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燕娜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經濟有了很大進展。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要得到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樹立循環發展、生態發展的農業經濟發展理念。針對當前我國農業生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我們要平衡好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切實做好農業環境保護工作。本文研究了目前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并為其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政策建議和具體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經濟;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引言
我國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經濟發展尤為重要,對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扮演著較為重要的角色,其中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一項較為重要的偉大工程,對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具有較大促進作用。隨著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農業經濟發展需要綠色經濟發展理念,尤其是在新農村發展背景下,需要在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農業經濟發展進行有效的創新,并且在此基礎上需要深入分析存在的問題,同時采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策略,這對發展農業經濟意義重大,從而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含義
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不斷翻涌,我國農業經濟在這個大背景之下所取得的成就和進步是飛躍式的。通過對近十年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得到了顯著提升。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為了讓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經濟水平的穩定發展得到保障,提出了“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包含了三個重要方面,分別是經濟可持續性、生產可持續性以及生態可持續性。為了讓這三個方面發展更加協調,我國制訂了現代科學技術與農業經濟模式相結合的發展方針,以保護環境以及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利用為前提,對農業生產技術進行改革,從而讓糧食自給的目標得以實現。與此同時,還讓廣大農村地區的發展得到了促進,讓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成為現實。在可持續發展為指導的方針下,我國農業經濟由傳統模式逐步朝著現代化模式邁進,逐漸拋棄了原有的以提升經濟水平為最高發展目標的生產方式,對生態平衡以及農業經濟科學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視,對其內涵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農業現代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不斷加快,對“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我們需要根據時代的潮流,對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推進,探索符合時代潮流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轉型之路。
2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
我國農業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國民經濟中重要的部分便是農業經濟,這對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大促進作用。但是,因農業經濟重視程度相對較低,并且在此基礎上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這在較大程度上于市場經濟發展需求不匹配,導致農業經濟效益很難得到較好提升,在此過程中對農業經濟的較快發展具有較大促進作用。
2.2農業生態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隨著我國人民消費水平的提升,時尚消費中逐步可以看到農業生態產品的影子,其消費前景非常廣大。但是市場中參差不齊的農業生態產品質量,導致了大多數產品并沒有得到廣大消費者認可,生產商的各項檢測標準和數據及生產地的相關信息等不能有效地提供給消費者,造成了農業生態產品銷售的冬天,同時使得農民種植生態產品積極性受到了打擊。無公害食品、安全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天然食品標注的食品先后在市場中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但可以長期吸引消費者購買的農業生態產品與品牌并不多,大多數產品只是曇花一現。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產品的質量得不到保證,以及消費者對此類產品認識的缺乏。
2.3農業生產模式較落后
現階段,我國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大多數偏遠地區農業的生產模式缺乏科學合理性。雖然我國政府部門加大了先進的生態農業生產模式的推廣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由于地區之間存在較大的信息流通及文化水平差異,偏遠地區對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比較差,難以充分了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給農業生產帶來的競爭優勢,甚至有一些農業生產者會因“變遷”打破原有均衡而對農業生產過程中應用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產生排斥心理從而降低達成新的“均衡”即應用生態農業生產模式的意愿。最終導致我國的農業經濟在生產的過程中,無法將生態農業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有效推進。
3新經濟背景下可持續發展農業經濟模式
3.1建立土地流轉制度
首先,構建完善的土地流轉制度,在確保土地歸屬權的基礎上合理構建較為完善的流轉體制。其次,政府部門還應構建完善的檔案,對土地流轉制度全面完善,并且在此基礎上對城鄉建設土地進行有效規劃,同時在信息化技術的基礎上對農村不同性質土地數據進行全面的收集,這對提高土地流轉效率具有較大促進作用。最后,在進行土地流轉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應當尊重農民自身的意愿,以此提升土地流轉期間的科學性。在對土地流轉機制實施全面完善,這對的農村企業的發展也具有較大促進作用。
3.2發展新業態,推進產業融合
首先,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產業融合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尤其在一二三產業的融合過程中,可以提高土地產出并且提高農業科技的利用水平,同時提高了農民的收益,所以進一步增加并創新一二三產業的融合途徑可以有效推進生態經濟的轉型。其次要培育經營的主體,在轉型過程中要將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在培訓經營主體的過程中通過創新培訓課程及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來提升經營主體的專業知識,尤其是要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最后要發展生態旅游業,生態旅游主體要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實體建設,豐富農業生態旅游的內涵,以此來推動轉型的發展。
3.3構建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的新能源發展模式
在可持續發展的視域下對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在新型可循環利用資源的創新發展和提升要素資源利用率的保障下實現。我國在可持續發展方向的引導下,相關部門應該有效控制農業的資源以及農業新型可循環利用能源的開發,才能夠確定農業經濟和能源供給間的關系。在滿足生態農業生產的標準下,為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優勢,也能夠解決傳統農業生產期間對生態產生的不良影響。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應將生態農業的新能源發展模式作為主導思想理念,將該模式應用于農業生產的每個環節。例如,水利水電工程主要是通過對水能的轉換,而農業生產的多個環節都需要用到電能,水利水電工程充分降低了傳統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在確保農業的生產能源具備可持續發展條件后,也能夠為我國生態農業的經濟發展指引正確的發展方向。
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的結構優化和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提高能夠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可以促進我國的農業經濟獲得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要盡量提升對農業生產方面的政策支持,投入更多的資金用于生態農業的探索,盡量轉變農民的觀念發展生態農業,從而確定我國的農業經濟可以獲得更多發展,使我國的國民經濟水平可以獲得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方民,尚宏杰.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探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23):158-172.
[2]王旭,高東峰,楊明君.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探析[J].科技創業家,2017(15):223-229.
[3]張普杰,郭亮.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探析[J].科技創業家吉林農業,2017(26):116-124.
(龍口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山東 ?龍口 ?26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