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雪顏
【摘要】? 注重在閱讀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這是由小學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所決定的。在閱讀教學中通過生動的思想內容,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抓住課文特點,從語言文字訓練入手,充分利用教材中可以借鑒的材料,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加以利用,即把理解訓練與運用訓練同步進行。
【關鍵詞】? 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 語言文字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05-055-01
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使學生具有熟練使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能力。但在當前的閱讀教學中,大多語文教師還只停留在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層次上,還沒有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運用,提高學生熟練使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能力呢?
一、詞語教學,有效落實
實際教學中,怎樣進行詞語教學才能更有效地落實“語言文字運用”呢?我覺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授課教師的眼光及教學時方法的選用。拿人教版四上《頤和園》一文來說,通讀全文,神清氣爽、金碧輝煌、滑等幾個美詞就可以作為抓手,進行解讀就是:神清氣爽:形容頭腦清醒,精神爽快。金碧輝煌:形容建筑物等異常華麗,光彩奪目。滑:滑動;滑行。這三個詞語,“神清氣爽”是寫作者游賞長廊微風吹來時無比愜意的感覺,足見眼前景色的優美,令人神往。透過“金碧輝煌”,排云殿成排的宮殿那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朱紅的宮墻及整體的建筑風格等仿佛就在跟前,其華美、氣派可想而知。而一個“滑”字,則勾勒出了昆明湖的水面如鏡似玉,光滑透明。這里,以游船、畫舫的動襯托整個湖面的靜,給人一種幽靜的美。帶著這樣的解讀再走進課堂,詞語教學的目標會清晰一些,達成的可能性也會更強、更大一些。
二、句子教學,扎實到位
抓住文本的語言訓練點,在仿寫中領悟寫作方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簡言之,便是“文道統一”。“文”,是指文章的語言文字以及一切表現形式、表現手法;“道”,是指通過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以及由此而體現出的作者的感情、傾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文”,也要重“道”。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中,有這樣一句話:“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在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感悟的基礎上,抓住這個句式的特點,可以設計練筆“……像……,……。”,引導學生仿寫,在仿寫中體會秋雨所帶來的色彩。有的學生是這樣寫的:“紅紅的蘋果像小孩的笑臉,笑啊笑啊,笑來了秋天的豐收。”“雪白的棉花像天上的白云,飄啊飄啊,飄來了秋天的涼爽。”“紫色的葡萄像珍貴的瑪瑙,串啊串啊,串出了秋天的項鏈。”你看,學生的練筆多么形象,多么生動!這樣抓住文本的語言訓練點,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讓學生在仿寫中體會到這樣寫的好處,領悟了文章的寫作方法,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加強語言文字在段落教學中的理解與運用
加強段的教學對開發學生智力,發展思維,提高讀寫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理解自然段的訓練,是段的訓練的起點,如何在閱讀教學中結合理解課文的內容,培養學生連句成段的能力,是段訓練的一個重要環節。以往我們只重視段的理解,而在段的表達上下的功夫不夠,因而直接影響了學生寫作。因此我們應該加強段的理解與表達訓練,為向篇的過度打下堅實的基礎。如《美麗的小興安嶺》寫夏天的一段,先指導學生理解這一段一共有幾句話?(四句)每句各講了夏天的什么景象?(樹、霧、太陽、花)句與句是怎樣聯系起來的?按什么順序寫的?(先寫高處的樹、霧、陽光,最后寫地上的花,是按由上到下的順序寫的。)這段話主要講了什么?作者抓住了這些景物各自的什么特點?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這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的理解。在這個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上回到語言文字“擋住”、“遮住”、“浸”等動詞使用的準確性,比較這些動詞的異同,把“抽出”換成“長出”,把“封”換成“蓋”,品嘗、揣摩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的運用之妙,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晨霧升起時,森林浸在霧的情景,幫助學生確切的理解“浸”的意思。使學生體會到文中的優美的語言,從而想象出小興安嶺夏天樹木茂密、郁郁蔥蔥的美麗景象。再引導學生感情朗讀,熟讀成誦,體會作者對祖國大自然贊美之情,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激發了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學生理解了這段話的內容,欣賞到了這段話優美的語言,而且還掌握了連句成段的方法,就可讓學生摹仿課文的寫法,根據本地區的特點,進行段的景物描寫的訓練,學以致用。
四、強化訓練,在會話中運用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訓練的落腳點在運用上,一句話,學生學習語言文字就是為了用好語言文字。充分地讓學生在會話中進行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學之初,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沒有解說詞的桂林山水的錄像片斷,配上《平湖秋月夜》優雅輕松的音樂,把學生帶入桂林的旖旎風光之中,正當學生陶醉于那秀美的山水境界時,教師抓住學生高揚的審美情緒,留下疑問:“這么美的風光片,如果配上導游優美的解說詞,那就更吸引人了。你們誰來當導游?”“我來,我來!”學生的熱情再次被調動起來,他們急切地要通過語言文字來贊美桂林的山水風光。于是,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邊看圖邊有感情朗誦課文。教學結束時,教師適時啟發提問:“這么奇美的山水,我們一起行船游覽,你能不能以一個游客的身份,發出自己的感嘆呢?”一語激起干層浪,學生之間展開了熱列的討論,有抒發贊美之情的,有感嘆留戀之意的,如此種種。最后在屏幕上彈出說話要求,供學生進行交流會話,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興趣,促進了語言文字訓練的落實。
綜上所述,對于學生在感知、理解、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廣闊的前景,只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研究,不斷探索,就一定能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上真正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