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丹
摘 要: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不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活動有所增加,有些甚至可以達到犯罪的程度。一些人有意無意的隱瞞了自己曾經去過重點疫區的信息,直到發現自己出現類似于感冒發燒等癥狀時才去醫院就醫,這種不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行為極其容易造成疫情無止境的傳播,針對該類行為,各地的公安機關也紛紛依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偵查。本文主要分析疫情期間該罪名的適用問題。
關鍵詞:疫情防控;罪名適用;公共安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要想控制住疫情,就必須從源頭著手,切斷病毒的傳播源,而對于那些不服從疫情防控命令的人,就應當依照法律對其進行處罰。據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印發了《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① ,用以明確疫情期間的罪名如何準確適用。
關于是否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需要根據《意見》進行具體分析。在疫情期間要想準確的適用本罪,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如何準確認定前述兩種犯罪主體、近日新增的臨床病例和醫學觀察密切接觸者是否也可以作為適格主體。行為人為何故意隱瞞個人疫情信息,該罪的主觀罪過形式是否可以包括過失。
一、確診病人和疑似病人的認定
一個人是否被確診或是處于尚不能確定的疑似狀態,不能以表面出現的癥狀進行判斷,而是應該以醫學的標準來判斷。即使《意見》中并未指出對于新冠肺炎病人的認定必須符合醫學標準,但是根據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只有在醫學上被診斷出確實感染了新冠肺炎以及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才是疫情期間《意見》中規定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適格主體。如果行為人以《意見》中沒有規定醫學標準作為抗辯事由,對于本罪的適用范圍將會擴大,使得一些本不應該以本罪定罪的人會被包含在內。
疫情期間構成本罪的確診病人必須同時符合三個條件:首先,經過標準的醫學鑒定,確定行為人確已感染;其次,無論何種原因,行為人不服從隔離治療的要求,在隔離期內擅自離開了隔離場所;最后,行為人出入于人群密集的公共場合,乘坐了公共的交通工具。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即使行為人被確診后不服從隔離治療的要求、在隔離期內擅自離開隔離場所兩,但并未出入于人群密集的公共場合、乘坐公共的交通工具,而只是進入了人很少的私人場所,則不構成本罪。疫情防控最主要的目標就是防止病毒傳播,要阻斷一切可能傳播病毒的途徑和方式,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什么樣的行為不該為,進而有效的減少病毒傳播的危險。因此,對于確診病人法律規定了處罰危險犯和結果犯,據此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確診病人實施了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脫離隔離治療的行為沒有造成病毒傳播的后果,另一種則是實施了上述行為造成了病毒傳播的后果。
疫情期間構成本罪的疑似病人必須同時符合四個條件:第一,醫學上尚未得出明確的確診結論,處于是否感染不確定的狀態;第二,該疑似感染的行為人符合不服從隔離治療,在隔離期內擅自離開隔離場所的情形;第三,行為人出入于人群密集的公共場合,乘坐了公共的交通工具;第四,疑似感染者造成了病毒傳播的嚴重后果。四個條件缺一不可,如果尚不能明確是否患病的人不服從隔離治療的要求、在隔離期內擅自離開隔離場所,進入了人很少的私人場所,造成了親友感染,或者雖然出入于人群密集的公共場合,并乘坐了公共的交通工具,但沒傳播病毒的都不構成本罪。
二、臨床病例和醫學觀察密切接觸者是否為適格主體
湖北省2月13日公布的報告中顯示累計新增確診病例14840例,其中包括13332例為臨床診斷病例。臨床病例是根據當下疫情特征新增加的一種分類,臨床病例是符合新冠病毒肺炎基本癥狀,但未經過核酸檢測確認為確診病人的病例,為防止高危人群回到社會造成二次傳播,在臨床各種癥狀都都符合的情況下,暫時核酸還沒有確診的,按照臨床診斷病例判斷收入隔離。
根據新冠病毒肺炎傳播的危險程度可以將各類病例劃分為四個不同級別,第一級別的確診病例病毒傳播危險程度為百分百,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和傳播性,是疫情期間本罪明確規定的適格主體;第二級別即上述臨床診斷病例,作為醫務工作者,由于具備專業的知識和相關的判斷標準可以很容易的辨別出臨床病例、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的區別,然而作為廣大的人民群眾和法律工作者而言,想準確區分這三種病例是很難的。在醫學標準中,疑似病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屬于臨床病例的一種,因此,為了更好控制疫情的大面積傳播,如果行為人為臨床病例且實施了《意見》中規定的行為,就可以比照疑似病人依照本罪定罪處罰;第三級別為疑似病例,該類病人只有在造成了病毒傳播的嚴重后果才認為是本罪的適格主體;第四級別是病毒傳播危險性最低的醫學觀察密切接觸者,這類人處于患病狀態待定的情況,根據要求需要進行十四天的隔離觀察,沒被確認為疑似病人,危險程度極低,也就不能作為本罪的犯罪主體定罪處罰。
三、故意與過失的具體判斷
疫情期間對于故意和過于自信的過失的判斷應當結合具體疫情時間段進行分析,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危險程度認識是從最開始的不了解到最后的了解。依照認識程度,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危害的認識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不明原因肺炎階段,此時疫情剛開始爆發,且沒有找到疫情發病的原因;第二階段為官方發布得未發現明顯人傳人現象階段;第三階段為官方給出的不排除有限人傳人的可能,但持續人傳人的風險較低階段;第四階段為肯定有人傳人現象階段,并對武漢等重點疫區封城處理。
從這四階段的認識程度看,自第四個階段逐步開始封城起,人們對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危害的認識應當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對于病毒的傳播機制和危害有了很高的認識,在這個時間段確診病人和疑似病人實施了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列舉的行為,可以判定該行為人具有故意的主觀心態。如果在前三個階段,行為人對于危害結果的發生認識程度低,對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危害的認識不足,有輕信結果不會發生的根據,因此對于該類行為人主觀方面傾向于判定其為過于自信的過失。
此外,對于某些確診病人和疑似病人抗拒隔離治療并且進入公共場所,如果其采取了必要的防控措施,比如佩戴口罩等,自認為防護周全且不會傳播病毒給他人的,但實際上卻造成了病毒傳播后果的,也應傾向于認定其主觀上為過于自信的過失。
①《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中規定:“故意傳播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原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1.已經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人、病原攜帶者,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并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人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并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