考文獻】
[1]陸曉玲. 探析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 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 2019 (06).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曹埠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