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浩
(浙江省諸暨市大唐街道草塔小學 浙江 諸暨 311800)
數形結合思想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種理論基礎,根據當下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行系統性的探究。簡單而言,教師將數字和圖形進行有效整合,善用圖形、數字,并在解題中實現兩者的合理轉換,對不同類型的知識點進行細化分類,及時總結關鍵點,引導學生從開放性的思維層面去看待問題的產生,這樣才能降低解題的難度性,強化學生對理論性知識的應用效能。
1.1 培養小學生的解題技巧。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在解題中非常關鍵,部分學生利用傳統的教學形式來分析問題時,無法實現知識的有效轉換,而且他們解題的準確率也非常低,主要是由于學生對算理的概念不清楚,難以解決重點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重點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對于代數類知識點采用圖形的形式表達出來,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效銜接,這樣既能降低教師的工作量,還能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從根本上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1.2 使得數學問題具體化。小學數學和其他學科相比,具有一定的區別,而且大部分知識點在實踐生活中具有潛在性,針對現階段的教學情況而言,學生要想在短期內消化和理解還是比較困難的,而數形結合的基礎上,降低了學習難度,幫助學生突破固有的思考模式,認識到數字和圖形各方面的聯系,對于他們日后的學習也具有促進作用。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在數形結合的基礎上,喚醒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記憶,真正在實踐中領悟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2.1 先“形”后“數”,強化學生對數學思想的理解。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他們的思維是處于怎樣的地帶。低年級的學生處于邏輯思維發展的初期,所以就可以采用先“形”后“數”,加強對數學思想的理解。教師借助一些具有直觀性質的數學概念,運算方式等,深化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思想也會上升到另一個高度。例如在倍數的教學中,利用小棒設計一些有趣的數學活動,提出問題:擺放一座房子需要放置多少根小棒?20根小棒可以擺多少座小房子?也就是20是5的多少倍?通過這樣的方式,將一些比較直觀的形象滲透到教學的理念中,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數量關系。學生在利用小棒擺房子的過程中,就可以初步感受到1倍量所形成的過程,接著出示40根小棒擺成了4座房子,真切感受到倍數的重要性。
2.2 先“數”后“形”,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針對高年級學生,他們擁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使用先“數”后“形”的方式,將形放置在一個支撐的位置上。只有這樣,學生的邏輯思維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例如學校在6月份用水是210t,同5月份相比,已經節省了1/8,試著計算出五月份一共用了多少噸水?教師在這類例題的教學中,教師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提前思考,并引導學生詳細說出解題過程。當學生在討論后,教師組織學生一起作圖,如圖1、圖2所示。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最終得出的答案也有自己的看法與理解,由此可見,先“數”后“形”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解題的難度性,也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

圖1:五月份 圖2:六月份
2.3 數形結合,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數和形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教師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根據具體的問題,進行具體化的分析。例如在應用題的教學中,提出問題:這里有30個桃子,3只松鼠吃了2天桃子,試著計算出每天每1只松鼠吃多少個桃子?學生看到題目,結合數形結合思想來分析和做題,最終得出正確答案。如圖3,這是在30÷2÷3之后畫出來的,接著平均分為3份,得出了30÷(3×2),如圖4所示。通過“數”“形”結合的方式,可以讓一些抽象性的數量關系,變得更加具體,方便學生理解。

圖3 圖4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發現,數形結合思想在整個小學階段數學課堂上具有重要的引導意義,對此,教師應該做好恰當的引導工作,逐步滲透這一思想,提升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同時,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數學例題,組織學生明確題目要求,尋找最合適的解題思路,真正在解題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認知記憶,提高他們對題目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