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演唱具有復雜性、綜合性、藝術性,對演唱者有極為嚴格的要求,一方面需演唱者熟練掌握聲樂演唱技巧,另一方面還需具備從音樂作品人文背景、現代審美、聽眾感受等角度出發精確抒發情感的能力,將個人感悟、音樂文化、演唱技巧融合在一起,實現完美詮釋聲樂藝術作品目標。本文通過探析聲樂演唱中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以期為提高演唱者綜合素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聲樂演唱;情感表達;演唱技巧
聲樂演唱技巧與情感表達關系緊密,只有二者完美融合才能引發聽眾共鳴,演唱技巧是聲樂情感輸出載體,妥善表達情感是演唱技巧應用目標之一。聲樂演唱是情感藝術,需對音色、節奏、速度、力度等方面進行精準處理,旨在有效抒發表演者真情實感。嘹亮高亢的聲音通常可詮釋宏偉雄壯的情感,暗淡沙啞的音色可傳遞失落神傷之情,輕快活潑的節奏能體現出演唱者的喜悅,充分體現聲樂作品藝術感染力。基于此,為增強聲樂演唱共鳴,提升演唱者藝術修養,探析聲樂演唱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顯得尤為重要。
(一)通過歌詞內容表達情感
歌詞是聲樂作品內涵輸出必要條件,從表面上講歌詞重音的處理及與伴奏的關系等方面影響內容深意的精準傳達,從深層上講演唱者對歌詞的理解對其表演方向產生極大影響,這就需要演唱者從絕大多數觀眾價值觀念、審美標準、精神追求角度出發詮釋歌詞內涵,確保歌詞與觀眾能達成共鳴,在表演進程中音色、肢體動作、表情、呼吸節奏等方面需為歌詞內容的精準表達服務,使音樂語言和諧統一。除關注旋律、節奏、音階等因素外,演唱者還需發音精準,能讓觀眾聽懂歌詞,將文字與情感關聯在一起,使觀眾能獲取良好的審美體驗。
(二)音樂作品訴求與演唱者情感需對位
基于對音樂作品理解深度不同,為此不同演唱者情感表達結果存在差異,這就需要演唱者做到自身情感與音樂作品訴求高度統一,從音樂作品創作背景角度出發剖析其情感底蘊,關注宗教、民俗、歷史、地理等條件對音樂作品創作帶來的影響,旨在全方位把控音樂作品基礎上正確抒發情感。
(三)體現個人風格
雖然模仿是聲樂演唱學習起步階段,但模仿并非聲樂表演終點,長此以往演唱者容易喪失自主體悟音樂內涵能力,對他人演唱方式、思維模式過度依賴,逐漸在聲樂演唱中喪失自我。基于此,演唱者需在學習、模仿、練習中找到自己的風格,通過生活經驗、藝術感悟、人文修養、創新實踐打破聲樂藝術作品表演常規,多路徑融入個人想象力及創造力,顛覆內心對音樂作品的刻板印象,充分彰顯個人特色,使情感表達能從心出發,達到感染觀眾目的。
(一)科學發聲
呼吸對聲樂演唱至關重要,以氣息持久飽滿為導向進行常規練習必不可少,確保氣息在悠揚旋律中能順暢持久,在演繹慷慨激昂旋律時能有力迸發,旋律動感歡快氣息能輕松自如,并可跟隨節奏變化換氣、偷氣、搶氣,使聲樂演唱一氣呵成。在聲樂演唱時喉嚨需徹底打開,避免出現聲音搖晃、氣息不順、容易疲勞現象,例如可借助“打哈欠”的方式打開喉嚨,下拉喉嚨兩邊肌肉,盡量減少通過舌根下壓喉嚨的方式,避免舌根及下巴僵硬影響發音。演唱者需科學合理運用頭腔、鼻腔、胸腔等腔體,使音量能根據藝術創作需求有所提高。
(二)把握節奏
音色節奏在聲樂演唱中變化多元,如何精準掌控聲樂作品音色節奏,成為演唱者完美詮釋音樂作品要點之一,通過音色節奏的掌控亦可精準抒發情感,例如柔和的聲樂作品通常情況下節奏舒緩,音量相對較低,并無明顯起伏,音色輕柔明亮,使觀眾在聆聽過程中猶如被春日暖陽環抱,再如在演繹西北民族民間聲樂作品時需節奏激昂、音量較大,營造蓬勃大氣、粗獷豪邁氛圍,帶領觀眾置身于西北黃土地之上,使觀眾能產生共鳴。
(三)控制速度
演唱者需控制好演唱速度,保障表演設計性內容能均衡地體現在聲樂藝術作品中,為情感表達、技巧處理和諧統一奠定基礎。同樣的一首歌曲因演唱速度不同會帶來截然不同的聽覺體驗,以《唱支山歌給黨聽》為例,旋律剛響起時聲音速度較慢,用以體現人民群眾對黨的崇敬熱愛之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無盡向往,在歌曲中部曲調速度由慢轉快,旨在凸顯人民群眾面對侵略者的氣憤、憎惡之情,使演唱者通過音樂速度的控制精準傳達不同的情感態度,提升音樂作品處理能力,引發觀眾情感共鳴,繼而落實演唱技巧靈活運用完成聲樂表演任務目標。
綜上所述,聲樂演唱中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屬于相輔相成、互為依托、不可分割的關系,通過演唱技巧的妥善運用能助力演唱者抒發情感,作為架在觀眾與演唱者之間的橋梁,是聲樂表演成功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演唱者需不斷增強個人藝術修養,提高聲樂藝術作品體悟力,同時通過日積月累的練習磨礪演唱技巧,形成個人風格,打破表演常規,敢于創新實踐,繼而在有效運用演唱技巧基礎上精準表達情感。
參考文獻
[1]?宋江東.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8(06)
作者簡介
朱丹(1990-),女,漢族,安徽天長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古箏演奏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