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霞 劉青
摘 要:互聯網金融背景為網絡貸款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大學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風險意識不足,盲目消費、超前消費等,很容易陷入網貸的困境從而給自身正常學業生活帶來嚴重的困擾因此,需要盡快規范大學生網貸市場,亟須高校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風險防控和教育引導。
關鍵詞:高校;網貸;風險防范
一、引言
近幾年金融模式的持續創新推動了金融行業的高速發展,網絡借貸迅速在中國發展蔓延。各種借貸平臺層出不窮,有關“網貸”的廣告和網站琳瑯滿目。大學生作為龐大的特殊消費群體, 吸引網絡借貸不斷向高校拓展業務,配合“額度高、利息低、審核快、無擔保”的夸張宣傳, 主動迎合甚至誘導大學生超前消費, 在大學校園中迅速擴張。網貸的出現在滿足大學生更高的消費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危害,例如,因虧欠巨額債務導致大學生抑郁、休學、退學等劇事件,很多高校大學生都陷入了網貸的泥潭。擾亂校園安全穩定, 造成不良影響,已經是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之一。
二、當前大學生網絡貸款的現狀分析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貸市場經歷了快速的發展,已經扎根于大學生校園生活之中。網貸平臺瞄準了大學生群體,慢慢滲入校園,大學生成了各家網貸平臺爭搶的客戶。但同時因為學生群體金融及法律素養低、辨識能力弱、目前我國對網絡貸款法律法規監管的缺失等因素, 不良網貸平臺利用夸大、誤導、虛假性宣傳等手段惡性擴張,導致大學生網貸野蠻生長,出現了很多問題。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學生金融意識淡薄,難以預見相關風險
網絡借貸作為新生事物能在高校生存并發展下去, 必然有其一定的生存土壤, 其中在校大學生便成為了網貸機構爭奪的群體。一方面通過發放張貼小廣告、銷售人員促銷、在學生中發展下線等傳統手段來獲取客源;另一方面,針對大學生熟悉電腦技術、網絡應用普及的特點,互聯網金融平臺通過網絡廣告、QQ群、微信群等平臺快速推廣、低成本獲客。
多數大學生尚未明晰潛在風險,對于網貸運作流程等信息了解程度較低,只享受其“申請操作簡單”“借款迅速到賬”“資助貧困學生”“支持大學生創業”等旗號,方便快捷,不需要太多的審批手續和時間審核,看似節約了時間和空間,實則很容易一步步邁入了校園貸背后的深陷阱;而且大學生相對單純,對周圍人容易信任,網絡貸款銷售人員打著“校友”“老師”等旗號獲取學生信賴后實施詐騙。
(二)大學生的消費多樣性
多數大學生的主要生活來源較為單一, 本身不具有獨立的經濟能力, 屬于無收入群體, 然而他們卻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和高消費的心理訴求。
在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 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出現, 大學生的消費欲望增加了。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和學習, 還包括戀愛,娛樂,交往等方面的費用。超前消費是現在社會的一種正常趨勢,但是對于無固定收入的大學生而言,這無疑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它在某些程度上會加大同學間的攀比心理和虛榮心,致使在謀求滿足消費需要的過程中, 容易迷失方向,然而,隨著社會壓力加大,家長們忽略了對孩子理財觀等其他世界觀的教育,金融知識的匱乏帶來的就是被網貸平臺宣傳廣告的誤導,這便又為網貸平臺提供了可乘之機。
(三)傳統貸款平臺供應不足
傳統的商業銀行受到貸款規模限制、利率管制等影響,其金融體系與風險控制制度安排傾向于為高凈值人才提供金融產品與服務。但是大學生群體是缺乏還款能力及可以抵押的財產,因此大學生群體沒有被納入傳統銀行的放貸的主體對象中。傳統貸款平臺供應不足,使網貸平臺逐步的占據了大學生的放貸市場,而良莠不齊的各類網貸平臺必然產生一系列貸款問題。
三、對大學生網貸的對策和建議
對大學生網貸進行分析,發現出現嚴重的網貸問題主要是由于大學生精神生活匱乏、思想認識水平偏低, 自我管理能力差, 再加上大學生缺乏風險防范意識, 對金融產品的認識不足,基于此,可以從加強管理的角度規避大學生網貸的不良影響,營造健康和諧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發揮監管效應
政府在治理大學生網貸問題的過程中應發揮監督管理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政府應該從立法層面來制定有關大學生網貸的相關法律法規,第二,是執法機關要加大對大學校園網貸環境的治理,特別是要積極配合學校驅逐非法網貸公司,整治校園網貸環境,對于非法放貸的網貸公司要加大查處力度,對于相關責任人要嚴格依法處理。第三,是執法機關要加大對校園非法催貸行為的整治力度,特別是對言語辱罵、人身安全威脅、非貸款人騷擾等違法行為更要加大懲治力度,確實保障貸款學生的人生安全和安定有序的校園環境。
(二)加強金融風險教育, 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在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的今天,學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信息安全、金融安全、金融風險防范、網絡安全和法律知識的教育,通過宣講知識、專題講座、多媒體宣傳、案例警示等形式,多層次、多角度的剖析網貸,對大學生實施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引導, 使他們互不形成正確的金錢觀,促進大學生群體風險識別和防范能力的提高, 才能使他們正確認識網絡借貸的危害, 進而面對網貸借貸做出合理的行為選擇。
同時, 在大學生課程設置方面, 可以適當的開展消費心理學、消費行為學以及金融理財方面的公共課程, 有效貫徹落實普法教育, 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最大限度的降低網貸的不良影響。
(三)樹立科學理性消費觀念
大學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分界點。大學生既享受了經濟發展帶來的各種物質的充裕和好處,同時也受到了社會上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極端主義等思想的侵襲,高校有必要對他們進行及時有效的教育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理性的消費觀,尤其是在剛進入大學前兩周的入學教育階段,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網絡、微信平臺、校園廣播、校報、年級集會、專題培訓講座、主題班團會等形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倡導大學生能夠量入為出適度消費,學生養成節儉、可持續性負責任的理性消費觀。
四、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網貸,為部分大學生實現他們的夢想奠定了基礎,也給部分大學生自身、家庭、學校帶來了影響和風險。大學生要有警覺意識、防范意識和心理防備,自覺加強網絡信息安全、金額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知識的學習,采取有效的防范對策應對網絡借貸平臺,要想解決好大學生網絡貸款問題還需學校教育引導、社會關注、家庭關心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富富,吳曉蓉.大學生網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江科學術研究,2019(12).
[2]陳娟.高校校園網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06).
[3]蘇嬋娟.校園網貸背景下大學生畸形消費心理剖析及教育引導[J].廣西社會科學,2017(7).
(鄭州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