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化林 梁艷青 關世龍
摘 要:新時代對大學生教育提出新要求。開展大學生自我教育十分必要,已經成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大學生自我教育具有著鮮明特點和重要意義,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能夠發揮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自我教育; 大學生; 能力素質
自我教育,是指個體根據社會要求和自身發展需要,發揮主體的自主性,有意識地將自我作為認識、約束、調控與改造對象,將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質作為最終目標而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認識、自我要求、自我踐行和自我評價四個環節組成。其中,自我要求與自我踐行環節是最難達到的,它要求被教育者能夠做到自制和自律。
一、關于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我國正向信息社會邁進。社會文化的變化也集中反映在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態變化上,在大學校園中出現了“新新人類”。他們自我意識較強,較為追求享樂,甚至表現為極端的自我主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復雜的思想文化環境中,大學生缺乏辯證思維能力,不能做到對事物進行客觀全面地分析判斷,引起了思維上的混亂,從而在道德評價與選擇時出現偏差。另一方面,大學生的逆反心理較強,導致其價值取向出現偏差。大學生正處在自我意識發展最為關鍵時期,他們崇尚獨立、自由,希望有更多的自主權,希望個人意見能受到充分重視;他們對傳統觀念、主流意識有著較強的批判和反叛心理,對新事物、新觀點則具有興趣濃厚,并容易受其影響。從實踐中來看,傳統的以教師為本位、以說教為主要方法的道德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而自我教育所具有的能動性、自主性、主動性恰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大學生在道德教育方面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面對現實,引導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與能力,使學生們最終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塑造學生自強、自立、自尊、自信的優秀品質。
二、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特點與意義分析
1.自我教育特點。一是受教育者的地位從客體變為主體。受教育者將通過自我思考和內心體驗分析,使個體意識的內在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思維活動自主性將得到全面體現。二是教育的目標由社會規定變為自我追求。在自我與社會外界規范發生矛盾和沖突時,受教育者將更多地檢查自己、反省自己,糾正自身缺點與偏差,從而將自己的言行納入社會的要求和規范中。三是教育方法由“外部灌輸式”轉變為“內部疏導式”,這種教育方法將通過內因主動發揮作用,而不是通過外因被動發揮作用。四是自我教育具有著不可替代性。物質生活可以通過科學家、發明家來創造,但精神生活只能靠自己去體驗。道德構建具有體認性,需要人們在頭腦中做思想重演,融會貫通,最終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2.自我教育的意義。一是自我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社會適應性,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大學生正處于迅速成長但并沒有完全成熟、即將成為社會人的階段,自我教育能力越高,對角色體驗就越深,越能按社會要求來發展自我。二是自我教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免疫力”,提高自我約束能力。當代大學生面對著復雜多變的社會,社會對人的教化具有雙重性。市場經濟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容易誘發產生利己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這將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產生巨大影響。自我教育有助于大學生進行自我約束。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越強,這種自我約束力也就越大。三是自我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做到人格自我完善。大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有許多迷茫和困惑。若處理不好,容易引起心理失衡,甚至產生心理障礙、心理疾病。要使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除學校要加強心理教育工作外,也要靠大學生自己學會和掌握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同時也相應增強他們自我調控、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如何提升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1.充分調動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是實現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大學生自我意識得到充分發展,才能使青年學生自我教育成為可能。具體而言,自我意識中的自我認識、自我體驗是做到自我教育的前提。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身形象、行為、思想、個性及社會角色的認識,其中包括自我感知、自我判斷、自我評價。學校教育要使大學生積極而正確地發揮自我意識,關鍵在于教育者要對他們進行科學的啟發和指導,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主性。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客觀要求。要全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斷優化育人環境,形成發展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良好氛圍。要通過建立各類學生課外學習小組和各類學生社團,積極凈化校園環境,抵制消極腐朽思想對大學生的滲透和影響。
3.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提升大學生自我教育意識和能力的有效途徑。深入開展社會實踐,可以使大學生獲得現實的工作和生活體驗,能夠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大學生切實感受到自身成長的需要,激發他們自我革新、自我提升的原動力。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培養自我教育能力的一個基本途徑,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強日常教育引導,是提升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引導,多組織學生進行研討,開展互動教育。這既是大學生思維鍛煉的過程,也是他們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知識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還是在與他人比較中理性地認識自我、評價他人與自我的過程。通過研討,學生對問題的認識的層次也就越來越深、越來越全面,能夠啟發學生系統地、客觀地、全面地看待問題。
5.培養高素質的學生干部,是提升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關鍵環節。大學時期是人生的第二“斷乳期”,學生常常對傳統、對權威都持懷疑甚至“叛逆”的態度,但是同齡人的榜樣作用卻是相當巨大的。要在大學生中培養優秀典型,通過典型示范而形成集體意識和群體效應。學生干部是發揮這種作用的最佳人選,他們普遍是在德、智、體等方面表現優秀的學生。要努力培養起學生干部的自我教育能力,使他們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最終以點帶面,促進大學生整體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是大學生人格品質和個性特征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不容忽視。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夠使大學生更具高瞻遠矚的目光,能夠更好的順應社會時代的發展,為大學生進入社會做好前期的鋪墊。
參考文獻:
[1]李滿林.大學生自我管理的內容及類型[J].遼寧教育行政院學報,2007(03):175-176.
[2]榮梅生,明麗娟,馬文靜,李玉云,熊韻波.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研究[J].新西部,2015(08):126-129.
[3]培養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構建自我教育體系[J]. 許莉勇,黃勇芳. ?寧波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3(02).
[4]聚焦過程立體滲透,助推情感深刻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典型案例[J]. 王相如,沈曉娜,梁晗煜. ?時代教育. 2017(09).
作者簡介:
姓名:吳化林,性別:男,民族:漢族,出生年月:1983年5月生,籍貫:遼寧燈塔人,學歷:研究生,職稱: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沈陽化工大學 ?遼寧沈陽 ? 11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