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映映



【摘要】? 英語學習活動觀是由主題語境等六個要素組成的相互關聯成一個有機整體,具有系統性。主題語境作為英語活動觀的重要組成要素,貫穿著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對學生理解語篇內容、發展語言技能、養成學習習慣、增強文化意識、發展思維品質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一節初中英語聽力課例為例,通過“添”“整”教材,凸顯主題語境;巧設關聯活動,活化主題語境;深挖主題內涵,升華主題語境,對主題語境下的初中英語聽力教學進行探究。
【關鍵詞】? 聽力教學 英語學習活動觀 主題語境
【中圖分類號】? G633.4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04-166-03
引言
聽力教學存在著以結果為導向的教學狀態,教學重在“聽錄音、做習題”,多以聽力習題和簡單的跟讀這種“檢測型”教學呈現,忽略聽力文本的語篇主題及內容的探究,缺乏對學生如何“聽”進行引導,特別是對把握聽力信息及對聽力學習策略的引導較少。此外,“聽”與“練”的教學形式單一,缺乏有效教學活動,導致學生一不能從聽力材料中獲取足夠的內容與語言資源支撐,二不能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引發學生思考,影響口語表達和思維能力發展。
英語課程標準的內容是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和載體。《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立足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出來高中英語核心素養,強調踐行六要素整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教育部,2018)。六要素具體包括: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六要素整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具有系統性,六個要素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具體而言,學生圍繞某一具體的主題語境,基于不同類型的語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語言技能獲取、梳理、整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深化對語言的理解,重視對語篇的賞析,比較和探究文化內涵,汲取文化精華。
《課程標準》強調主題語境是學生語言學習的最重要內容。作為英語活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題語境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全過程,對于學生理解語篇內容、養成學習習慣、增強文化意識、發展思維品質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英語教師應形成英語學習活動觀意識,以某一課型為基礎,以某一要素為主線,設計融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六要素為一體的綜合活動。(冀小婷 代俊華,2018)筆者以牛津上海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 Listening: Rescue the lost astronauts 教學課例為例,闡述如何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將主題語境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全過程,運用語言技能獲取、梳理、整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提升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解決現實問題,發展思維品質。
一、“添”“整”教材,凸顯主題語境
1.“整合”故事文本,創設完整語境
本單元文本類型是故事類的文本,內容是未知世界。授課材料為單元的第二部分Listening,內容是宇航員Liz和Gus在Planet X 走失,Captain Troy 前往營救,在母艦上發指令,指引他們到母艦降落地點。本單元的第一部分Reading內容是講述夜晚小女孩Tina發現一線黃光俯沖向地面,次日兩兄妹Tom和Tina探索發現是自地球的宇宙飛船墜毀以及“外星人”,兩部分主題內容一致,但在故事內容、人物、事件起因等不能自然銜接。而Book B的語篇剛好是宇航員Liz和Gus 向Captain求救的信息,講述他們宇航員陷入困境的具體情況,內容剛好可作為Reading 到Listening 的自然銜接,也可鋪墊故事的背景,因此將這個語篇增添為授課內容。
2.“增添”主題任務,滿足學生需求
克拉申提出,語言輸入的難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語言習得的效果。只有當輸入材料難度為i+1時,即稍微高于學習者水平的可理解輸入時,習得才會發生。(Krashen, 1985)筆者從教的初二學生英語學習已經有較好的基礎,整體水平較好,如果授課的內容只是課本的聽力材料,內容過少,也相對簡單,不利于學生語言的習得。另外,學生們年齡大都在13-14歲之間,思維發展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 他們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喜歡有挑戰性、有思考性的問題,但缺乏對事物深層次的思考,在學習方法上也需要教師的點撥。因此在語篇的選擇上除了保證內容的完整和銜接外,更要注重語篇文本的內涵,能通過文本的深度挖掘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因此除了補充相關主題Book B 的文章,保證學生聽力輸入材料的i+1水平外,還增添了本單元Speaking部分的“幫宇航預案制定路線、選擇物品”的有挑戰性、思考性的主題任務。
基于以上考慮,筆者將本節課的授課內容整合如下圖。
通過豐富、整合、精選教學內容,保證從語篇的量上、內容上、難度上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讓“拯救宇航員”這個主題語境貫穿著整節課,課堂更加有吸引力。
二、巧設關聯活動,活化主題語境
1.“聽”前多模態輸入,激活主題語境
多模態教學的概念是 1996 年新倫敦學派(New Londow Group)提出的。多模態指利用多媒體設備,充分地采用多種模態(如:音頻、視頻、圖像等)獲取、處理以及傳遞信息,來喚起學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到語言信息的獲取、處理及傳輸中來。(夏勤,2015)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學生的語言能力定義為“借助于語言以聽、說、讀、看(Viewing)、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也指出了教學需要多模態的內容輸入。因此,在聽前階段,筆者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如圖表、視頻等輸入,激活主題語境,為聽做鋪墊。
(1)實地地圖導操作
課前與學生互動時,教師在實地google地圖上展示學校及周邊景點的位置,引導學生用英語描述地圖上的坐標及描述行進路線,通過實時地圖的“viewing”,學生能夠更快速、深刻地掌握坐標及路線的表達方法,也為“聽”中的標注地圖的任務完成做鋪墊。如下圖
(2)動畫視頻引懸念
為讓學生迅速了解介紹人物及聽力材料背景時,筆者以問題引導,學生在觀看相關小視頻后回答所提出的問題,順利理清了故事背景及人物關系。(如下圖)
2.“聽”中開展多元活動,活化主題
主題語境基于對主題意義的探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特定的主題語境不僅承載著文化信息,語言知識的內容還包含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關鍵點。因此,在聽中,筆者通過多元的活動開展,完成對主題意義探究,活化主題。
(1)巧設任務鏈主題活動,探究主題內容
首先,筆者在“聽”中引入本節課的任務就是為了拯救兩位墜機走失的宇航員。為了解決問題,需要學生完成兩個子任務:了解飛船墜毀信息(Crash)和幫助拯救(Rescue)。子任務一是獲取宇航員飛船墜毀的有關信息后告知Captain。子任務二分兩部分,通過是幫助宇航員們獲取Captain的指令,再實施援助,即根據指令幫宇航員制定路線、選出攜帶物品到母艦降落地點。整節課的探究任務鏈圖如下圖:
整個主題任務鏈下的活動層層相扣,學生通過逐步完成任務,解決問題,來達成對主題意義的探究。
(2)借助主題活動,提升語言技能。
根據六要素整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筆者利用主題語境,通過在聽前、聽中、聽后三個環節設計了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獲取語言知識,掌握語言技能,提升思維能力。教師通過設計一條邏輯性強,關聯性強、情節性、有梯度的活動鏈,學生在本節課里充分“聽”和“說”,促進學生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和思維的發展。(如下圖)
具體各主題活動如下:
①“聽、說”獲取“墜機信息”
學生在“聽”和“說”活動獲取飛船墜毀信息并實現把相關信息告知Captain:通過“listen”后選擇關鍵信息來獲取“Crash”主要內容,通過“Report”的方式告知Captain,學生的“聽——記——說”的技能得到鍛煉。如下圖:
②“聽、寫、歸納”中獲取“獲救指令”
在實施援救的過程,學生需要完成三個任務才能“獲取指令”。首先,學生需要通過“Listen”幫助宇航員們標注地圖。(如下圖)
其次學生通過聽后速記下Captain指令。(如下圖)
學生在以上活動中除了聽、速記關鍵信息的技能、說的技能得以充分鍛煉。
③合作、探討、口頭展示路線、選取攜帶物品
學生獲取援救指令后,筆者結合主題內容設置“幫忙宇航員做選擇”的任務,要求小組合作,討論并幫助宇航員們制定合理路線、選出5件隨身攜帶物品并在課堂展示并說明理由,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把描述路線的知識學以致用。
三、深挖主題內涵,升華主題語境
1.聽后深挖主題任務,促思維發展
思維品質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靈活性,創造性,敏捷性,獨立性等。依據初中生思維品質的指標體系,思維的深刻性要求學生善于思考,把握語言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并舉一反三;能整理和歸納所學內容。思維的批判性要求能依據的條件分析解決問題,并驗證答;解決問題時,堅持正確方案,修改錯誤方案,并在過程中進行反省和監控。思維的靈活性,指能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思維的創造性指善于獨立思考,創造性發現并解決問題。因此,在深挖主題任務的同時,筆者也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①細讀歸納關鍵指令,培養思維深刻性。
如在“實施援救”部分,學生獲取指令后,筆者讓學生閱讀“指令”的整個文本,“歸納”出關鍵信息。學生通過分析,歸納出where to land, when to arrive, what to do三方面去把握指令關鍵信息,對“指令”理解更深,從而也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②合作探討合理路線及物品,培養思維的創造性、靈活性。
聽后的學生活動中,筆者讓學生進行討論和小組合作,幫助宇航員們制定合理路線并選出5件隨身攜帶物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方向去思考解決問題,考慮路線、物品的多樣性及合理性,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及創造性。(如下圖)
從現場的課堂生成看,不同組別的學生也畫出了不同的路線并闡釋了理由。(如下圖)
不同組別的學生也選擇出不同的物品并進行有理有據的說明。
再如,在學生進行小組展示時,教師要求學生認真傾聽方案的可行性,鼓勵學生發問,提出質疑,并依據學生的回答驗證答案是否合理。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已經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同樣,有部分學生在理由充分的情況下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也是學生批判性思維發展的表現。
③ 開放性作業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
筆者在作業的設置上也是圍繞著主題語境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設置了相關的任務。由說到寫,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再通過自編故事,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深挖主題內涵,實現學科育人
本單元主題是The unknown world,筆者挖掘教材的主題, 突出學生的體驗性活動和情感因素, 調動學生思考相關話題并加深印象, 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在學生完成線路制定與物品選擇后,教師還結合未知世界及外星人的主題,設置了如下相關問題鏈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
1.Do you think it is easy to reach the landing site? Why or why not?
What kind of difficulties will they meet? What kind of qualities do they need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2. Do you believe that there are aliens in other planets? Why or why not? What else may be on other planets?
3. Is it easy to be an astronaut? What kind of qualities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be one?
通過各種問題鏈,引領學生將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相融合于主題語境,激發學生探知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熱情,引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職業的思考,引導學生對待外星人有更理性的思考和對待,過程中滲透了價值觀教育,實現學科的育人功能。
小結
主題語境下的初中英語聽力教學是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將主題語境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全過程。通過“添”“整”教材,巧設關聯活動,深挖主題內涵等活動,幫助學生運用語言技能獲取、梳理、整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提升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解決現實問題,發展思維品質。
[ 參? 考? 文? 獻 ]
[1]Krashen SD.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Applications [M]London: Longman,1985.
[2]程曉堂.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 (10):1-7.
[3]冀小婷、代俊華. “六要素”整合下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及其實踐 [J].教學與管理,2018.(7):64-66.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倪榮業.基于主題語境的高中英語教學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 2018(18):111-113.
[6]夏勤,初中英語多模態聽力教學實證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5.
[7]趙一.基于主題語境實施翻轉課堂的有效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 2018 (12):34-35.
[8]王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J]. 英語教師,2015(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