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學科是我國思想品德教育走向社會現實的重要依據。因此,教師就要把培養學生遵守紀律,嚴守法律,利人利己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加快品德教學的生活化改革,把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基于此,本文再次對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采用生活化教學進行了深入論述。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06-0054-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6.048
教師要把培養學生遵守紀律,嚴守法律,利人利己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加快品德教學的生活化改革,把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這篇文章主要目標就是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社會現實性,打造優質的品德文化課堂和生活化的品德教育。
一、品德教育結合實際生活的重要性
品德教育和實際生活密切結合的重要性,在于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品德,加強對學生的言語行為制訂準則進行約束,讓學生能夠真正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為一個具有完整特質,優秀的社會人才。目前的思想品德教育改名為道德與法治,說明了思想品德教育已經朝著生活化、法治化的方向不斷發展。
二、實現道德與法治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一)借助生活素材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在課堂中,要改變傳統教學的模式,打破傳統的限制,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借助生活化素材來導入課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融入到課堂中來。例如,在對《怎樣與人交往》這一課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導入新課:一個小伙伴在分一個蛋糕的過程中,把蛋糕平均分為五塊,分給五個小伙伴,然而因為大小不一,大家都不太高興,一位小伙伴馬上就不高興起來,這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換位思考,考慮要怎樣把蛋糕分完并且讓每個人都欣然接受,這樣就很容易地導入了新課,讓學生快速融入到課堂的良好氛圍中。
(二)以身作則,讓學生充分信服
初中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師,是學生成長和自我完善的引導者,是學生成長的榜樣,對學生前進方向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在初中品德教育過程中,教師以身作則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大部分教師只停留在品德教學的課堂中,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上加強對自身的約束,做好榜樣示范工作,但是課后就減弱了思想品德概念與社會實際的聯系,在實際中,教師在課后也會與學生有一定的交往,而且教師與學生的生活并沒有較大的差距,所以教師的言行不一會對學生帶來不好的影響,讓學生認為教學概念與實際生活相脫離,只是表面功夫,不用從內心遵循,這從側面來說也是師德的缺失。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禮貌用語,例如,學生在見到教師時主動問候“老師好”,教師也要回答“你好”,作為回答,以此來表示禮貌,給學生樹立榜樣。教師一職,對學生的未來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不斷完善自己,教師要求學生不能做的事情,自身也不能做,教師要求學生要言行禮貌,教師也要以身作則,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信服,完善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設。
(三)遵循教學趨勢,加強信息化要素的投入
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趨勢下,信息平臺已經進入了民眾的視野,電腦成為了每個家庭中必備的用品,這也對教學有著一定的益處,讓學生利用網絡平臺接收到更寬泛的信息和更廣闊的知識,網絡信息復雜多樣,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觀念有著重要的影響。要想減少網絡信息的負面影響,教師就要對網絡趨勢進行全面的了解,要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要正確處理網絡上的主流信息,加強傳播軟件的應用,從實際教學中找到學生思想成長的負面因素,尋找解決的主要措施。
(四)擺脫教學限制,讓理念充分滲透
教學時間、地點、內容都受到明顯的限制,這就使得很難達到教學的目標,初中教學中的品德教育也是這樣,品德在現實生活中,是用來讓學生約束自身,完善自身的一種新理念,不能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來完成這項任務,因此使得教育本身和應試教育有著很大的分歧。為了讓品德教學落實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就要讓教師在一定的教學范圍內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上對教材進行約束,把品德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從言語、行動中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實現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引導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要切實履行教師的職業,以身作則,教導學生要培養開放性思維,對思想品德課程進行思考,充分理解教材的思想。引導學生加強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
三、結語
思想品德科目這一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不能只在理論上實現思想品德教育,要結合生活實際,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施玉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8(4).
[2]李明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新課程,2018(32).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 柳銀生(1975.6— ),男,漢族,甘肅莊浪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政治教學。