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公共產品領域取得飛躍式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供應不充分,結構不均衡,供應效率低。如何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實現有效供給,已經成為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面臨的問題,義務教育作為一種公共產品,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本文較為系統的研究了我國義務教育的問題,在引用國內外相關公共產品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對我國教育改革的認識。
關鍵詞:公共產品理論;教育改革;農村教育
一、引言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各項工作開始出現轉機,地方教育改革逐漸成為重要議題。中共中央于1985年頒布的《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為農村教育改革指明了更為清晰明確的方向,該決定調整了農村中等教育的結構,根據社會的要求有計劃地設立高中及職業學校;同時進行改革管理體制,實行三級辦學、兩級管理的管理體制,由地方負責基礎教育的發展,使得農村的教育水平得到極大提高[1]。
1986年《義務教育法》將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的腳步推向農村。各地政府從實際出發,首先普及六年義務教育,然后在基礎上開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同期在農村基礎教育管理權下放地方之后,出現義務教育責權層層下放的局面,在縣級實行“縣、鄉、村分級辦學,縣、鄉兩級管理”的制度,很多地方的實際為“縣辦高中,鄉辦初中,村辦小學”,形成事實上以鄉為主舉辦義務教育的體制[2]。
改革開放前的基礎教育主要為農村教育,在民辦教育的輔助下開始實現了義務教育的普及。90年代期間,民間開始引入了“素質教育”的概念,但與城市教育相比,農村的素質教育相對較為貧乏和薄弱。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發布,使“素質教育”的理論得以定型,進一步促進了當時農村教育的發展。
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改變這一實行了15年的管理體制,“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將基礎教育管理權限上升至縣級,以保障農村基礎教育的基本需要[3]。進入21世紀,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人才的培養變得尤為重要,“科教興國”成為重要的教育發展戰略。
二、公共產品理論梳理
公共產品理論是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西方公共產品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影響西方公共產品理論的因素很多,包括科學技術因素、文化因素和“選擇性激勵”機制。西方的公共產品理論在解決市場失靈、減少社會矛盾、消除社會摩擦、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公共支出的純粹理論”是指公共產品為這樣一種產品:個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并不減少他人對產品的消費。這一解釋成為經濟學中純公共產品的經典定義。
1919年產生的林達爾均衡是公共產品理論最早的成果之一,林達爾均衡指個人對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以及它們之間的成本分配進行討價還價,并實現討價還價的均衡[4]。薩繆爾森于1954年、1955年分別發表“公共支出的純粹理論”和“公共支出理論的圖式探討”提出并部分地解決了公共產品理論的一些核心問題。1969年,薩繆爾森指出對林達爾均衡理論提出了批評,指出:因為每個人都有將其真正邊際支付愿望予以支付的共同契機,所以林達爾均衡產生的公共產品供給均衡水平將會遠低于最優水平[5]。20世紀70年代后,公共產品理論的發展在設計機制保證公共產品的決策者提供的效率原則基礎上開展了公共選擇理論。
三、作為公共物品的教育改革
40年來,中國從一個非常貧窮的落后國家,成功地利用教育把整個國家引向了科學和知識占優勢的時代。統計顯示,大約一千四百萬的兒童將在2019年出生。這1400萬兒童的教育方式決定著世界將來怎樣看中國,決定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決定著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關系。這又是教育上的大責任和大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以后,四代人的教育地位明顯呈現出隨著教育機構、教育基金、學習用品、教育支援等時代而顯著增加的改善傾向。根據歷史事實的分析,地方教育材料資源的增強,與中國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政策的落實有關。國家公布的一系列政策,促進了經濟開發,提高了生產率,引導著新中國成立初期由"衣食不全"逐步演變為"富裕社會"。與此同時,農村地區的教育在生產力不斷提高和人們不斷繁榮的過程中也獲得了良好的材料支持。
中國在不斷發展,新的教育政策也在不斷出臺,這一系列信息給我們一個提示:教育作為公共產品是重中之重,是改變人們精神世界和生活層面的重要途徑,教育改革要重視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通過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一定發展。同時,要根據不同地方、學校和學生的差異性制定課程內容,滿足社會需求,積極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更多的建設性人才。
四、總結
隨著科技和知識在生產中所占比例的越來越高,知識與文化在求職就業的競爭力越來越強。此外,隨著“教育公平”的不斷倡導,農村的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也有了很明顯程度的縮小,農村教育對城市教育的追趕在不斷加快,但是這不意味著差距的消失。農村教育在硬件、氛圍和師資力量上仍然和城市教育有不小的差距。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情況得到極大改善,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教育質量穩步提升,應繼續保持和延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義務教育開展工作的喜人態勢,改善農村及地方教育的基礎設施,大力扶持人才引起計劃以提高貧窮落后地區教育的師資質量實現教育均等化。
參考文獻:
[1]孫佳寧.關于建國以來我國教育發展歷程的思考[J].現代交際,2015(11):224-225.
[2]陳國華. 民族地區義務教育治理內卷化研究[D].西南大學,2014.
[3]王營. 民族中學校本課程開發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3.
[4]田書梅. 學前教育收費問題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2.
[5]劉蘇夏. 新農村建設中的公共產品供給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11.
作者簡介:
劉珠影(2000-),河南大學本科生。
(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