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宏
大連市甘井子區營城子中心小學堅持“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健康發展”的辦學理念,不斷發展“和諧教育”辦學特色,即打造和諧文化,以“和”引領;建設和諧隊伍,以“和”聚力;實施和諧德育,以“和”養德;落實和諧課堂,以“和”啟智;打造和諧課程,以“和”揚長。在“和諧教育”辦學特色的引領下,學校不斷優化管理模式,豐富文化內涵,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以“和”為“核”,打造“和諧文化”
(一)物質文化彰顯和諧
學校圍繞辦學理念和“和諧教育”特色,校園文化處處彰顯和諧。無論是“一廳四廊六平臺”的校園文化環境,還是班級文化平臺,都成為傳遞和諧文化、表達師生主張的有效載體。
(二)制度文化營造和諧
學校依據《營城子中心小學章程》,建立健全《營城子中心小學教師崗位責任》《營城子中心小學教師考核方案》等規章制度。在“和諧教育”理念引領下,學校領導班子實施人文管理,關注教師的身心和諧,做善待教師、善于凝聚的管理者,讓剛性的制度因民主人文的管理富有柔性。同時,以此為基點,打造和諧的班子關系、干群關系、師師關系、師生關系和家校關系,助力和諧管理。
(三)精神文化蘊含和諧
學校遵循“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健康發展”的辦學理念,既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又指向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努力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在此基礎上,形成愿景,即建設一所既蘊含深厚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又充滿和諧意蘊,師生幸福棲居的文明、優美的校園。
二、以“和”聚力,建設和諧隊伍
(一)加強管理:為教師發展提供推力
學校領導班子踐行“5F”管理要求,即專注(Focused)、靈活(Flexible)、快速(Fast)、友好(Friendly)、樂趣(Fun)。領導干部樹立四個意識,提升四項能力,錘煉“善凝聚、肯擔當、重實干、做表率”的和諧班子,為教師的發展提供推力。
一是樹立大局意識,提升凝聚力。借助“干部值日制”,制造和諧,傳遞和諧,弘揚和諧。
二是樹立紀律意識,提升服務力。統一思想,分工落實,實施了“年段負責制”,將行政與分管年段捆綁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提升服務能力。
三是樹立榜樣意識,提升感召力。每學期,領導班子成員完成“1+X”任務:“1”指的是基于問題,確定一個研究專題;“X”指在此基礎上完成聽評課任務,帶培青年教師(或薄弱教師),至少進行一次校本研修的組織與講座。
四是樹立精品意識,提升執行力。通過項目負責制,誰主管誰負責,他人協助,提升干部的精品意識,提高團隊執行力。
(二)涵養師德:為教師發展積聚動力
學校以培育目中有人、口中有德、心中有愛、手中有活、行中有法的“五有”教師,做“深鉆研、思進取、有責任、求高效”的教師為目標,以“匠心之師——學校都是發展體”主題活動為引領,采取“突出價值引領、完善制度規范、做好典型示范、形成輿論導向、實施發展評價”的策略,強師德,正師風,鑄師魂。
學校倡導“匠人精神”,以系列活動打造具有“匠人精神”的教師。通過制作微視頻《致匠心》、開展校長主題講座等形式,引領普通教師走近“匠心之師”;全體教師撰寫、分享匠心悟語,帶領教師對話“匠心之師”;一系列勵志視頻的分享、解讀,激勵普通教師感悟“匠心之師”;“和諧課堂、和諧班級”經驗分享、“匠心之師,薪火相傳”分享活動、“愛心承諾”活動等,引導全體教師弘揚“工匠精神”,爭做有為教師。
在此基礎上,學校又進行了深度探索。召開專題座談會,深入解讀教育本質、教師本質,突顯價值引領,引導教師不忘立德樹人的初心;開展講座引領、學習規范、座談問卷等活動,從學生、家長、社會、自身等不同角度深入挖掘“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的標準,形成《營城子中心小學好教師標準》《營城子中心小學教師忌言忌行三十例》《營城子中心小學教師應說應做三十例》等文件,規范教師言行;通過重溫誓詞、典型宣講、勵志視頻等活動,學習、領悟、內化、踐行、分享各種活動,由點成線,由線成面,涵養良好師德,培植“匠心之師”,使“和諧教育”落到實處。
(三)提高師能:為教師發展注入活力
學校加強教師梯隊建設,把全體教師納入發展規劃的視野,做到無“隱形人”,提倡“分層發展,梯隊建設”,進行有針對性地培養。教師分層發展求“五格”,即青年教師求入格、骨干教師求風格、典型教師求升格、后發展教師求合格、班主任隊伍求品格,使教師明確自我提升的目標,逐步提升自身能力。
學校通過“入軌期基礎性發展工程、成型期穩定性發展工程、成熟期個性化發展工程”三大工程促進青年教師成長。入軌期基礎性發展工程以“過三關”(師德關、教學關、管理關)為主要載體,以“新蕾課堂”為途徑,強化青年教師基本功培養,盡量縮短青年教師的成長期,讓其站好講臺;成型期穩定性發展工程以“和諧班級”“和諧課堂”的建設為依托,以6名教師、6個研修的小專題為單位,打造學習、合作共同體,讓青年教師個體和學習研究共同體合作發力。同時,學校也形成助推青年教師發展的學習研究共同體策略,即“基于問題自省—提出問題—研究共同體釋疑—骨干專家點撥—內化實踐運用”的研修思路;成熟期個性化發展工程以課題研究為載體,人人有課題,聚焦教師發展關鍵事件,促進教師個性化發展。
學校的骨干教師每學期完成“六個一”:帶好一名青年教師,培養一名典型教師,完成一個課題研究,做一次業務培訓,展示一節高水平的骨干教師展示課,發表或撰寫一篇優秀論文。在促進骨干教師自身專業水平提升的基礎上,不斷擴大骨干教師的輻射作用。
三、以“和”養德,實施“和諧德育”
(一)遵循發展規律,習慣養人
學校依據教育的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結合學校的禮儀教育研究成果,構建了小學各年級段學生習慣培養目標與培養內容,出臺并細化了不同學段學生行為要求和評價標準,通過“任務驅動—示范引領—復制模仿—反饋糾錯—和諧評價”逐步引導學生依據標準來規范行為,形成習慣,塑造品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豐富校園文化,活動育人
學校圍繞和諧校園建設,加強班級文化,突顯“一班一品”;校園文化小解說員活動,傳遞和諧校園之美,樹立學生主人翁意識;將經典誦讀《少年中國說》融入到大型活動環節中,通過開蒙啟智,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學校的“四大節”(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閱讀節)成為學生展示綜合素養的好舞臺;民樂、石藝、舞蹈、合唱等各大社團活動豐富多彩,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學校注重紅色文化教育,以多種載體和教育形式引導學生重溫歷史,牢記使命。開展了“尋找英雄的故事”講故事、課本劇比賽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原創詩歌”朗誦比賽;清明節時,組織學生到營城子烈士陵園祭掃,了解英雄人物石磊的生平事跡;在國家公祭日、毛主席誕辰日等,對全體師生進行紅色教育。
(三)傳承傳統文化,文化立人
學校長期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傳承中華文化瑰寶。先后邀請了大連愛樂民樂樂團、大連民間藝術剪紙團、大連非物質文化遺產—長穗花鼓舞、大連橫山書畫院、營城子民樂團、著名書法家于永吉老師、校外輔導員等專家、學者走進校園,宣傳和展示傳統文化,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藝術文化的檔次。
學校開展的“同沐書香·共享閱讀”系列活動,每學期一屆。通過各種讀書活動,引領學生與圣賢對話,與好書為友,豐富學生知識積淀。
(四)家校社三位一體,合作育人
學校教育離不開家長和社會的支持與配合。學校結合營城子民俗博物館、營城子漢墓博物館開展研學主題實踐活動。通過開展“家長開放日”和舉辦“家長有約”系列培訓活動,引導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主張,進而達到和諧育人的目的。
四、以“和”揚長,完善“和諧課程”
(一)構建“和諧課程”體系
學校建設和諧課程體系。一方面,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做到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有效落實和校本化實施;另一方面,積極開發校本課程,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發展。
校本課程分為五大類,分別是養德課程、誦讀課程、尚藝課程、健體課程和鄉土課程,形成了五類二十余門課程。在課程實施中又以特色的《和諧課程評價手冊》為評價工具。和諧課程體系既兼顧了不同學生的差異化發展,又為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提供了實踐支持。
(二)落實校本課程特色化
1.開發鄉土教育資源
以本土文化資源開設校本課程是學校落實特色課程的重要方式。學校利用營城子本地特有的漢文化資源作為校本課程,既有利于傳承中華文化,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愛家鄉的情感。
學校根據營城子地域特點和歷史背景,開展漢文化學習與研究。學生走進營城子民俗文化村、漢墓博物館,開展研究性學習;參加主題文化活動“我愛美麗家鄉、我愛和諧校園”,感受大連市 、甘井子區以及營城子鄉的文化、風景、物產,激發學生作為營城子人的自豪感。
營城子地處城鄉結合部,頗具鄉土特色。由此,學校開設了如下課程:三年級是“家鄉的水果”,四年級是“我可愛的家鄉”“家鄉的路”,五年級是“家鄉的特產”“珍惜水資源”,六年級是“走進營城子新農村”“城郊蔬菜基地的研究”。這些課程的開發,讓學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
2.開發自然教育資源
利用營城子地區三面環山、一面傍海的自然優勢,學校開發了“石頭藝術”校本課程。2004年始,自編系列教材,帶領學生走進“美石”的世界。經過“構思、選材、想象、拼擺、添畫、修整、著色、涂油、粘貼、題字”等流程,一件件飽含創造與想象的作品應運而生。
目前,學校已開發了多個系列的石頭藝術作品,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十四孝、經典名著、成語故事、人物臉譜等。石頭藝術作品的制作,既張揚了學生個性又使得他們受到經典文化、核心價值的熏陶。
同時,學校還編輯了兩部石藝作品集《小石頭,大世界》和《石情畫藝》,學生的石藝作品走進社區,走出大連,甚至走進臺灣小學。
德育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小學德育的內容、形式與方法也應與時俱進?!白屆總€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健康發展”是營城子中心小學對每個學生的鄭重承諾,更是學校的價值追求。學校將繼續在辦學理念的引領下,堅定扎實地進行“和諧教育”特色的實踐與探索,努力辦老百姓家門口滿意的學校。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