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云技術、人工智能等廣泛應用于養老領域,“智慧養老”隨之誕生。本文從PEST方面分析了智慧養老的外部環境,以期為智慧養老提供幫助。
關鍵詞:互聯網+;老齡化;外部環境
2000年底,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6.96%,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2%,這標志著中國邁入了老齡化社會的大門。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老齡化是新時代人口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未來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風險之一。2015年,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2017年,政府層面提倡開發應用智能終端和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智慧平臺,推動健康養老服務智慧化升級,可見,智慧養老已經開始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所謂智慧養老是指運用互聯網、物聯網與智能化等信息技術設備,研發能夠為各種養老模式提供服務的信息系統與平臺。本文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技術四個層面對智慧養老面臨的宏觀環境進行分析。
(一)政治因素(Political Factors)
近年來,中國老齡人口呈現爆發式的增長趨勢,老齡人口之多、規模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歷史上可謂史無前例。巨大的養老需求日益凸顯,政府公辦的養老機構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機構養老在我國具有廣闊的市場潛力。2017年,《“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中均提到,開發應用智能終端和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智慧平臺,推動健康養老服務智慧化升級。然而,縱觀整個養老行業,信息化水平程度整體偏弱,執行效率低,難以達到老年群體的個性化、多層次需求。因此,智慧養老是解決養老問題的根本途徑之一,通過智慧養老平臺與傳統養老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社會養老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養老服務能力,形成新的養老發展生態。
2019年3月,國務院《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指出,國家高度重視養老服務,提出實施“互聯網+養老”行動,拓展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養老領域的應用,在全國建設一批“智慧養老院”,運用遠程智能安防監控技術和生物識別技術,實現24小時安全自動值守,降低老年人意外風險,改善服務體驗,加強老年人身份、生物識別等信息安全保護。
(二)經濟因素(Economic Factors)
目前,我國養老產業市場供需不平衡,為老年人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市場需求,供需之間存在巨大市場空間。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不斷提升,老年群體的養老服務需求也在日益增多,而目前我國的養老護理、生活照料需求和醫療養老需求等很多遠遠沒有得到滿足。因此,傳統養老模式難以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多層次的養老產品與服務需求,發展養老產業成為我國應對老齡化、提升老年人生存質量的必然選擇與國家治理的重要戰略。《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指出,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總消費61.26萬億元,是2020年的8.73倍。藍皮書對老年人消費規模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2030年老年人口總消費將達到18.33萬億元,2040年將達到36.36萬億元,2050年則將達到61.26萬億元,可見,今后,銀發經濟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篇章,這是因為老年群體的人均消費水平高于全體居民,老年人的購買力有望不斷增強,老年人的總體消費水平將進一步提高。國務院《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也提出將促進老年人消費增長:一是鼓勵創新老年人產品用品,促進成果轉化,提供老年人產品用品目錄,為老年任提供康復輔助器具配置服務,針對老年人的健康養生需求研發合適的營養飲食產品,逐步改善老年人群飲食結構。可見,隨著老年群體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加和消費觀念的變化,老年群體的消費總額將不斷加大,智慧養老逐漸成為養老市場的熱點與趨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社會文化因素(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步伐加快,發展老齡事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時期,截至 2019 年底,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為 1.76 億人,占人口總數的 12.6%,老年撫養比已經高達 28.3%。老齡問題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現實問題,也是一個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中國除了面臨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還在人口結構上呈現出面臨日益嚴重的高齡化、少子化、獨子化、空巢化,老齡化還與人口高峰、就業高峰相重疊,與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文化轉型相交織,因此,老齡化問題已滲透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養老問題成為中國社會難點、焦點和熱點,機遇與挑戰并存,智慧養老服務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智慧養老有助于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特別是在先進技術和智能高效管理上可以打破地域限制,促進養老服務產業協同發展。借助與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手段,有助于滿足老年人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實現精準服務,提高養老個體的幸福感受程度。
(四)技術因素(Technological Factors)
現階段,老年人文化水平逐漸升高,進而增強了對心理慰藉、老有所養、文娛活動以及情感疏導的需求,并對養老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需要盡快構建起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完善老年健康動態監測機制,將人工智能融入養老服務體系之中,讓更多的老年人能享受到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智慧養老已經成為養老產業的發展方向,它利用先進的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5G移動通信、可穿戴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構建物聯網系統與信息平臺,為養老提供更便捷、高效、靈活的服務。智慧養老旨在以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為支撐,根據老年人的個性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務,采用“平臺+服務+老人+終端”的服務模式,以智能終端為紐帶,利用社會養老資源滿足老年群體各種養老服務需求,實現共享養老和精準化養老;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以及各種智能穿戴設備和數據網絡互聯,重點打造以“呼叫救助、居家照料、健康服務”為中心的智慧養老服務網絡,對老年人進行實時監測,為老年人的安全提供保障,老年人提供綜合性的養老服務,便捷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豐富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為老年人頤養天年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唐亞林,張瀟.國家健康養老養生產業發展政策體系的歷史演變及發展模式的轉型研究[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 2019.(3):13.
[2]徐成文.孝親敬老需要智慧[J].中國社會工作, 2011.(23):8.
基金項目:曲靖師范學院青年項目(2016QN010)
作者簡介:
史雪琳(1981年10月-),女,碩士。漢族。河南商丘人。現就職于曲靖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經濟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曲靖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云南曲靖? 65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